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幕式:2017年1月14日下午2:30
展览时间:2017年1月14日-1月18日
展览地址:成都琴台路7号诗婢家美术馆
赵建华,号一心斋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四川省美术家协会理事、成都市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四川省中国画艺委会山水画专委会委员、四川省诗书画院特聘画师、成都画院特聘画师、四川省西部书画院常务副院长兼秘书长、四川省农工党画院常务副院长兼秘书长、诗婢家画院艺术委员会主任、专职画家。
氤氲岚气 笔下云烟
—读赵建华2013-2016年夏季写生
文/刘德扬
这么多年以来,我一直在中国书画领域关注着赵建华。
可能是源于我对书法艺术的敏感,起初只是对她的书法作品有所了解和认识。再后来,她的中国山水画作品突入了我的视线,如彩蝶蛹变般让人惊艳。特别是今年五月我们一起参加成都画院组织的陕甘地区写生结束后,她又带着自己的学生在金口河大峡谷一带写生。我个人认为,赵建华夏季写生作品中所呈现的美学特质和美学趣向,让她在中国山水画的学术地位上,有了更加重要的分量。
今年夏季的写生,赵建华从大山大水的金口河大峡谷到绿水青山小桥流水的古村落,完成写生稿20幅。用她自己的话说,“满意的只有少许,唯欣慰的是找到了些新感觉。写生的过程时而欣喜,时而不安,时而享受,种种感受也随心情的晴雨表而留在作品里”。无论她是欣喜、不安、享受还是新感觉,关键是她能把“种种感受也随心情的晴雨表而留在作品里”。
眼中之景、心中之景、笔下之景,只有与情交融才入化境。石涛说“搜尽奇峰打草稿”,写生的目的似乎不在画景,而是“打草稿”。有了草稿,才可能“观得自然之精华,化为笔墨之神灵”,这是赵建华告诉她的学生们的写生精神。
令人钦佩的是,赵建华在写生的过程中已经完全不满足于“打草稿”,不屑于苍白的视觉样式。她忘情于山水之间,倘佯于村落之里。眼前景物仅仅是一个参照系,她用自己的笔墨语言,用自己的美学趣向,抒发自己的愉悦和感动,书写自己的画境文本。这种状态,没有功利,没有浮躁,不自欺,更不欺人。其情其景有如宋人辛弃疾般“独坐停云,水声山色,竞来相娱……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所以,赵建华的这批写生作品,已经没有停留在一般的写实和记录上。她在与大自然对话,物我两忘,以至于能够把种种感受随心情的晴雨表而留在作品里。
对此,赵建华如是说,“上午是写生的好时段,一般能收获一幅好的写生作品,下午就得考验自己的耐受力了,一是蚊虫叮咬,二是闷热心燥,全靠自己的忍耐力。说实话,要不是喜欢画画谁来遭这份罪,原本女性该注重美容保养,但为了写生却需得劳神费力,在日哂雨淋蚊虫叮咬的条件下吃尽苦头,晚上回来拖着疲惫的身体关注的不是晒得有多黑多累,而是看看自己今天画得如何。个中苦楚不一一赘述,但是谁叫我爱上了画画呢?劳吾身,费吾神,惟热爱持恒之”。的确,也只有“劳吾身,费吾神”,才是入心之爱,才能从血液里流淌出艺术的激情、艺术的演绎,才能“惟热爱持恒之”。
中国书法是用笔之法。在此基础上更有墨法、水法、章法。没有用笔之法,其他三法就无以立足。这一点,在中国书画艺术中,是完全相通的。细读赵建华的2016年夏季写生作品,她在写生过程中把中国书画所特有的笔法、墨法、水法和章法运用自如,毫无凝迟。无论是其线质的律动,宿墨的掌控,虚实留白的取舍,还是行款位置的经营,都颇具匠心。既让人感受到精神层面美学趣向上的愉悦,也可细细读出书画学术层面“留不常迟,遣不恒疾;带燥方润,将浓遂枯”的精妙。
在她笔下的画面上,那种朦胧、那种氤氲岚气,直入“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惚兮恍兮,其中有象”的境界。这,才是中国画的灵魂,才是中国画的意趣,才是中国画的艺术圭皋。
因为赵建华对艺术的精进和观念上的登堂入室,所以她能画出自己的感觉,用本嗓发音。她常说,“要画好中国山水画就必须到大自然中汲取营养,寻找灵感,整日蜗居画室,冥思苦想,闭门造车,虽然能取得一定的艺术效果,但终究因缺乏生活和时代气息而显得浅薄,正所谓‘笔无修养不神,墨无生活不灵’”。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祝福建华笔底岚气,化作万里云烟……
咫尺间
文/赵建华
诗碑家邀我办个小品展,我想想便应下来。之前一直计划着给自己六十岁办一次个展,种种不满意和懒惰便作罢了。小品展却好,小空间,小尺幅,咫尺之间,也成方圆。
我循着老规矩为画展印刷了一本小册子,尺幅不大,好拿好放也好扔,里面写着一些絮叨的话。
今年我六十一岁了,人老多情,多情常相忆。
什么样的时光最相思。每日清晨夜晚独处一隅,思绪的丝线总归还是将我牵引回我的儿时和青年时代。那时苦难,但乡愁刻骨。离开几十年的家乡,那里有我的父亲、母亲、姨嬢和兄弟姊妹。那时的亲情浓浓的、厚厚的、淳淳的,美好极了。我们贫穷、坚强、期盼而开心。相思是每年三桌的年夜饭,是母亲姨嬢忙碌的身影和笑脸,是须得驼着背才能走到家的青石板坡,是院里大大的芭蕉树,上面爬着我们年幼的孩子们。好多的记忆早已模糊,但所有的一切早已沉淀在我的血脉中,变成我对故乡浓入生命的情感。
后来我画《老房子》。老房子是寻根的记忆,是我的内心游子回家的追忆。当曾经的老城墙、大树、菜园、水井、吊脚楼、小球场、老街、河上的石板桥都没有了,我们还能回家找到什么?家又是什么?《老房子》是我的托情,是我关于家最清澈、祥和、凄婉和尊重的心里诉说。画得多了,老房子就成了我。人生如一屋,时而幸福,时而繁荣,时而悲怆,转又归于澄明虚静。
这次小品展,我拿出来一系列老房子、人归山林的小品。都是近两年的写生和创作,得之天然机趣,寄之人生感喟。有些画,成时满意,事后不满,但一番心境可贵。愿拿出与大家分享。
之前一直计划着的个展现在以小品展的形式呈现,也是一番人生机遇。有些事盘算一场,终不过轻拿轻放得好。就像我最近有点明白的人生道理:高不可攀,低处无味,游之其间,乐在其中。
咫尺间,我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