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贵州苗族锡绣:逐渐消失的世界手工艺绝技

  • 2015-08-17
  • 中国新闻网
  • 加入收藏
  • 分享:

这曾是一套藏诸深山的世界手工艺绝技,因国内旅游者和外国友人的偶遇,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剑河县所独有苗族锡秀,在流传600余年后才为世人认识,成为贵州首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如今受多元文化的冲击,堪称世界一绝的绣中绝技正在逐渐消失。




    这曾是一套藏诸深山的世界手工艺绝技,因国内旅游者和外国友人的偶遇,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剑河县所独有苗族锡秀,在流传600余年后才为世人认识,成为贵州首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如今受多元文化的冲击,堪称世界一绝的绣中绝技正在逐渐消失。


  苗族锡绣在材料上使用金属“锡”最终来完成一件刺绣品,正因为用料上的特殊性,使其与其它用蝉丝线作为刺绣的材料相比具有特殊性,改变了人们传统刺绣的用料观念,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刺绣。因此,苗族锡秀在全国乃至世界的挑花刺绣工艺用料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和工艺价值。


  锡绣最初并不是作为商品出现在苗族人的生活中,在那个男耕女织的年代,锡绣是每个女子必须掌握的手艺。苗族锡绣的传承人龙女三九告诉记者:“我们必须要绣,不绣就没有衣服穿。”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上世纪90年代,也就是在那时候,龙女三九卖出了第一件不是为家人缝制的衣服。


  几英尺大的藏青色棉布上,一根细长的锡丝条绣缀于苗族图案中,多色蚕丝线在图案空隙处绣成彩色的花朵。其成品配以苗族独有服饰与银饰足以引发世人惊叹,英国皇家艺术获奖者夏丽斯更是率团拜访苗族锡秀技艺之后,每年均有美、英、法等国客人前来收藏锡秀艺术品。


  “我的两套服饰被俄罗斯和台湾的客人买了过去,因生产周期长而无法满足其他客商的需求。”龙女三九介绍,锡绣的每一道工序均采用全手工制作,包括纺线、织布、刺绣等步骤,一整套衣服需要2年时间才能完成。


  如今,苗族原有的男耕女织现象已经不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补贴家用。而生活方式的改变,让传统刺绣工艺逐渐走向生疏。“靠这个还不能发家致富。”龙女三九对锡绣的传承充满了困惑和担忧:“现在年轻人都去城里打工了,复杂一点的工艺许多30多岁的妇女都不会绣了。”


  当地政府官员告诉记者:“由于传统的苗绣制作工艺复杂、成本大,而机械化生产的衣物便宜又实惠让锡秀的生存空间岌岌可危。”龙女三九说:“现在愿意学的人少了,她们学着累,我教得更累,心累!”


  据不完全统计,剑河县境内目前只有5000余名女性会传统锡秀技艺,除去老人、孩童以及外出打工者,实际从业人更少。在龙女三九印象中,苗族锡秀的传承人现在为数不多,而且年龄偏大,锡秀的根基开始动摇。


  让人庆幸的是,为挽救濒临失传锡秀工艺,当地政府在中学开设“剑河县苗族锡秀保护与开发工程培训基地”,让锡秀技艺走进课堂;同时给予锡秀工艺者给予奖励,或创造平台展示,使能工巧匠脱颖而出。


  而有想法的苗寨年轻人开始尝试通过自己的力量去激活苗族锡秀的“生命力”。26岁的杨海彬创办了公司致力于刺绣、服饰等开发。杨海彬告诉记者:“我希望在民族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中找到一个切合点,让民族文化与时尚元素结合,让民族文化产品保持鲜活的生命力。”


编辑:四川艺术网 原文地址:http://www.zgscys.com/nonOnline/20150817/105.html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联盟信息化委员会成立
  • 画笔下的蓬勃生机——甘孜州唐卡产业观察
  • 非遗作品政府采购:不可或缺 不可依赖
  • 非遗如何传承保护:江河不断,我们不散
  • 重庆荣昌打造百亿“非遗”文化产业
  • 湖北“乐痴”传承两项国家级“非遗”
  • 关键字四川艺术网 苗族锡绣 手工艺绝技


  • 分享:
  • 联系方式

  • 电话:028-69891838
  •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龙都南路576号
  • 邮箱:3078407186@qq.com
  •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17 zgscys.com 蜀ICP:备13020192号 版权所有 四川艺术网

    优源聚科技提供技术支持

    扫一扫加关注四川艺术网
    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