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空竹是汉族民间游艺活动,在全国各地都很流行,而在北京、天津、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极为盛行,是老少皆宜的一项运动。抖空竹原是庭院游戏,后来经过发展加工提高,逐渐具备竞技性质,成为了传统杂技项目。在2006年,抖空竹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空竹,以竹木为材料制成,因中空而得名,古称“胡敲”,也叫“地铃”“空钟”“风葫芦”,济南俗称为“老牛”。抖空竹亦称“抖嗡”“抖地铃”“扯铃”。
【抖空竹的历史】
抖空竹历史悠久,据传三国时期的曹植写过一首《空竹赋》,“嗡声脆响穿时空,千载不乏人传承。单头含珠腰间细,两轮带哨腹中空。轻抖双杆千变化,力悬一线万般功。轻展腰身频出手,彩竹幻化绚人生。”但已无从考证。而关于抖空竹的文字描写,最早应是《水浒传》中宋江写过的七言绝句:一声低来一声高,嘹亮声音透碧宵,空有许多雄气力,无人提挈漫徒劳。
空竹早为宫廷玩物,明清时期,空竹作为一项老少皆宜的游戏,从宫廷流传至民间,成为民间老少皆宜的游戏。
而关于空竹的制作和玩法,在明代的《帝京景物略》中有记载,刘侗、于奕正在《帝京景物略》卷二中记述了空钟(空竹)的制作方法及玩法;而在《帝京景物略》“春场”中有关于空竹的童谣:“杨柳儿青,放空钟”;明定陵亦有出土的文物为证。可见,抖空竹在民间流行的历史至少在600年以上。
清代坐观老人在《清代野记》中写到:“京师儿童玩具,有所谓空钟者,即外省之地铃。两头以竹筒为之,中贯以柱,以绳拉之作声。唯京师(指北京)之空钟,其形圆而扁,加一轴,贯两车轮,其音较外省所制,清越而长。”详细描述的不同地区空竹之貌。
随着时间的流逝,抖空竹也由游戏向杂技发展。清代,抖空竹已发展成为受人欢迎的杂技节目。杂技艺人们在原有花样的基础上,又创作出许多新的花样和高难技巧。抖空竹表演时,与优美的舞姿和动听的伴奏音乐融为一体,更提高了人们的审美情趣。在发展过程中,艺人们不仅表演抖传统的车轮式双头空竹,又设计出陀螺式的单头空竹,而且还可以把茶壶盖、小花瓶等器物作为抖弄的道具进行表演。
最使人称奇的是,民国初年在中国北部的天津又出现了一位以酒葫芦为道具的民间艺人田双亮。天津是最早发明制作空竹的地方地,所产的“刘海牌”“寿星牌”空竹驰名国内外。
在古时候年轻女子玩空竹被视为高雅之举,现代年轻女子表演空竹被视为绝妙之技。抖空竹在杂技节目中代表着中国的国粹精品,演遍世界各地,占尽风头,早在1986年就荣获“明日杂技艺术节法兰西共和国金奖”,为中国赢得巨大荣誉。
【抖空竹的特点】
空竹在吴地叫“天汪汪”,空竹是截取一节大竹或用小段刳空的短圆木,打上音孔,外表刻上旋纹而制成。玩时用两条绳牵动空竹,提上来使之在空中旋转,发出悦耳的声音。在抖动中,可以做出各种花样,还可以把空竹扔向高处,然后接住再抖。空竹有单筒与双筒两种,双筒结构更复杂,但声音更好听。
空竹是圆盘形状,中间有木轴,玩时用竹棍系住线绳缠绕木轴拽拉抖动。空竹分为单轮(木轴一端为圆盘)和双轮(木轴两端各有一圆盘)两种。双轮空竹比单轮空竹容易操作。
圆盘四周的哨口以一个大哨口为低音孔,若干小哨口为高音孔,以各圆盘哨口的数量而分为双响、四响、六响,直至三十六响。拽拉抖动时,各哨同时发音,高亢雄浑。
抖空竹时姿势多变,绳索翻花,可以做出“过桥”“对扔”“串绕”“抢高”等动作,也有以壶盖等器具代替单轴空竹而游戏的。
抖空竹的技巧很多,有“仙人跳”“鸡上架”“放捻转”“满天飞”等诸般名目,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其中,“蚂蚁上树”是最让人惊奇的技巧之一。游戏时,将长绳一端系于树梢,一端手持,另有一人抖动一只空竹,迅速将飞转的空竹抛向长绳,持绳者用力拉动长绳,将空竹抖向五六十米高的空中,待空竹落下时,抖空竹者将其稳稳接住,令观者惊叹不已。
抖空竹的动作,看上去是很简单的上肢运动,其实是全身的运动,抖空竹要靠四肢的巧妙配合才能完成。一般人们玩的空竹约有200—300克,也有人为了练劲把空竹做得比较大,甚至会有好几公斤重。
小小的空竹,上下飞舞。玩者用上肢做提、拉、抖、盘、抛、接等动作,下肢做走、跳、绕、骗、落、蹬等动作,腰做扭、随等动作,而头和眼睛也没有闲着,头做俯仰、转等动作,眼做瞄、追等动作。而跳跃时,则不但要跳,腰部动作也很重要,上肢随同摆动,有时颈部也要运动。连续跳跃,心跳可以加速。
抖空竹一定要在最有利的一刹那间控制手中的空竹,在空中完成各种动作,过早过晚都要失败。所以抖空竹,必须要做到反应快、时间准、动作灵敏协调。
抖空竹不受场地限制、占地小、器具简单,投资少,男女老少都可参加。抖法多样,有单人抖、双人抖、多人抖;有正、反、花样抖等一百多种玩法。
【抖空竹的艺术性】
北京宣武区广安门内下斜街的都土地庙建于明代,民国时,每月逢初三、十三、二十三日庙会开市,特别是春节和二月二龙抬头时,表演空竹和出售空竹是庙会特色和重要内容。受其影响,广安门内地区历史上就有许多以“抖空竹”为重要游艺活动的居民,其中不乏有世家传人,是当时市民生活中的一景,更是北京胡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北京竹木空竹的制作者、人称“空竹张”的张国良先生祖居宣南,其空竹制作经历了三代人的传承与发展。广安门内的空竹制作是纯手工的,有精湛的技术和独特的制作工艺。
【空竹的分类】
空竹曾是宫中玩物,后流传至民间,民间抖空竹艺人又将空竹创新改造,使其更适应于现代社会。
空竹近几年有了很大的发展,按功能分为电子空竹、盘丝空竹和普通空竹;按材料分有竹制空竹、木制空竹、工程塑料空竹、金属空竹和橡皮空竹以及这些材料复合组成的空竹;按玩法分有单人玩的空竹和双人玩的空竹;还有一些根据个人喜好制做的多层和宝塔型(风鼓)空竹。当然,总体来说这些空竹可以简单地单头空竹和双头空竹两大类。
电子空竹是高科技下的产物,在空竹的风鼓里装上存有音乐电子芯片,风鼓的周边和鼓面装上闪光灯(小型采色灯泡),再在轴心里装上干电池或充电电池。当空竹高速旋转时,娓娓动听的歌声和五彩的灯光与其相伴,使人赏心悦目,如若在舞台上表演,令人叫绝。
普通空竹分单轴和双轴两种。轴内为空,每个轴上有四五个孔,孔内用木片作笛用来发声。连着轴有一个圆柱状的把,把的中段稍细。
将普通空竹改进便成为了盘丝空竹,主要是对靠近风鼓端的轴和线槽连接处的半径加大,将靠近轴头端的轴和线槽连接处的半径减小,稍微带一点倒锥型,改进后空竹不易从线绳上脱落,俗称不离线。盘丝是抖空竹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基本技术,好多花样从中衍生。所以有了盘丝空竹对空竹爱好者发挥技艺很有好处。
橡皮空竹是从台湾引进的技术,多为双头。形状是双碗型。橡皮空竹最大好处是不受场地的限制,不易摔破,尤其适于初学者;它的另外一个好处是集体表演动作整齐划一,还可以踩着舞曲边跳舞边抖空竹。
【空竹器具】
杆是抖空竹的必备器具,一般杆的直径约8~12毫米,特殊需要时也会有更细或更粗的,长度以450~550毫米为佳,现在发展一种长杆技艺杆长多大于1米。杆的材质传统的使用竹、木而现在则多用玻璃钢棒或工程塑料棒也有用钓鱼杆改制的。为了增加表演的花样在杆上还附加了许多附件如:托碗(直径60毫米)、挂钩(横、竖两种)、支杆等。
抖空竹线绳是用一般的棉线。搓制绳线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线绳拧的方向,右手抖空竹线绳向右拧,左手抖空竹线绳向左拧,否则在抖空竹的过程中线绳会自动缠开。线绳长度是杆长加3/4臂长。线绳的连接方式在过去是把线绳栓在杆两端的线槽内,这样在盘丝时容易把线缠在杆上,而现在是把线绳穿入一个特制的螺帽内。
【抖空竹以游戏达到健身目的】
抖空竹在中国民族文化渊源是一项既古老又新鲜的运动、游戏、竞技项目,深得人民大众喜爱,集娱乐性、健身性、技巧性、灵活性、表演性与一体,同时又具有收藏价值的物品。
抖空竹既是游戏由是运动,既可享受其中乐趣,还能达到健身强体的目的。不管对于老年人还是年轻人,抖空竹都不失是一项很好的运动。对于老年人来说,抖空竹基本动作在腰和四肢,适量的抖空竹,能够舒筋活血,强身健体。
抖空竹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具有文化娱乐价值、健身锻炼价值和社会民俗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