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让我们重新拥有对世界直观的力量,这是一种浑茫、原初的遭遇,我们本身就是自然。
——许燎源
“观看——张建&付黎明抽象艺术双个展”(2017中国成都)
策展人:许燎源
展览时间:2017年6月10日-7月10日
开幕时间:2017年6月10日下午2:30
主 办:四川省美术家协会
许燎源现代设计艺术博物馆
成都国际版权交易中心
协 办:中国项目策划公司(德国)
德国柏林艺术画廊F-37
DCKD德中艺术交流协会
成都大学影视与美术学院
董小庄国际艺术馆
指导单位:锦江区文广新局
成都成广运营
支持单位:大者国际艺术中心,龙麟文化传播,玖阅叁文化传播,千合力纸业
媒体支持:雅昌艺术网|今日头条|成都商报|99艺术网|艺术狗|大者杂志|现代艺术杂志|四川美术网
地址:许燎源当代艺术馆
艺术家介绍
付黎明
自由艺术家
2010年10月,“中欧艺术家创意作品展”——20位欧洲艺术家与30位中国艺术家
2012年10月,“大象无形”——付黎明实验摄影艺术展
2013年1月,“日常事物的陌生影象”——三人摄影展
2014年3月,FCC艺术收藏联盟推荐艺术家
2016年3月,“万物生长”——江小白当代青年艺术家邀请展
2016年8月,“盛夏玫瑰”——付黎明绘画摄影作品展
2016年9月,“归一”——成都国际艺术展
2016年11月, 许燎源博物馆“物色”艺术研究展
2016年11月, 成都设计周‘双百‘’文化创意展等
2016年11月 德国杜塞尔多夫“一带一路.丝路观澜”文化交流展
国家艺术基金艺术培养人才
倾听与抵达
——读付黎明先生的抽象摄影
有幸再次欣赏付黎明先生的作品,我有些愕然。这组作品多以几何图案变幻造型,在设计与控制中,完成丰富的画面构成,色彩缤纷而柔和雅致,于变化中达到和谐相融,于看似无序中感受内在的律动与秩序井然,扑面而来一种时尚、现代气息,抽象意味浓郁。
第一次欣赏他的作品是光绘摄影。那些灵动的光线变幻出多姿多彩的画面让我目不暇接,内心澎湃,思绪漫游,诗意流淌。此次,虽然他事先已明确告知是最新的摄影作品,我还是不得不再次向他确认:这真是摄影?
得到他再次确定的答复后,我的眼睛在作品上巡游,内心却莫名地沉静了下来,若秋水一湖,微风不起,水波不兴,仿佛其中有一种按住躁动的力量。然而,顷刻之后,又仿佛有什么穿过眼睛投进心湖中,随即湖中升起:似音乐、似火焰、似广袤森林,更有金属相击之声、流星划过之迷,甚至海底漩涡、宇宙黑洞、暗物质等等,一种不可名状的激扬情绪在内心纠缠、碰撞、搏斗、挣扎。转而,再次归于宁静与秩序,眼前一片澄明。如果说他的光绘摄影是一杯热情四溢的卡布其诺,这组作品则是一次对苦咖啡情有独钟式的阅读体验,令人陶醉于一种冷艳之中欲罢不能。
科技的飞速发展、物质水平的提高,造就了当下一个全民摄影的时代。光与影从未像今天这样带给人们一种普世的快乐,人们沉浸于自拍、他拍中,以此来展示自我,分享、交流笼络情感。摄影俨然成为一种宣示存在感的方式,一种新的信息互通方式。
然而,在付黎明先生的摄影中,我却看到了摄影的另一种可能,那就是掠过光与影,直达事物本质。在这里,摄影不是摄影的全部,只是一种技术手段,一种探寻事物本质的工具,就如钻头之于地质,是人们了解地壳秘密的工具。这让我想起他物感主义成员的身份。
正如物感主义宣言所说:在今天,时代所要求于艺术的不是什么亘古不变的诗意,而是在现代性危机的背景下人与物自由关系的重新开启和出场。挖掘人与物在非功能关系的自由嬉戏中互动感染的力量,保护“物”在被尊重、看护、养育前提下的焕发和开放,让物感而不是功能的力量在物与人的自由嬉戏中持续地葆持、开新和出场。我赞同并钦佩物感主义者目光的犀利,思想的高远。
在我理解,物感是一种倾听、体味和探寻,是当下人们于匆忙浮躁中与万物保持沟通的一种方式,也是让灵魂跟上肉体的方式。
这种倾听是对在追赶时间的过程中,被我们日渐疏离的万物和内心的倾听。在这种倾听中,万物得以回归其本质,疲惫的心灵得以释放,禁锢的思想得以放飞,探寻到原点和初心,从而体味本源之甘美。
付黎明先生是一个秉持物感精神,具有鲜明创作理念和很强探索精神的艺术家。他追求一种从感性到理性的抵达,从“物”到“心”的抵达,从创作者内心到欣赏者内心的抵达。此次摄影作品,就是他在传统摄影过多强调对光影的追寻方面的一个反动,是他探寻摄影更多可能的一个实验结果展示。在实验中,他通过对拍摄对象多次曝光和恰当控制,以实现消减实物本身的气质,陌生化为另外的视觉形象。在新呈现的视觉形象中,光和影的表现不是很强烈,更多强调的是画面的美感,构成感和色彩感。由此构成的丰富画面提供给人们欣赏的更多可能性。显然,他达成了这一目的。他的这种从具象中的抽离,让人有一种飞翔的愿望,十分耐人寻味。
物感是向下的,探寻本质的;抽象是向上的,触摸天空的。这就好似大地和天空,一个踏实一个高远,却是万物所附丽的,彼此不可须臾相离。付黎明先生的此组摄影既是物感的也是抽象的。
俄国作家契诃夫说,艺术给我们插上翅膀,把我们带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付黎明先生的抽象摄影,也把我们带到了一个远方,一个物我彼此相知相融相抵达的美妙境地。勿使艺术在宏大叙事里承载过多的意义而坍塌万物的灵性、淹没内心的声音,让我们脱下所有华丽的外衣,只用手去触摸物的肉体,与物肌肤相亲,找寻那原始的本质的美感并唤醒,连同我们负载甚重的生命。
这或许是物感主义旗帜下,付黎明先生抽象摄影探索的启示和价值之所在。
菊子
2017年5月 于大连
张建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成都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成都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成都市美术家协会会员;蓉城的士文化博物馆创始人,的士文化文史收藏家,科普作家
出版《从清朝开来的的士》《生活在别处》《中国当代艺术家精品藏书票》《“印象树”张建当代摄影作品“中国邮政”邮票》等作品多部。《中国摄影》《中国摄影家》《中国艺术家》《现代艺术》《中国西部》《中国百老汇•上层》等50余家期刊杂志刊发作品、专访500余篇(次)。
获2015年第八届四川省巴蜀文艺奖,《中国摄影》十佳优秀摄影师奖等多种奖项。作品参加“中德国际艺术展”、德国柏林“中国当代艺术五人展”、“不可触摸的痕迹”中国(张建)&比利时(克里丝汀)当代影像双人展、北京“中国两会”主席作品竞技展、第三届四川省版画家提名展等国际、国内个展、联展、专题展等数十项。
艺术作品被国家新闻出版署版本图书馆、台湾花莲县、上海徐汇区艺术馆、电子科技大学、德国驻成都总领事馆、成都天府会议中心等国内外大学、艺术馆、文化馆、领事馆、会议中心、机构以及国内外艺术家、文化名人、艺术爱好者收藏。
超越生命的幻象
--张建的摄影艺术
文/何铁生
第一次观赏张建先生的作品,就一下被带进了一个崭新的陌生影像时空里。感觉很新奇,很震憾!这些无休止的生命图像仿佛是以一种超然、冷静、克制的情绪来诠释和宣泄出的音乐,它是随想曲、协奏曲或是交响曲……时而美妙动人,时而哀伤温婉,时而朴素愉悦,时而又那么清绝绮丽!
它们仿佛是在意念与幻觉的汪洋中、在宇宙深处、在天穹周边或明暗交替的心灵中才能得以捕捉、曝光、定格、拓印出的爱与绝望的歌吟……
这种形式令我激赏并喜爱。我不否决摄影的纪实性,甚至对其始终津津乐道。但在纪实性影像统领天下的今天,张建先生这样的摄影艺术思维一定令人心动而好奇。这些谜一样的色彩,超越了人们的视觉感知,它通过作者兢兢业业的工作,内心的解构与再制作,通过色彩形状以及韵律的图形设计等,表达出了关于自然与生命独特而丰沛的意念。这样的画面特别自由洒脱,它暂时摒弃了客观现实,进而追求主观的绝对自由与真实。这是对客观真实更高意境的思考,其与中国传统审美情趣异曲同工。有如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写意。所以我觉得张建先生的抽象影像反而能够深刻地引发人们对摄影艺术真实性的再思考。
他的影像是多彩而有趣的。有时,在一面凹凸无序的画面中,会蜿蜒伸展出一道斑驳的翠绿,其间隐蔽着无数跳跃而灵动的笔触和恣飏不羈的气息;有时,大风中,枝桠和旷原的影子在梦的长镜头中舞蹈,阳光穿透沙曼卷曲伸缩的速率,使我们在回忆与流失的纪年中把这些不可思议的图像认定为就是我们生命里最贴切的觉察或杂芜……
同时我以为,张建在这样画面的处理上,已然涵括了抽象绘画所有的线条、构图规律、色彩关系和气韵。这是无意间对架上绘画的一次竞逐和对自身生命体悟的一种超度。此时此刻,影像这个介质忽然虚化,后退到色彩与线条所包含的即兴性和精神性上。任何一个物质,其所包含的精神会在特定的情境和逻辑中呈现出来,这是艺术的意义,也是我们生命存在的根本。我理解,张建先生一直都在寻找,他的作品时而远离这个答案,有时又在逼近这个答案。
我爱这样的图像。它的光彩和影像是那么神奇,唤醒甚至震撼人们的心灵。这里表达的情绪与情感,拍摄者与观赏者又可以分别去自由的想象。我觉得真情实感的体验是理解和诠释这些作品唯一的途径。他给予我们了各种新的可能。观看这样的抽象艺术作品大可以像观赏中国传统绘画一样,往返巡目。这既是对旧的视觉习惯的挑战,也是对生命多维世界全新的体验和自觉。张建先生的影像艺术,既是生命的觉悟与洞察,也是对时空的回力与顺应。在美的色彩与诗意的氤氲下,大地上无穷无尽的风景经由我们丰富而敏感的内心传递给更多的人,这是超越艺术与生命的顿悟。
在此文的结尾,我想引用已故的著名的抽象艺术巨匠赵无极老先生的两句话为张建先生的影像精神做一个概括:
“我以为所有艺术家的作品,对自己都是具象的,对别人而言才是抽象的。”
“在诗中,我最欣赏那种在词句之间遨游的自由感觉。每个词在统一的整体中找到它的位置,随之再融入整体,在那裡无忧无虑的漫步、停止、倒退和呼吸。我们也会在某一点上顿住,那是寧静美妙的时刻,一如画中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