在光鲜亮丽的舞台上,人们直观看到的通常是剧目丰富动人的故事和台前的演员活灵活现的表演,而在这背后,使之呈现在舞台上的创造者正是编导这个角色,只不过他们是以幕后的姿态来进行他们的“表演”,马东风便是这样一位名副其实的幕后主角。

从体操到舞蹈 一次幸运的转行

作为如今舞台艺术上领军人物之一,马东风最初其实是学体操出身的,12岁到15岁,三年的体操队生涯,对马东风而言是痛苦的三年,也是备受磨练的三年。因为身高偏高,在平衡木和跳马两项运动上甚是苦恼,用她的话来说,“自己宁愿做一百个空翻,也不想走一次平衡木。”

好在否极泰来,一次偶然的机会,马东风进入了省歌舞剧院成为一名专业舞蹈演员。也正是在这里,后来遇到了自己在舞蹈创作路上启蒙老师著名舞蹈家吴晓邦,马东风还清楚的记得自己上的第一堂课并不是舞蹈创作课,“学艺先学做人”是马东风接受的第一堂课,尽管当年22岁的她并没有一个很深的概念,但在后来这种思想成为她从艺的“座右铭”。

在舞蹈队,马东风感受到了热爱、天赋和努力并存的喜悦,于是她颇为勤奋、刻苦,别人在练习一堂课,她就要练三堂,自己练、跟老师练、跟学生再练,而因为体操队的经历,也让她觉得舞蹈队的辛苦算是“小菜一碟”。而至此开始,马东风的艺术之路开始变得如鱼得水,也便有了马东风后来在舞台艺术编导上成功。

舞台上的专家

如果说,转行艺术是马东风的幸运,那从事专业舞台编导,是对马东风的舞蹈梦想一个延续,也促使了她的事业走向高峰。1997年,凭借舞剧《远山的花朵》,马东风拿到了文化部"文华大奖"、"文华导演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接下来,她又创作出了《旧事.女人》、《溜溜康定.溜溜情》、《麻辣乖幺妹》、《红军花》等精品,近年还导演了《蜀韵乡情》、《感恩奋进》、《大美雅安》等几十部大型演出,并在2015年首届四川艺术节开幕上担任总导演。

古人讲“十年磨一剑”,在马东风眼中,要创作出一部真正能打动人的作品,这个时间并不算长,“舞剧的特殊在于剧情中所有的矛盾冲突、人物情感及个中深意都必须完全依赖演员的肢体语言来表达,如何巧妙利用时间及富有创意的舞蹈语汇,让观众看懂抽象的肢体语言并为之打动,要在无数次生活体验和思考中才能使之呈现出来。”

因此她在选择题材和创作时,会以一个观众的角度来亲身体验,而能否被感动正是自己要继续做下去的基础条件。“作品先要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是马东风在创作时的理念,她始终认为,一个完整的演出是表演者和观众的互动,这种互动并不只是言语之间的交流,而是心灵交流和情感的互动,所以,我们的演出实际上是演员与观众共同来完成。

艺术中的“玩”家

马东风有一个习惯,她讨论创作的地方并不是办公室或者是歌舞剧院,而是经常找一个环境优雅的咖啡厅,坐下来边喝茶、喝咖啡、摆龙门阵边讨论。她始终认为,艺术不能是严肃的(但道理必须严肃),需要在一个放松的环境状态下,就算没有也要营造一个出来,这样出来的作品才不至于显得呆板。现在很多人在讲“玩艺术”,马东风觉得还是颇有几分道理的。

“自由”是马东风一直在追求的,她坦言道,年轻的时候担任过行政职务,甚至就为了不想天天开会就辞职了。对于工作,她的状态是一项工作结束后,这件事情马上就会被忘掉,转去进入另一种状态。生活中也是,她一直以这种无拘束和限制的状态去和自己孩子、学生、同行来交朋友。在她看来,刻意的安排和准备,都是给艺术增置的“负担”,事实上不用刻意而为之,很多事情自然会水到渠成。

四川艺术网:您的作品中塑造了很多让人深刻的女性形象,这是您对女性题材的特殊偏爱吗?

马:从作品上来看,我的《远山的花朵》、《川江.女人》、《旧事,女人》、《红军花》等无论是题材还是表现形式上在观众眼中确实都带着浓重女人味。但其实我并没有刻意地选择这样的题材,事实上是作品出来之后,它才被添加了各种标签。

四川艺术网:您认为在舞剧编导中要克服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马:舞剧是一种非常特殊的舞台艺术,和话剧、歌剧、戏剧不一样的是,没有台词歌词和对白,剧情中所有的矛盾冲突、人物情感及个中深意都必须完全依赖演员的肢体语言来表达。可能在别的剧种中一句台词就能说清楚的情节,在舞剧中需要编导运用大量的舞蹈语言和导演巧妙的构思,以及音乐的处理来完整地表达。如何让观众看懂舞剧并为之打动,则是一个难题。怎样利用时间和空间及富有创意的舞蹈语汇表达思想,是我们编导应该思考的问题。

例如在《红军花》中,我需要表现一段岁月中男女主角情感的变化过程,于是我便设计了两次石磨空转的情节,来象征时间岁月的流动,寓意岁月中男女主角的朝夕相处、由相认,相亲,到相爱。

四川艺术网:您的作品多次获得重要奖项,请问您在创作中怎么产生灵感的,有什么心得?

马:其实艺术创作都有一个长期积累发酵的过程,无论是收集资料、体验生活还是实践也好,都是过程的一部分,也许单从某一个细节上来看并没有什么特别亮点的地方。但有可能在某一天某一个时间,思想突然被激活,灵感就在这一瞬间迸发了。实际上,所谓灵感就是无数地积累后的突然爆发而已。

我从来不去想什么年代做什么样的内容,更多是出于感动,一部作品连自己都打动不了,还怎么能打动的了观众。要创作一个作品时,首先自己要想通,否则就放一放,古人说“十年磨一剑”啊。

还有,我认为艺术创作是没有局限性的,所谓局限其实局限的是自己。创作有时就是要和自己作对。

四川艺术网:您怎么看待四川舞台艺术的现状?

马:其实不止是四川,放眼国内,舞台艺术遇到的比较现实的问题不是没有市场,是缺少观众进剧场的的习惯。大家在空闲的时候宁愿上网、看电视,却没有习惯走进剧场,(近几年有变化)这种习惯并不是短期内可以改变的,而是需要长期培养的。

另外剧场的稀少也是一个很重要问题,作为舞台艺术最重要的载体,需要大量的剧场来支撑,最好的状态其实是,我们的社区、片区、市区都应该有不同档次的剧场和演出,让消费者自己选择,这对提高人们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培养人们走进剧场的习惯,应该有积极的意义。

四川艺术网:您说自己在艺术上是一个比较追求自由的人,生活中也是这样的状态吗?

马:可以这么说,我离家工作早,又有三个姐姐,所以在家务事上显得比较“笨”。但我是个热爱生活的人,除了艺术还有很多爱好。家庭生活比较随意和放松,就拿对待孩子来说,我一直都顺其自然、不施压力。因为经常在外演出,工作,对家庭生活的影响会有一些,但我们尽量把它处理好。

四川艺术网:对年轻人有什么建议?

马:首先年轻人要尽快找到自己的方向,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才会事半功倍。四川有着丰富的文化艺术资源,要有一双观察的眼睛,贴近生活,走进生活,向生活学习,只要热爱这片土地,洒下辛勤汗水,就会有丰硕的收获。现在网络世界太丰富了,一些年轻人易受影响,有些浮躁。只有沉下心来,到生活中去摸爬滚打,用心体验,感受艰辛,才能不断成长。
 
Q:您认为生活最重要的是什么?
A:自由

Q:最喜欢别人怎么称谓自己?
A:东风拉姆(藏族朋友为我取的)
Q:最长一次工作时间有多久?
A:从早上8点一直到第二天五点

Q: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人是哪位?
A:吴晓邦 也是我创作的启蒙导师
Q:现在正在做的事情是什么?
A:做一个曲艺类的大型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