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亮熹:回望东坡

  • 2023-11-20
  • 中国美术
  • 刘粮库
  • 加入收藏
  • 分享到微信:

他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上,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所在,以个性化的笔墨形式创造,赋予古典意象的生命活力,以当代人的激情驾驭笔墨,使自己的作品追求时代的脚步而演进。

三苏祠


      他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上,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所在,以个性化的笔墨形式创造,赋予古典意象的生命活力,以当代人的激情驾驭笔墨,使自己的作品追求时代的脚步而演进。他笔下的东坡居士、杜甫、达摩、八仙等,都被以水墨为材质的中国画表现为一个优雅、抒情、诗意的梦幻境界,一个心灵栖息的场所,一个文化人的生存空间。


大江东去


      “别管谁的画,瞟一眼就能看出他的动机,是崇尚艺术有感而发,还是急功近利,动机是藏不住的。”夏老一见面,就率性而谈,“每一幅画,都有气场,传达着画家的动机。画家追求什么,不需要表白,看一眼就一目了然。他思维缜密,言语有一种内在力量,很有主张。”


东坡词意


      仔细翻看《夏亮熹国画集》,更生出几分敬意。“世间稀缺的不是名望,而是高远的心性和睿智的创造,它以其贵族般优雅的矜持与高贵,凌驾时空,笑傲江湖,虽时移而道不衰。”读到他的这段创作感言,不禁拍案。忽然想到苏东坡《水调歌头 · 黄州快哉亭》末尾两句: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东坡积学图


      几十年间,中国文化长河中灿若群星的经典人物,夏亮熹几乎都画过,其中研究最多的是苏东坡。美术评论家徐恩存评论说,“他对有关东坡居士的画题情有独钟,他力求从文人、雅士、游侠、学者等诸方面去表现东坡居士的人格、性情、节操与风神,在这方面,他是成功的”。著名美术史家、理论家邵大箴说:“夏亮熹作品的选材很专一,大多以古典人物的意趣和情怀为题,选材的同时也给他的艺术表现增加了难度。他要加入自己的艺术经营和构思,也就是‘怎样画’,来获得画面效果,建立自己的艺术面貌。经过不断摸索,他认识到在‘怎样画’中,最重要的是写意画必须写,而且写的是意不是形,在这方面他是下了很大功夫的,寻找到新的途径。在全面掌握笔墨效能的基础上,把结构与抒情叙事结合,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素描对线条的表现的制约,而使人物画创作更具写意性,他的作品《东坡积学图》《大江东去》《千里共婵娟》等,都充分发挥了传统笔墨和线的写意性,将素描对笔墨的影响,降低到最低点。”夏老对行家的评价很在乎,说,“我的乐趣就是得到同行知音。画得怎么样,还是历史能检验!”夏亮熹与苏东坡似乎冥冥之中似有一种缘分。1994年,夏亮熹应原省文化局局长、小平胞弟邓自力之邀,画就《东坡积学图》,作为家乡对小平九十岁华诞贺礼,由邓自力送到北京,小平同志非常喜欢,一再嘱咐转达对画家的感谢。


千里共婵娟


      直接触发点,还是与广东美院刘济荣教授的一席长谈。十几年前,在广东相识而成为莫逆之交的刘济荣,到成都看他,嘱托心事般地提醒,“你的人物画好,可以再集中一些。苏东坡很了不起,值得多留意,我老了,想做也不行了。”一语点醒梦中人。


幽思图


      “苏东坡心有大爱,为而不争。他有别于其他先贤,不是居高临下教训你,而是像兄弟一样用自己的行为告诉你,怎样在逆境中达观进取,创造生活。人们喜欢他,不只是因为他的文采,关键是他的生活态度。这笔宝贵的精神遗产,对现代社会中不顺意的大多数人都是一种积极的鼓舞力量。如何把这种力量和智慧开掘出来,传播开去,成了一大心结。”退休后,开始策划、张罗、历经几起几落,终于在省文联领导鼎力支持下,圆了建院之梦。画院同仁低调敬业,互学相长,大家都不断取得可喜的成绩。


东坡词意


      1986年夏亮熹读到一本释家书籍《论开悟》,有一种豁然开朗之感。书中明言释家反对偶像提倡辩论,主张自我解放,不正是一种大智慧吗?从此,他皈依佛门,踏上了寻求自我的路程。


一蓑烟雨任平生


      一天在文殊院方丈室,广福师傅带他礼佛,起身后问,“你知道我们在拜什么吗?”“拜菩萨。”他答。


      “实际上,我们是在拜自己!我们的整个活动,就是开启自己的佛根佛性!”


      是啊,我们的一切修为,都是为了完成自己。艺术的功能就在于启示灵魂,绘画何尝不是确证自我,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


午窗座睡


      艺术最贵“觉”与“悟”。此后,夏亮熹看自己的作品,多了一分反思的自觉。反思让他开悟: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战胜自己才能实现精进。他最喜欢佛家一句话,“一心向善,莫问前程。”他写道,“佛经云,人们生存在婆娑世界里,亦称忍土。让我们记住一位老红军回忆过草地时心里只念叨的一句话——往前走!”


人生如逆旅.我亦此行人


不可居无竹图


赤壁怀古


      人类最早的绘画是岩画,当时作画的冲动是什么?无非是热爱生活,寄托情趣,礼赞生命,表达一种生命的渴望,绝对不见功利渴求。这种原始冲动非常重要,历史上的那些大艺术家,都保持了这种冲动。无论人类历史怎么发展,艺术的本质不会变,不能保持这种原始冲动的,都是过眼烟云。

编辑:ywzb

我们为您找到其它相关内容

  • 出神入化写山水 妙笔生花作丹青
  • 篆隶留根 行草寄神
  • 简说安如书艺
  • 赵安如:保持书法艺术的底色
  • 山水之间见情怀——李光明艺术浅析
  • 情出山涧——林琪强传递情感的绘画形式
  • 关键字夏亮熹东坡


  • 分享到微信:
  • 联系方式

  • 电话:028-84623009
  • 地址:成都市金牛区金丰路6号7栋2单元17层
  • 邮箱:3078407186@qq.com
  •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1 zgscys.com 蜀ICP备13020192号-2

    版权所有四川艺术网 本站信息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艺网科技提供技术支持

    扫一扫加关注四川艺术网
    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