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坛布衣”谢季筠:书法人生路,孜孜寻道者

  • 2022-11-17
  • 四川艺术网
  • 老牛反刍
  • 加入收藏
  • 分享到微信:

且不说谢先生书法之大成,单就作为耄耋之年的人生过往者,其推心置腹地一席话,就足以让听者受益良多。他整个分享也不是什么心灵鸡汤,从幼小时父亲的严苛庭训,到后来的教书讲学,看似平淡却又直抵心窝。

初见谢季荺老师还是三年前草堂书画展上。清朗矍铄,谦和温文,这是老师给我的印象。再见是9月10日下午,应书友邀约来参加他的书法艺术分享会。在文轩美术馆门口,看见他下车,正准备招呼,旁边有人先一步迎上,我只好微笑一旁。尔后,老师主动伸手过来。三年前的一面之识,其实先生应该是对我没印象吧。

 

作为世俗凡夫的我,虽近半百,却仍不知天命,总感觉自己一生至此都在突围,是解自作茧的结,还有消别人家的劫,无从而知。妄想不与草木同腐,不随世俗同流,难免会有些伤痕积抑。“康熙大帝”陈道明选择躲家织毛衣,为女儿裁剪衣裳,而我呢,重拾儿时父亲教的毛笔字,不敢奢望什么考级成家,能暂避线条架构章法间忘乎所以足矣。如今天这样的大家书会,总视为珍馐美饌而却又不敢大快朵颐,资浅望轻,独处一隅,生怕落得个附风雅之嫌。

 

但几个小时后离开场馆时,我才觉得自己想法浅薄了。

 

整个艺术专场分享会,文轩主办方安排得有节奏有条理,除各书协当家人的庄重加持外,总体不失随性自在。副歌高潮部分要从谢老师书法人生分享开始。他贴心舒坦的四川话的演讲,像邻家大伯摆家常龙门阵,又似一名中学老师,面对一群正逢“青春叛逆期”的中青年学书者的“苦口婆心”。

 

《书先师之作》


对于书法的传承与创新,谢老师说“要花大力气打进去,又要花更大力气打出来”,走自己的路,寻自己的符号,这需要勇气与胆识的。“打进去,”一定要研学古代经典作品,形成自身免疫力后,再回头看近代,另外他特别强调“不要学老师我”,因为老师都不知道自己的路在何方,路往何去,要是学老师形成了习惯,甚至是习气,那你的书法就完了。“有的学生一进门就扑通跪地磕头,我赶紧制止,能不能教好你当好你老师,我自己都不晓得”。

 

讲书学,说到了为人之道。季筠老师认为,如果不是性情纯笃,志行高洁,学识渊博之人,要达书学高峰超轶群伦,是不可能的。“我搞书法,一辈子没搞个什么名堂”年近八旬的他自谦说道,“要想通过书法大富大贵很难,至少在我这儿没有”,自诩“书坛布衣”的谢老师视毕生书法经历为之“寻道”:不贪功名,踏踏实实,穷尽一生,无怨无悔。

 

书法本身居于所有艺术之首位。”无色而有图画之灿烂,无声而有音乐之旋律”,但更多人可能认为书法指的是“写字”,指书写技能,如何好看,如何规范,让人认识就行了。但真正上升到艺术层面,不仅要规范,写得美,让人欣赏,还要通过书法艺术来寄情言志,就让人感到高深莫测不知所云了。这恐怕也是我们伫立书家作品前难以辨北的原因吧。

 

谢季筠先生作品亦然。

 

作者马啸在《笔锋过处皆成心画》一文中评价,谢季筠书法作品是“散逸”为总体特征的“川地书风”的代表。散逸者,散淡简远也。所以观其作品不能以笔法是否精准,用笔是否到位来评判。

 

李峤诗《牛》


“书法不难于谨严而难于烂漫,不难于成熟而难于生拙”。烂漫与生拙,无不增加了谢季筠作品的感染力和表现力。而对于身处喧嚣市井中的文轩馆,以及居现时代中的与会者,烂漫与生拙,又何尚不是可贵难得之品质呢?

 

且不说谢先生书法之大成,单就作为耄耋之年的人生过往者,其推心置腹地一席话,就足以让听者受益良多。他整个分享也不是什么心灵鸡汤,从幼小时父亲的严苛庭训,到后来的教书讲学,看似平淡却又直抵心窝。他觉得,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抱一颗淡泊心,平常心,不唯功利,不图回报,笃定前行,反而却让自己人生过得踏实。

 

“散澹下的超逸,沉静中的动宕”,季筠先生老友邓代昆如是评价其书法造诣。

 

书如其人,世之垂范。

 

致敬季筠先生。


《读杜》

编辑:ywzb

我们为您找到其它相关内容

  • 出神入化写山水 妙笔生花作丹青
  • 篆隶留根 行草寄神
  • 简说安如书艺
  • 赵安如:保持书法艺术的底色
  • 山水之间见情怀——李光明艺术浅析
  • 情出山涧——林琪强传递情感的绘画形式
  • 关键字谢季筠


  • 分享到微信:
  • 联系方式

  • 电话:028-84623009
  • 地址:成都市金牛区金丰路6号7栋2单元17层
  • 邮箱:3078407186@qq.com
  •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1 zgscys.com 蜀ICP备13020192号-2

    版权所有四川艺术网 本站信息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艺网科技提供技术支持

    扫一扫加关注四川艺术网
    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