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乐痴”传承两项国家级“非遗”

  • 2015-08-31
  • 中国新闻网
  • 加入收藏
  • 分享:

“‘老河口锣鼓架子’和‘老河口丝弦’以口耳相传的形式传承,也是传承难的主要原因。”余家冰30日告诉中新社记者,她耗时40多年将这两个民间曲种内容收集全,却面临无资金出版的境地。



    作为“老河口锣鼓架子”和“老河口丝弦”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曲种)传承人,71岁余家冰在湖北老河口市以“乐痴”闻名。


  新中国成立初,时年8岁的余家冰拜老河口民间艺人王直夫为师。让她没有想到的是,这一次拜师却为中国保留住了两项国家级的“非遗”。

老河口锣鼓架子


老河口丝弦


  “老河口锣鼓架子”起源于清雍正年间,以管乐器(唢呐、咭呐、曲笛)配合打击乐器演奏;“老河口丝弦”则为弹拨乐器演奏,明朝时由民间小曲演变而来。


  “‘老河口锣鼓架子’和‘老河口丝弦’以口耳相传的形式传承,也是传承难的主要原因。”余家冰30日告诉中新社记者,她耗时40多年将这两个民间曲种内容收集全,却面临无资金出版的境地。


  在余家冰家狭小的客厅里,记者见到了两个手抄本《老河口锣鼓架子集》和《老河口丝弦集》,分别收录了《苏武思乡》《昭君和蕃》《小乔哭周》《打娃娃》《风摆柳》《金枝令》等82传统曲牌名。


  与记者谈话的时候,余家冰不时跑到旁边的屋里,为中风偏瘫的老伴熬中药。


  60年代初,王直夫老人去世。这时余家冰才发现,自己竟然成了惟一懂得“老河口锣鼓架子”和“老河口丝弦”曲种的人。此时,她已通过口耳相传形式,记下了近百首曲牌。


  从1963年开始,余家冰就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了整理“老河口锣鼓架子”和“老河口丝弦”的乐谱中。


  谈起这两个曲种,余家冰如数家珍:“老河口锣鼓架子与威风锣鼓就像孪生兄弟,只不过味道不一样。威风锣鼓豪放动感十足,而老河口锣鼓架子灵动、柔和,有着南方音乐的味道。”


  为了不让这两项民间曲种失传,她多方联系传授,却屡遭冷遇。于是,她将希望都放在了儿子和女儿身上。今年40岁的蔡欣弟是余家冰的大儿子,至今能背下大部分的曲牌。


  “小时候是妈妈逼着学,不学就用手或棍子打。”蔡欣弟说,以前是哭着跟妈妈学习。现在则非常理解妈妈的心情,她是怕中国的优秀文化失去了传承。


  2008年和2014年,在余家冰的奔波下,“老河口锣鼓架子”和“老河口丝弦”分别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曲种)。



    “国家级非遗申请成功后,我心里松了一口气,以后就是我不在了,也有国家管理两个曲种的传承。”余家冰表示。


  在一些人眼里,余家冰的行为似乎越来越不可理解。家中老伴瘫痪在床,急需钱和照料,她却每年自掏6000元人民币,租房免费传授“老河口锣鼓架子”和“老河口丝弦”技艺。如今,有20多个成年人跟着她学习。


  “几百年来,‘老河口锣鼓架子’和‘老河口丝弦’传承靠口耳相传,如果《老河口锣鼓架子集》和《老河口丝弦集》能够出版,将使得这两个曲种的传承变得容易些。”余家冰说。


编辑:四川艺术网 原文地址:http://www.zgscys.com/nonOnline/20150831/126.html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联盟信息化委员会成立
  • 画笔下的蓬勃生机——甘孜州唐卡产业观察
  • 非遗作品政府采购:不可或缺 不可依赖
  • 非遗如何传承保护:江河不断,我们不散
  • 重庆荣昌打造百亿“非遗”文化产业
  • 桑植民歌传承人发起“传承非遗·山歌传播张家界之美”
  • 关键字四川艺术网 老河口锣鼓架子 老河口丝弦


  • 分享:
  • 联系方式

  • 电话:028-69891838
  •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龙都南路576号
  • 邮箱:3078407186@qq.com
  •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17 zgscys.com 蜀ICP:备13020192号 版权所有 四川艺术网

    优源聚科技提供技术支持

    扫一扫加关注四川艺术网
    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