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未来
文/曹筝琪娜
“Modernity is the transient, the fleeting, the contingent; it is one half of art, the other being the eternal and the immovable.”这是现代派诗人波德莱尔关于“现代性”的定义——过渡、短暂、偶然是艺术的一半,另一半是永恒和不变。
年轻时期的作品,不可避谈大部分都是过渡、短暂、偶然的,但是这些作品中又常常隐藏着永恒与不变的逻辑,这正是青年艺术家的丰富之处。作为推动艺术发展的机构,成都市美术馆今年已经推出了三个青年艺术家的展览,我们把眼光盯在这个群体之上,通过他们的作品来预测可能的未来,探寻新的方向。而“未来档案”从去年开始举办第一季,在策划之初就是作为一个品牌系列展的,这本身就是一个关于未来的预言,是把未来前移至今天的一次尝试——今天的一切是一份“档案”,我们可以留待未来再打开。
这一季的“未来档案”,我们将范围进一步缩小,从在校及毕业五年以内的青年,缩小为真正意义上的在校学生。他们的作品所昭示的未来同时又是今天的趣味,长长的71位参展艺术家的名单里几乎都是90后,他们是信息时代的原住民,从他们出生开始,复杂的、多元的、支离破碎的信息就高强度地介入着生活。他们的作品是喧嚣和急速发展的社会中的窃窃私语,不在乎主体趣味的霸道,他们有自己的判断、自己的情感、自己的思考、自己的表达。而这一切正在生发,每一件作品都充满了探索与可能。过二十年甚至更短,这些探索过程中的窃窃私语就会积聚起更大的力量,就会轰鸣、就会霸道,就会成为让人瞩目的光。那个时候,如果我们还记得这个关于未来预言的展览,历史就一定会欣慰,因为,窃语是如何产生的,这是一份不错的“档案”。所以今天又是未来,是希望,更是现实。
我们将本次展览分为两个单元,分别命名为“构象”和“观心”,试图从表达的出发点与独特性来划分参展的作品。之所以做这样的划分,是因为考虑到他们在运用材料方面比前辈更灵活,更超越于已有的标准,以画种和材料分类已经不切于创作的实际。“构象”这一单元展现了年轻艺术家面对世界时的复杂感知,是对所在世界的自我构建,这些画面中的风景或者人物在客观描绘的同时,具有一种非现实的因素影响,激荡着一种新型的超经验的构建。“观心”这一单元则更多的表达了作者的自我体验,他们自观内心然后外放给世界,他们通过作品把心像与世界联系,让世界感受,却无法定义。
当我们用一个展览跳出现在去思考未来的时候,又何尝不是一种“回望”呢?以艺术的永恒之心去审视那些年轻的过渡、短暂和偶然,这种观看方式其实就是一种回望,回望艺术的发生之地、生发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