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活龙" 泸州雨坛彩龙 千年龙乡最耀眼的明珠

  • 2015-12-18
  • 中国网四川
  • 加入收藏
  • 分享:


  泸县是文化部命名的“龙文化之乡”、“龙舞之乡”。龙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泸县非遗保护工作中最重要,也是最有亮点的部分。泸县以丰富的龙舞资源为依托,每年举办了“龙舞闹元宵”、“雨坛彩龙民俗文化活动”等一系列群众喜闻乐见的龙文化主题活动。


  四川泸州雨坛彩龙以其悠久的历史和浪漫的龙舞表演艺术被誉为“东方活龙”。清光绪十八年左右,当地艺人将原有的“草把龙”改成彩龙,到1919年,出现了第一条雨坛彩龙。自此每逢年节或婚丧嫁娶,当地百姓都要舞彩龙。


  雨坛彩龙在漫长的表演实践中,也在不断丰富和创新表演套路和动作造型。如今各种丰富多彩、变幻莫测的造型让人应接不暇。在连贯变化的太极图形中相继呈现“龙出洞”“龙夺宝”“龙拖宝”“龙抱蛋”“龙擦痒”“龙叹气”“龙滚宝”“跳龙门”“龙脱衣”“龙翻滚”“龙砌塔”“龙背剑”“太子骑龙”“黄龙滚”等数十个动作,最大限度地展示了人们对龙的想象。整个表演以热烈并川味浓郁的锣鼓吹打乐伴奏,音乐紧密配合龙的表现情绪和动作速度,既有旋律的可听性,又增强了龙舞场面的恢弘气势。


  除此之外,雨坛彩龙龙体造型也别具特色,与当地建于明代的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龙脑桥”的主龙头极其相似。龙头彩绘精美,其形额高嘴短,双目纵突能动,下颌开合自如,形象雄壮憨愚兼而有之。龙目纵突能动,下颌开合自如,形象雄壮憨愚兼而有之。龙身长30米,共13节,龙体浑圆灵活。龙尾是长于龙头的鲢鱼状,紧随龙身起伏摇摆,舞动之中颇含诙谐,富有情趣。



  据泸县志记载:泸州雨坛彩龙盛行于明末清初,当时方洞镇雨坛“龙洞山”、“雨坛寺”一带就盛行耍草把龙了。以悠久的历史和浪漫的龙舞表演艺术被誉为“东方活龙”,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年来,泸县正着力打造以龙舞、龙桥、龙雕为核心元素的“龙文化”品牌。2008年,泸县被文化部授予“中国龙文化之乡”的荣誉,雨坛彩龙以其悠久、辉煌的历史成为千年龙乡一颗最耀眼的明珠。



  雨坛彩龙的表演重在一个“活”字。表演时,要求舞龙者“动于中而形于外”,“心有性情,手显神色”,人与龙的情感交融一体。表演中,龙与宝纠缠连绵,使观赏者不仅从中领略到巨龙夺宝的恢弘气象,而且可以感受到中国龙鲜活灵动的生命情态及不屈不挠的民族性格。



  雨坛彩龙龙体造型别具特色,与当地建于明代的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龙脑桥”的主龙头极其相似。龙头彩绘精美,其形额高嘴短,双目纵突能动,下颌开合自如,形象雄壮憨愚兼而有之。龙目纵突能动,下颌开合自如,形象雄壮憨愚兼而有之。



  表演中,龙与宝纠缠连绵,使观赏者不仅从中领略到巨龙夺宝的恢弘气象,而且可以感受到中国龙鲜活灵动的生命情态及不屈不挠的民族性格。

编辑:杜畅 原文地址:http://www.zgscys.com/nonOnline/20151218/229.html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羌族非遗文化推杆:流淌在血液里的尚武精神
  • 解析常德“非遗”名录 国家级非遗项目7.3个
  • 非遗中心简介
  • 诗词的“申遗”保护与创新并不矛盾
  • 发展传统民间游戏需要新的文化空间
  • 关键字龙文化非遗雨坛彩龙


  • 分享:
  • 联系方式

  • 电话:028-69891838
  •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龙都南路576号
  • 邮箱:3078407186@qq.com
  •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17 zgscys.com 蜀ICP:备13020192号 版权所有 四川艺术网

    优源聚科技提供技术支持

    扫一扫加关注四川艺术网
    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