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400年至公元700年左右,是中印两国艺术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印度,作为其历史上少见的统一大王朝——笈多王朝逐渐强盛, 文学、舞蹈、艺术、科技进入了空前繁荣的阶段,被称为印度历史上的“黄金时期”。笈多诸王信仰印度教,但并不排斥其他宗教,佛教由此得到很大发展,其雕刻艺术也进入了古典主义风格时期,和谐、平衡、宁静、不夸张的表现方法逐渐在全印度盛行开来。印度教艺术更是蒸蒸日上,湿婆、毗湿奴及其化身和各种表现形式的造像大量出现,不少成为印度雕塑史上享有盛名的精品。
在中国,这一时间段正直南北朝至初唐时期,从不同民族先后登上历史舞台,形成大割据、大融合和文化多样性的纷乱时代,到隋唐统一的重要时期,中国佛教得到了迅猛发展,在吸收印度、中亚、东南亚等地的艺术影响的基础上,明确开始了本土化的进程,不仅为中国艺术的成熟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也成为盛唐艺术的先声。
本次展览以中印两国石刻造像为主,少部分陶质造像和铜造像,以此见证两国人民的长期友好往来以及文化交流的源远流长。
第一部分 印度雕塑艺术
(共计56件)
说明:公元4世纪初,以恒河中游一带为中心,出现了一个新的帝国——笈多帝国。它打破了当时的混乱局面,使印度大部分地区复归统一,被称为印度历史上的“黄金时期”。笈多王朝着力支持印度教的发展,但诸王大都对宗教采取宽容政策,允许各种信仰并存、自由辩论和竞争。在这样的氛围下,佛教遍及全国,并持续高涨,出现了多个艺术中心,形成了印度美术史上享有盛誉的秣菟罗风格和萨尔纳特风格。即便笈多王朝覆灭以后,其艺术风格仍然在不同地区继续向前发展达一个世纪之久。
第一单元 笈多时期的早期造像
单元说明:
公元4世纪初,笈多王朝初立,其艺术风格还未形成,印度北部地区基本笼罩在犍陀罗-贵霜艺术的氛围下。其造像表现为身体孔武有力、气势威严、身姿直挺、袈裟肥大、衣褶重叠、袈裟厚重。但笈多样式已经初露端倪,佛陀的犍陀罗式波浪发髻或者贵霜式光滑肉髻变成了真正的螺发。
第二单元 盛期造像
(5-6世纪)
单元说明:
笈多王朝是印度古典主义艺术的黄金时代,它继承了犍陀罗和秣菟罗的传统雕刻风格,形成了文质并重、形神兼备的笈多艺术。此时,佛教艺术臻于鼎盛,印度教艺术蔚然勃兴,名作迭出、流派纷呈,建筑的形制、雕刻的样式、绘画的风格,都确立了印度古典主义的审美理想和艺术规范。这种艺术风格集中体现了印度本土传统与外来影响的完美融合,其美学标准甚至影响到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域外地区。
第一组 秣菟罗(10件)
组说明:
笈多时期在印度形成了多个艺术中心,历史最悠久、最有名的是北方邦的秣菟罗(又译:马图拉)。这里在贵霜帝国(约为公元1世纪-公元3世纪)时期就已是佛教艺术中心,笈多时期在结合了犍陀罗和阿玛拉瓦蒂风格之后,新的秣菟罗样式孕育出了笈多风格。
笈多时期秣菟罗佛教造像的艺术特征为:顶髻右旋螺发,肉髻突显;额头圆润,眼帘下垂,鼻直适中,鼻翼外张;双耳下垂,颈部有三道折线;头光为圆形,雕刻精细,由里向外各圈装饰各异,有莲花瓣、菊瓣团花、蔓草纹、绳纹、联珠纹与火焰纹等。造像身材比例适中,完全符合造像量度的规定,佛衣着通肩大衣,衣纹细密,从肩部以下呈U字形均匀分布。因佛衣质地薄透、贴体,又称“湿衣佛像”。
第二组 萨尔纳特(16件)
组说明:
瓦拉纳西位于恒河中游西岸,是印度多个宗教的圣地,也是印度人最向往的朝圣之地和死亡之地。相传释迦牟尼在悟道成佛后,曾在瓦拉纳西的萨尔纳特(即鹿野苑)讲解佛法。
在恒河边,每天清晨可以看见上万人在恒河中沐浴的壮观场景,而在河岸台阶的码头上,有人24小时不间断地将死去的教徒火化,并将骨灰撒入恒河,让灵魂得到超生……
第三组 湿婆
组说明:
湿婆和梵天、毗湿奴是印度教的三大主神。湿婆兼具生殖与毁灭、创造与破坏双重性格,呈现各种不同相貌,据说他有极大的降魔能力,额上的第三只眼能喷出毁灭一切的神火。他通常的形象是戴着骷髅项圈、手持三股叉,有时也表现为舞王;他来到人间是为了制恶扬善、拯救世界。
第四组 毗湿奴(9件)
组说明:
笈多时期,婆罗门教转化成为印度教,梵天、毗湿奴、湿婆三大主神的地位得到进一步的巩固,特别是毗湿奴和湿婆,形成了两大派别——毗湿奴派和湿婆派。毗湿奴派认为,毗湿奴神为了拯救人类,不同时期以不同化身出现,《往世书》描绘其有10个不同化身:鱼、鬼、野猪、人狮、侏儒、罗摩、持斧罗摩、克里希纳、佛陀、迦尔基等。
第五组 爱侣像
组说明:
印度古代艺术和文化中,亲密的爱侣像代表着繁荣、喜乐、婚姻幸福、生命的完整,这种两性结合的题材是非常重要且常见的。
第六组 其他(6件)
结语:
随着笈多王朝的崩溃,各个地方政权纷纷拜托其控制而独立,笈多艺术在6世纪以后进入本土特色发展期。西印度、北方邦(Uttar Pradesh)、中央邦(Madhya Pradesh)、德干高原地区、东印度的比哈尔邦(Bihar)、奥利沙邦(Orissa)等原来笼罩在笈多艺术风气之下的广大区域内,地方特色的艺术风格兴起,并逐渐取代了相对统一的笈多艺术风格,进入了面貌多样、特色纷呈的时代。这一时期的雕塑表现出追求繁缛华丽之风的倾向,含蓄、内敛的古典主义风尚日趋减弱。
第二部分 中国佛教造像
部分说明:
公元400年-700年,正直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统治阶级的大力扶植下,迅速发展,寺庙、僧侣成倍増长。南朝重视佛教义学传统,在佛教理论上多有创造,北朝偏重兴办福业建造和禅行神异,并开始引进古唯识学。此时的佛教,在与儒、道的深层冲击与融合中,持续扩大影响面,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第一单元 北魏至隋代
单元说明:
五胡十六国时期(304年-439年),甘肃、河北、陕西等北方地区形成了多个佛教中心,其佛教艺术的传统成为北魏早期艺术创作的源泉。南朝佛教艺术受到海、陆两条丝路的影响,亦形成四川、建康两个佛教中心。
北魏迁都洛阳后,皇家艺术中心由平城转移到洛阳,而在山西南部、陕西关中、河北、山东、甘肃陇东等地区呈现出较为复杂的地方艺术风格。到东西魏分裂、北齐、北周的建立,北方艺术出现了明显地方化特点。南朝保存下来的石质造像较少,以四川成都最具代表性。而隋朝艺术风格处在向唐代成熟期的过渡阶段,仍以北朝风格为主。
第二单元 初唐
(618年—700年)
单元说明:
随着中国的统一与稳定,雕塑艺术进入繁盛时期,风格成熟稳重,人物饱满生动,装饰日趋华丽精美,标志中国艺术成熟期的到来。中外海上贸易的发达和陆上丝绸之路的畅通为印度、中亚及东南亚艺术影响的到来打开了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