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收藏上万饽饽磕子 见证面食文化历史

  • 2015-07-29
  • 四川艺术网
  • 加入收藏
  • 分享:

磕子又称面食模具,有着婚丧嫁娶、生日祝寿、上梁祈福等多种用途,在莱阳,有一位市民收藏的上万个饽饽磕子造型独具匠心,种类繁多,既是我国千百年来多个朝代印食艺术的精粹,也是中华面食文化灿烂的历史见证。



    说起“饽饽磕子”,相信很多上了年纪的人记忆犹新,这磕子又称面食模具,有着婚丧嫁娶、生日祝寿、上梁祈福等多种用途,在莱阳,有一位市民收藏的上万个饽饽磕子造型独具匠心,种类繁多,既是我国千百年来多个朝代印食艺术的精粹,也是中华面食文化灿烂的历史见证。


  在过去,胶东家家户户过年都会用这“饽饽磕子”做花样馒头,或自家吃,或馈赠亲朋好友,也有做成一串挂在小孩脖子上,这些曾经的风俗现在已经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在莱阳,有一位收藏爱好者便从事起了“饽饽磕子”收藏,二十间,收藏的磕子已经有上万个,而很多都是难得一见的珍本。


  作为一名画家,王励均从一开始接触“饽饽磕子”,就被上面的花纹深深的吸引,踏上了收藏之路。


  王励均当初看到这个木磕子,雕工非常好,雕刻的小动物,花鸟都非常生动,面型也很质朴,有民间工艺的典型特点,从91年前后就开始陆陆续续的收藏,一直到现在,将近20年了,收藏了上万个。


  王励均的饽饽磕子大的足有脸盆这么大,小的却只有小拇指头肚大小,图案纹饰更是多种多样,麒麟、猴子、鸟、鱼、燕、寿桃等不一而足,既有常见的传统艺术纹样,又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图案,除了常见的木质以外,还有陶制等材料。


  胶东的饽饽磕子在胶东民俗生活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是胶东地区历史最悠久、持续性最强的一种古老而又不断推陈出新的面食文化民俗事项,渗透在胶东民俗生活的各个时节以及许多重大礼仪活动之中。


  从面食到祭食,到礼食,再到祥食,通过饽饽磕子,可以看到中国面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守望者上万件雕刻精美,承载着厚重历史文化的饽饽磕子,王励均希望,能够有更多的有识之士一起,用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这笔丰厚的民族民俗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


编辑:朱静蕾 原文地址:http://www.zgscys.com/nonOnline/20150729/74.html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联盟信息化委员会成立
  • 画笔下的蓬勃生机——甘孜州唐卡产业观察
  • 非遗作品政府采购:不可或缺 不可依赖
  • 非遗如何传承保护:江河不断,我们不散
  • 重庆荣昌打造百亿“非遗”文化产业
  • 湖北“乐痴”传承两项国家级“非遗”
  • 关键字饽饽磕子 面食文化


  • 分享:
  • 联系方式

  • 电话:028-69891838
  •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龙都南路576号
  • 邮箱:3078407186@qq.com
  •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17 zgscys.com 蜀ICP:备13020192号 版权所有 四川艺术网

    优源聚科技提供技术支持

    扫一扫加关注四川艺术网
    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