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国家级非遗项目成都糖画唯一一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樊德然,因病在成都家中去世,享年90岁。他的离去,带走了一门绝技:用糖画为戏曲人物画像。
8月18日,国家级非遗项目成都糖画唯一一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樊德然,因病在成都家中去世,享年90岁。他的离去,带走了一门绝技:用糖画为戏曲人物画像。
11岁学艺,独创糖戏画绝技
樊德然出生于1924年,因为家境凄苦、姊妹众多,11岁就出门谋生并拜成都糖画艺人谢青云为师。16岁时,樊德然有了自己的糖画摊子。为了招揽客源,他的糖画摊子就摆在戏台子下面,耳濡目染中他渐渐迷上了戏曲。当时传统的糖画大都是糖饼、花鸟虫鱼或者飞龙舞凤,樊德然却萌生了把戏里的人物用糖画做出来的想法。
用糖画画戏曲人物可不容易,别人在台上演,樊德然就在下面专注地看。穿戴、武器、动作、神态……每一个戏曲人物,樊德然都要仔细观察,然后先在纸上描,再用糖做。记者曾采访樊德然,他说,为了学做戏曲人物,他先后跟着十多个戏班子到处奔波,把200多个折子戏、数百种人物造型烂熟于心,最终练就了画戏曲人物的这一手绝技。
因为融合了皮影、剪纸和戏剧,在樊德然的手下,糖画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小吃,而成了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他也因此被誉为“糖画泰斗”。
1986年,因为患上白内障,樊德然不得不放下倒糖的勺子。但是他并不甘心就此放手,他积极组织和联络其他糖画艺人,成立了民间糖画艺术协会,使几百年不同流派的糖画和各自谋生的艺人们终于有了一个“家”。而他则开始悉心指导近30个徒弟。一直到1992年,樊德然治好了眼睛,又一次拿起糖勺,开始亲手制作糖画。
心系技艺传承,老工具藏入博物馆
在几十年的糖画生涯中,樊德然还留下了众多值得纪念的回忆。1962年春天,他为在成都视察的周恩来总理、陈毅副总理等表演糖画绝技,得到了肯定。1992年5月,68岁的他应邀参加“中法友谊民间艺术代表团”,带着成都糖画艺术第一次走出国门,赴法国访问表演,并受到当时的法国第一夫人——密特朗夫人的接见。
1996年,樊德然将跟随他多年的两套糖画工具分别捐赠给了法国蒙特利埃市博物馆和四川大学博物馆收藏。“去了博物馆,也好让后人知道老成都还有这么一门手艺在!”
2008年,成都糖画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年之后,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公布,樊德然成为成都糖画唯一一名国家级传承人。“很多人认为,糖画只是谋生的手段而已,我以前也这样认为,但现在不一样了。我希望在我有生之年里,尽我最大的努力把徒弟带好,把这门手艺好好传下去。”樊德然曾这样对记者说。
在第三届成都国际非遗节上,记者还曾见到已经87岁高龄的樊德然。他坐在徒弟吴逢全等人用1000公斤糖制作出的10米巨幅九龙壁前,为糖画技艺站台。
8月18日凌晨1点43分,樊德然因抢救无效,在成都家中与世长辞。他的儿子樊均富说,希望父亲的徒弟能将这门民间艺术发扬光大。
相关推荐
相关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