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初,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以下简称非遗名录)的推荐申报工作已悄然在常德展开。
对于很多常德人来说,非遗名录是个陌生的名词。常德的非遗名录怎么产生?什么叫做非遗扩展名录?申报非遗名录有什么意义?
7月30日,带着疑问,记者来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一
“我市将推荐7个非遗项目参评第四批省级非遗名录。”采访从最近的省级非遗名录推荐申报工作开始聊起。
“每次省级非遗项目的推荐申报数量都有一定比例要求。”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涂露霞告诉记者,这次《湖南省文化厅关于推荐申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中就明确规定,每个市、州推荐申报项目数量不得超过当地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数量的20%,按比例算我市第四批省级非遗名录的推荐名额是6.6个,通常出现名额不是整数的情况,地方都会多推荐一个。
一个非遗项目被评为省级非遗名录将经历一个怎样的过程?
“按逐级申报的原则,每个非遗项目都必须由县级到市级再到省级,层层申报。”涂露霞说,以县级非遗名录为例,首先由民间或县文化馆收集非遗项目的材料,然后由县里具备一定职称的文化工作人员进行评定,再由文化馆将项目上交给县政府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导小组,最终由县政府公示、公布。各级如此,国家、省、市级非遗名录每3年申报一次。
查阅资料,记者发现,第四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已于2014年12月公布,但湖南省第四批省级非遗名录的推荐申报工作却还在进行中,按照逐级申报的原则,第四批省级非遗名录应该公布在国家级非遗名录之前。
“中国的国家级非遗名录从第二批申报开始才建立起国家 + 省 + 市 + 县4级保护体系。”市文化馆馆长袁学明解释,2004年,加入世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中国进行了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的试点,到2005年,全国开始申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由于当时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制度还不完善,各地政府将非遗项目直接上报,所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没有按照县、市、省到国家级逐级上报的制度进行。
二
目前,我市有国家级非遗项目7.3个。
“第四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公布的时候,我市的‘九澧渔鼓’和衡阳的‘祁东渔鼓’、永州的‘零陵渔鼓’一起合并为湖南渔鼓被录入国家级非遗名录中。”袁学明这样向记者解释0.3个的由来。
说起第四批国家级非遗名录,澧县的“鼓盆歌”是我市唯一被录入第四批国家级非遗扩展名录的非遗项目。
什么是非遗扩展名录?澧县“鼓盆歌”为什么被录为非遗扩展名录?
涂露霞解释,某些非遗项目由于历史等原因散落在了不同地区,当一个非遗项目已被申报批准为某级名录后,同一项目又被不同地区申报成功,那么新申报成功的项目就被称为扩展项目。早在2006年,“鼓盆歌”就已被湖北省荆州市申报录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所以澧县“鼓盆歌”只能申报为非遗扩展名录。
在第四批国家级非遗名录中,孟姜女传说再次被山东省莱芜市莱城区申报成为国家级非遗扩展项目引起了记者的关注。查阅资料,记者发现,孟姜女传说最早是被山东省淄博市申报录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其后,津市嘉山的孟姜女传说也申报为国家级非遗扩展项目。
同一个项目,三个不同地区申报为国家级非遗项目,那么在非遗项目和非遗扩展项目之间政府是否会有所侧重?
“非遗扩展项目和非遗项目只是因申报先后的原因导致名称不同而已。”涂露霞告诉记者,目前,并没有相关的文件政策规定政府对同级别的非遗项目和非遗扩展项目的支持保护力度有所不同。
三
据最新数据来看,湖南省目前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18项,而我市只有7项,占不到6%,可以看出常德并不是一个非遗大市。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留给后人的财富,涂露霞认为,后人们无法选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少,但可以尽最大的努力保护它们。
“国家设立非遗名录,不仅是为了统计全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袁学明说,《通知》中明确规定,申报的项目必须制定详实、具体可行的五年保护计划,并有地方配套经费预算。这就意味着地方政府要想申报更高级别的非遗名录,获得上级政府的支持,必须先做好地方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工作。这样才能杜绝地方为了上级资金而申报非遗名录的现象。如此,层层上报,非遗名录4级申报体系还能起到保护、传承非物质
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