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锣鼓是以锣、鼓、钹及锁呐为基调,间以丝竹的民间艺术,音响宏壮,旋律急荡奔放,气氛极为热烈,具有鲜明的海岛特色,是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主要作品有《渔舟凯歌》《东海渔歌》《渔民欢乐》等。
舟山锣鼓源于明清时期,当时已在定海广为流传。相传舟山锣鼓最早起源于航海,船靠码头用它来招徕客人,航行时用它助兴解寂,遇雾时用它来传递信息。后大户从家婚嫁喜庆、祝寿做生、新船下海、乔迁新居、开张营业,也少不了约请一班鼓手吹打一番。旧时的舟山锣鼓大多出现在民间乡里的红白喜事、庙会庆典及渔民祭海等活动中,锣鼓简单,形式单一,后在同外来民间文化艺术交往中,逐渐得到丰富和发展,并且先后出现了“太平锣”“船形锣鼓”“三番锣鼓”。1949年后,这一民间音乐形式在专业音乐工作者的参与和整理下正式定名为舟山锣鼓。
舟山锣鼓是大套复多段吹打乐。乐队中吹、拉、弹、打各项乐器,配制齐全,其中的两大主奏乐器分别是由十三面锣组成的排锣和由五面鼓组成的排鼓,演奏风格独特,音乐、音量对比鲜明,音响色彩丰富,具备能表达多种情趣的功能。
舟山锣鼓舟山锣鼓表现了东海渔民豪爽粗犷的性格和战斗风浪的壮阔、惊险场面以及开船、拢洋等节日欢腾热烈的气氛,其代表性的传统曲目有《舟山锣鼓》《八仙序》《渔家乐》《沙调》《潮音》等,均被编入《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浙江卷》,还有许多曲目被灌制成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