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机构:
大观艺术馆
成都第三大街文化艺术传播有限公司
出品人:
晏璧
策展人:
石胜源
学术主持:
何小竹
展览地点:
大观艺术馆
赞助单位
五粮液冰爆全球营销中心 米利亚家文艺餐厅
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
于迪/ 文
诗人钟鸣说李中茂的画中有贵气,不过李中茂更在意画中的神秘感。说到李中茂作品中的荒诞性,他坦言中国古代一些非现实题材的随笔和拉美文学对自己影响很深。幼时他读了天津著名评书艺术家陈士和先生的《聊斋》话本,蒲松龄笔下那些不过千余字的故事被“敷衍”成洋洋万言的评书,便已让他心驰神往。南开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他的生活更从未有一天离开过文字或文学,胃口更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虽然在文艺理论上,那些主义其实是不存在的;但姑且借用这个标签来说,现实主义从来就不是我喜欢的。”他把从茅盾和巴金身上省下的时间用在了那些“玄”的东西上。从唐传奇到笔记小说,从《太平广记》到《阅微草堂》。拉美文学占据了他阅读的另外半壁江山,那些煞有介事的严肃叙述和荒诞玄妙的气质呈现让他体悟到:荒诞不能脱离现实的基础。当荒诞在一个正常的空间和格局中被呈现,才更荒诞。
儿时的经历和天然的阅读口味将李中茂浸染成了一名有神论者。在文学和艺术创作中,他偏爱那些散发着玄幻神秘气息的故事和物件,对一切现实的东西无动于衷。他笃信:艺术不是把一些东西弄明白,而是把它弄模糊。
于是当他拿起画笔,自然也希望能营造出一种神秘的氛围。即便在面对特别现实的东西时,他也会刻意的后退一步,把色调调得昏暗,将其拉往抽象和不现实。
2016年,李中茂举办了自己绘画八年来的首场个展——《我遇到了巴尔蒂斯》。开幕典礼上朱成老师说,在四川话里,这个“遇到”很有趣,这意味着李中茂在先,是主体。他说:“作为一位文人画家,李中茂不是训练,而是修炼出来的,他画中的很多乍看的‘草率’实际上是非常精心的。”
巴尔蒂斯最打动李中茂的是“安静”。他所理解的“安静”并非静止不动,而是引而不发,是蓄势。他提到《黔之驴》:“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他指着书柜上摆放的一个仿古唐三彩,骏马的四个蹄子紧紧地抓在地上。“现在的人做一匹马,要让蹄子扬起来,尾巴翘起来,其实并不好看。当它按下所有的力量,才能让人对它的爆发怀抱想象。”
这种藏匿于深处的未知能量让他着迷:“表面上的安静背后是多种可能性。至于她走到哪里,我也不知道。”许是因为天然的异性相吸,又或者是因为文人天生的敏感细腻,他往往能够在女性身上发现这种“安静”。这和呈现对象本身的个性是安静或是活泼毫无关系——重要的是在某一刻,他发现了她。可能是一瞬出离的静默,或者一段茫然的行走;可能茕茕孑立,也可能隐于众人。只要她与身处的环境没了互动,李中茂就愿意用画笔为她营造一个足以与之匹配的环境。
在一笔一笔的描绘中,从外面的世界沾染的烟火气抽丝剥茧般脱落。不上班的日子里,李中茂会一头扎进画室,一待就是整天。当整个人沉浸其中,他扔掉了伴自己多年的安眠药。逢到周末,他也会约上三五好友品茶饮酒。他擅长在人群中寻找公约数,绝不越矩。即便大家喝到酒酣耳热,他也永远是那个最冷静的。李中茂用“中庸”总结自己。“以前我们说,中庸之道就是不偏不倚,不左不右;其实不然。中庸就是说要符合一个分寸,该八十度就八十度,该五十度就五十度,不能到七十度。我很害怕失去这种分寸感。我觉得迄今为止,我都是一个很平庸的人;但所有东西是在我掌控之中的,这让我很骄傲。”
自提起画笔,李中茂已画了近十年。这个时间量化到川美这样的艺术院校中,可以读完两个半本科;可在李中茂的画室里,十年不过是时光的流淌而已。只有那些藏在水下的石头,因经年累月的琢磨而愈发圆润。
在十年时光的彼端,是深厚的美学修养筑成的岸堤。令人意外的是,虽然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他就已经从“法国卢浮宫藏画展”中首次接触西方油画;虽然他无论从风格和笔触上都深受巴尔蒂斯的影响;李中茂却将中国古典美学作为自己审美的源泉。他尤其喜欢宋代的文人画。他从李嵩的《骷髅幻戏图》中看到古人厚实的写意:“它能够沉下来。虽然它在动,在那个瞬间其实是固化了的。”这就又聊回“安静”了。
李中茂也爱唱京剧,他在京剧中看到中国美学。“你看中国的戏曲舞台,山也罢水也罢,全都是虚假的,做的人、看得人全都知道它是假的。但这个’假’是形成共识的,被认可的。大家都习惯在这样一种氛围里面,每个人都会在这里找到一些东西。它就是一个写意的传统。”
和深厚的美学积淀形成反差的,是李中茂毫不回避的“技术达不到”。他依然保留着自己第一次临摹的巴尔蒂斯的画,那幅《卡佳的阅读》。彼时他甚至不知道油画的画布需要打底料处理,拿起画笔直接就把颜料往布面上涂抹,导致颜料无法浸入布纹,都是悬在布面上的。
随着自我绘画语言的不断确立,李中茂再不把“画得像”作为自己的目标。他说:“我只想通过画面去表达我自己的东西。”甚至就连被呈现对象本身,也成为了单纯的素材而已。他借古人的话自白: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
石光华老师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当年川菜名厨黄敬临先生在“姑姑筵”掌门,有一道招牌的清炖鸡。张大千吃了一次便对其鲜香念念不忘,不惜用一幅画换取个中玄妙。原来,这个炖鸡没有加任何其他的材料,唯鸡和水而已。先用大些的罐子盛多一点的水,丢一只鸡进去炖两三个小时,把它提起来不要了;再炖一只鸡两三个小时,又不要了。最后端上桌子的是第三只鸡,因为吸收了前两道鸡汤的滋味,方能极尽香、鲜、嫩。石老师觉得,这道清炖鸡就是李中茂的作品,用最简单、最笨、最直接、最具体的方法,达到的极高的境界。他说:“唯有哲学和诗可以打击我们的内心,释放我们的生命;我在中茂的画中读到了哲学和诗。”
这又让人联想到作家何大草所言:“他(李中茂)骨子里是一个诗人。他真正的诗,是用画笔写成的。”
画面与诗意之间
李亚伟
刘华忠的画作和诗歌相互通衢,但看不见其间的连接处,仿佛有一道彩虹连接着两座半岛,远方是一片看不见的陆地,然而,这道彩虹也是看不见的。
他诗中的画在很远处隐现,画中的诗也在很远处蜿蜒,展现的却是同一种情绪或同一种景象。气质,是的,他的画作和诗歌中的某种气质正是这道看不见的彩虹。
他的诗和画同出一辙,诗境和画面双胞同卵,才情联袂,龙凤互舞,这一切都来至于他的个人气质。
在我的朋友中,刘华忠算是一位奇人。其实,奇人都是凡人,平凡的外表,平凡的言谈,平凡的生活方式,只是他的心思和兴趣有不同凡人之处罢了——至少,有凡人难以到达的地方。外表显得奇特,尤其是打扮奇特那基本上是平常人想做奇人的路数,普通人心理上想标榜自己与众不同时,这是一条感觉捷径。我年轻时也这样玩过,后来发现须发上面下功夫,正好说明这伙计还走在想做奇人的路上,这样的路上老是容易让人想起孙中山遗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之类的心理学话语。但刘华忠从一开始就有了自己的方式,那就是生活普通,画面随处可见,语言回避尖锐。有一句老牌格言:宁静以致远。刘华忠可是认真在践行的。
其实,诗歌应该这样,艺术也应该这样。沉稳平和的人生态度,是体验生命最有效的平台,作者的情感和信息、记忆和想象都在这个平台一起出发、一起到达。刘华忠的作品外表质朴,手法老到,他没有正面接手宏大叙事的题材,也没侧面掩饰空洞无物的内容,他直接回避了现代主义的各种陈词滥调,对所有我们见识过的各种意识楷模、各种文化圭皋的话语霸权更是远远地拒绝,淡淡地回避。
刘华忠的创作手法清澈、准确,其作品朴素、平静,这和他上述文化态度相当一致,或者说是互相说明、互相呼应的。他的某些画作,极其富有诗性,仿佛他的画笔进入过梦境亲历了神迹,这样的创作,这样的作品出现在我们眼前,会让人感觉心到了笔也恰好到了,还需要别的什么吗?我相信很多诗人艺术家都不缺智商,有的甚至聪明之极,才华横溢得很,但好像爱因斯坦说过,世上本无天才,我只是怎么怎么,这已是相当经典的格言了,差不多说的是只要多花精力和时间,专心致志,你就会有所收获等等。具体到刘华忠本人,我认为:他在刻苦努力的思考和创作中,到达了平和从容、心里有底的境界,他能心到笔到。
毛躁和着急的诗人艺术家遍地皆是,有时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能很快进天堂?能很快发财?好像都不是这回事啊。这些,到头来,多半是千人一面,遍地鸡毛。
刘华忠一点毛躁和着急的痕迹都没有,仔细看他的作品,都会得出这样的结论。这是当代文学、当代艺术最难能可贵的特点。
刘华忠多数时候生活在贵州的松桃县,松桃往东南百来里地是湘西的凤凰县,往西北百来里地就是我的老家重庆的酉阳县。我对他的人、画、诗都有天然的亲切感,当然不只是因为乡俗等原因。在一个山环水绕、安静清秀的县城里,他过着淡雅平凡的生活,写着沉稳内敛的诗歌,画着宁静掠远的油画,生活和创作得到了完美的匹配。我羡慕他,近些年也努力想达到他的境界或获得他的这种匹配模式,我一直在努力,是的,多次努力,有了一些进步,但始终离刘华忠的情形差那么一截,真的,还有一点距离,但我感觉是怕是很难达到了。
我想起王维,诗人中的艺术家,艺术家中的诗人,但刘华忠不是王维。其作品既有非常强烈的现实背景,又有非常鲜明的个人色彩,厚重中有朝气,沉稳中有青春,那一片一片忧郁寂寞的山河大地,那一丝一缕远近互动的内心世界,汇集成平实孤傲的当代诗意,处处说明他是一个独特的当代艺术家,一个独立的当代诗人,最重要的是,是刘华忠本人。
画家简介
李中茂
画家,媒体人。现居成都。出生于天津,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现任职于四川日报报业集团。曾参加首届新星星艺术节首展及全国巡展、仲夏十夜艺术展等。2016年4月16日在大观艺术馆举办了“我遇到了巴尔蒂斯——李中茂个人油画作品展”。
从2007年拿起画笔,如今已有9年画龄;从来没有学过美术,画画也是从临摹开始。最初临摹喜欢的女作家肖像,后来开始画妻子及身边的女性朋友们;9年间,李中茂的画作不断成长,构图、造型及色彩十分独特,辨识度很高,且画面故事性强烈,具有浓厚的文学特征。作为文人身份的素人画家,其作品逐渐获得众多艺术爱好者的喜爱并予以收藏,并得到众多文化界人士的好评。
刘华忠
刘华忠,出生重庆黔江。现居贵卅松桃
● 1984连环画《边城》参加第6届全国美展。
● 1990油画《梦见巷道里的男人与女人以及其他》获贵州油画大展奖 文化部收藏
● 1991油画《怀念一条河》首届中国油画双年展
● 1992油画《招魂》广州.首届90年代双年展
● 1993油画《天籁》香港中国贵州油画展
● 1997油画《干涸的河床》香港中国油画艺术大展
● 2002“刘华忠油画艺术展”北京炎黄艺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