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生于重庆,1979年考入四川美术学院附中,1987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国画专业 ,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四川省美协副主席、成都画院副院长。

四川画坛中,女性画家是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20世纪以来活跃着隆莲、黄稚荃、朱佩君、朱理存等诸多名家。放眼如今,谈到绘画,特别是提及工笔画,李青稞则是一个不可不提的名字。
  李青稞出生在一个艺术之家,父亲是著名版画家李焕民。她是在重庆化龙桥四川美术家协会大院里长大,在艺术的环境里浸淫。十一、二岁时,她就提着小板凳,跟随着大画家邻居们出门写生画画。

  在这样的艺术氛围影响下,李青稞也对艺术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后来她成功考入了川美附中、川美国画专业,经历了8年系统的绘画科班学习。但在绘画方向上的选择上,让人略为惊讶李青稞并没有延承父亲最擅长的版画,也没有追求当时比较“时髦”的油画专业,而是选择了工笔人物画。在她看来,中国有上下五千年的传统艺术深厚根基,传统需要有人来传承发扬的,而从自身条件来说,她认为根扎在本土也是最明智的选择。

  身为名家之后,李青稞却从不认为自己在绘画上拥有很高的优越感,除了被身边人经常以“高要求”对待绘画以外,事实上她和普通绘画者几乎没什么不同,一样是通过大量基础训练,过程中发现和克服遇到的问题,天赋不足的方面,就用后天的努力来补上。在她看来,艺术经历中更多的是一种“热爱绘画,希望成为一个艺术家”的理想来驱使着自己坚持下去的。
李青稞擅长的工笔人物题材很多,作为一个女性画家,李青稞的工笔人物绘画题材主要表现女性。她在生活中体验,用其敏锐的触觉,感受微妙的情感,并将其创作成为艺术作品。母爱的甜美、幼儿的乐趣、青年姑娘的憧憬等都成为她笔下的题材。

特别要提到的是李青稞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而作的工笔人物画《西风烈》,也是李青稞本人最喜欢的作品之一。它曾入选“全国首届人物画大展”,并获银奖(金奖空缺)。该画还获得四川省美展金奖,并于2001年参加由中国美协主办的“二十一世纪百年中国画大展”。
 
作品名取自毛泽东的忆秦娥《娄山关》一词。与描绘正面战场的场面不同,《西风烈》中,从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角度成功刻画了两位年轻女红军战士的形象,在凛冽的西风中,她们偎靠在一起,抵御刺骨的寒风,簇拥着一团明亮的火光,画面语言简洁,寓意深刻,用寒风中战士的从容和火花来寓意于革命事业必将成功。整幅作品除人物外,大面积留白,不以环境烘托,仅通过人物的表情、形体和动作所营造的艺术氛围来感染观众。
 
 
关于生活,李青稞在采访中谈到的很少。诚然,对于艺术的热爱使她大部分的精力和时间都投入到艺术创作中去。然而在她的言语之间,笔者也捕捉到了一些她对于生活的理解。

在她的观念里,生活是安静而又单纯的。她坦言说自己不喜欢折腾,闲下来时和朋友、家人一起喝喝茶、聊聊天便是一种满足的享受了。事实上,她更愿意在平凡生活中去品味人生,在看似平淡的日常里咀嚼出美好的味道。
 

四川艺术网:您的作品中很多描绘女性,对这些题材的描写,您认为是女性特有的气质吗?

李:女性自己去描绘女性时肯定是有特殊的便利的,因为本身对这个群体比较了解,也很关注这个题材,表达出来就显得比较形象、真实。

在表达上,我更注重女性的内涵的挖掘,作品中常常带有女性所拥有的普遍性的价值观在其中,比如我的作品比较受认可的《西风烈》,就是基于对女性的这种特殊的认识而完成的。

当然,也不是说女性画家一定要画女性,她们与男性的最大的区别可能在于审美不同。其实我塑造的人物正是我审美的体现,山水画家寄情于山水,而我则寄情于画中人物,从他们身上寻找自己的审美。

四川艺术网:您的父亲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艺术家,这种艺术背景会不会对您有一种无形的压力?

李:从小到大父亲对我的影响是一直非常深刻的,因为他的缘故,从小在艺术圈里面长大,从事艺术后更是无形就会有感到有深深的责任和使命感,这其中有父亲对自己在艺术上的高要求,还包含了圈子里的前辈们对我的期望。

当然,我认为这是件好事情,恰恰促使我在绘画中也会严格要求自己。但是除此之外,我并不觉得自己比别人多出很大的优势,而更多的是一种对绘画的兴趣和热爱,还记得初中那会儿我们学校的板报几乎都是被我‘承包’了的。每年过年,我会为班上每个人画一张贺年片送给大家,还常常画些同学肖像,他们可喜欢了,后来考入了川美附中、川美国画专业,经历了8年系统的绘画科班学习,之后从事专职绘画,一直到现在。

其实在绘画这条道路中,在我身边的人会发现和普通绘画者是一样通过基础的学习训练,过程中发现克服自己的不足,天赋不够就通过后天的努力来补上。可以这么说,更多时候是一种想要成为一个艺术家的理想,来推动着我坚持走下去的。

四川艺术网:您的绘画作品中有很多工笔画,在之后的创作中是延续自己的风格还是会有所突破?

李:其实在创作上,我每一年都会有自己的一个规划,但很无奈的是计划可能总赶不上变化,因为要考虑生活还有行政上的事情,这就会对原有的规划产生一定的影响。

以前因为个人兴趣,画的工笔人物画比较多一些,现在考虑的比较多的便是原有的工笔画的基础上尽量需找一些新的语言。而且这几年,趁精力还不错,想多画一些内容深入厚重能够传递思想的作品。

四川艺术网:现在成都几乎每周都会有很多各种各样的展览,您认为这种现象对于绘画界有什么意义?

李:现在与过去不同,有了很多民间艺术场馆和画廊,经常会做展览做活动,我认为这对于绘画者来说是件好事情,这意味着他们的好的作品有更多的机会展出和被认可。而且绝大部分展览都是公开的,艺术爱好者可以随意观看,大家可以看展中找到一些灵感,借鉴别人好的方面,完善自己。

同时,很多画廊和艺术馆在艺术家和艺术品推广和创新上有很多好的思路,这恰恰是艺术家所不擅长的,从一点上来看,丰富的展览对于整个绘画界确实是有促进作用的。

四川艺术网:您是怎么平衡家庭生活和工作的?

李:无论是家庭中的哪个角色,为人妻、为人子女或者为人父母,家庭生活的安定当然才能安心创作的基础条件,而在艺术上的突破和领悟也促使我能有一个更好心态处理生活,我认为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而且对于我来说,艺术也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所以我的很多的精力放在艺术创作上面。

在日常生活里,我个人不太喜欢折腾,更愿意去品味人生。工作之余和家人、朋友一起喝喝茶、聊聊天就是一件特别舒心的事情。我认为生活的美好的体现,并一定是要做一些轰轰烈烈地事情,而是在看似平淡中去嚼出美好的味道。

四川艺术网:现在一直在提倡艺术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在您看来艺术应该如何走进生活?

李:艺术家去体验生活的地方有很多,因人而异都会有不同的兴趣点,或是或是华丽的都市、或是淳朴的乡村、或是大好的山川,一旦确定了这种爱好,就可以坦然地走进这样的生活中去感受、去发现。

除了行为上的体验,艺术还是一个走心的过程,它和生活时联系其实是很紧密的,像我们日常的说话、行走、与他人相处的感想等等都可以作为艺术感知的一部分。

四川艺术网:对现在的年轻绘画者有什么建议?

李:绘画者要创作一幅好的作品,需要经过多方面的深入研究,包括传统艺术、当代艺术等,还要切身去体验生活,不仅要对日常的生活观察的更仔细、细腻一些,也要对新鲜的事物保持有敏感性,而且对这些基础的学习和感知不能蜻蜓点水式的只了解表面,要触及到内心。

我们现在社会对艺术发展其实是一把双刃剑,现在年轻的绘画者其实不缺乏机会和平台,他们更要考虑的是如何避免内心的浮躁,真正沉静下来去创作。



□ 文/麻亚东 图/李翌嘉

Q;自己的作品中最喜欢的是哪一幅?
A:《西风烈》

Q:希望自己的孩子绘画吗?
A:曾经想过培养,但尊重了孩子的意见

Q:在艺术上对您影响最大的是?
A:除了父亲,周思聪、朱理存对我影响也很大

Q:最长一次能画多长时间?
A:以前能一次可以画10多个小时不休息,现在精力不行了

Q:最喜欢别人怎么称谓自己?
A:青稞,我觉得这样很亲切

Q:今年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
A:希望创作出和之前不太一样的作品

Q:您觉得生活中最重要的是?
A:心态吧。无论遇到什么事,都要坦然的心态面对

Q:如果用一朵花来形容自己你觉得是什么?
A:迎春花,很小但生命里很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