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安:国家级“非遗”川剧有了传习基地

  • 2015-06-25
  • 四川艺术网
  • 加入收藏
  • 分享:

川剧是四川、重庆、云南、贵州等西南几省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民族民间艺术,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独特而古老的戏剧种类,是中国戏曲宝库中的一颗光彩照人的明珠,是国家首批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乃至更早的时期。


    4月28日,在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厚街小学,来自重庆市九龙坡区驿都实验学校的学生正在表演川剧《变脸》,庆祝国家级“非遗”川剧在广安区有了传习基地。


  当日,广安区举行川剧传承基地授牌仪式,特邀重庆市川剧传承基地学校重庆市九龙坡区驿都实验学校的师生和广安区的戏剧艺术家助阵。从即日起该区在厚街小学设立传承基地,通过在该校进行川剧传承试点探索、总结积累经验,然后逐步在全区推广。据悉,今年初,通过广安市区政协委员、人大代表的建言献策,广安区政府已将“川剧进校园”活动纳入了政府年度工作计划,力争将川剧作为特色教育内容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从校园开始修补传统文化的断失链条,使川剧艺术在广安得以有效地保护传承。



    据了解,川剧是四川、重庆、云南、贵州等西南几省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民族民间艺术,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独特而古老的戏剧种类,是中国戏曲宝库中的一颗光彩照人的明珠,是国家首批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乃至更早的时期。早在唐代,就有了“蜀戏冠天下”的说法。现代意义上的川剧,是在宋元时期流行的南戏、川杂剧、元杂剧基础上于明代末期发展起来的。到清朝乾隆时期,川剧在本地戏法表演的基础上,吸收融汇江苏、江西、安徽、湖北、陕西、甘肃各地声腔,形成含有高腔、胡琴、昆腔、灯戏、弹戏五种声腔、用四川话演唱的剧种,并被戏剧界正式称为“川剧”。到了晚清时期,川剧经历了改良运动,进入了蓬勃发展时期,达到空前繁荣的境界,并享誉全国。时至今日,川剧面临观众萎缩、人才枯竭、市场冷清的局面和失传的困境。 

编辑:朱静蕾 原文地址:http://www.zgscys.com/nonOnline/20150625/31.html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传承人老化问题严重 四川启动“抢救”工作
  • “他山之石”会改变非遗传承基因吗
  • 四川省文化厅公布第6批省级非遗传承人名单
  • 非遗传承要“补”也要“养”
  • 刘奇葆在专题调研戏曲工作时强调 做好戏曲艺术传承发
  • 关键字川剧


  • 分享:
  • 联系方式

  • 电话:028-69891838
  •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龙都南路576号
  • 邮箱:3078407186@qq.com
  •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17 zgscys.com 蜀ICP:备13020192号 版权所有 四川艺术网

    优源聚科技提供技术支持

    扫一扫加关注四川艺术网
    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