率意溯源书性情——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展览评审观察与思考

  • 2022-11-12
  • 四川艺术网
  • 何开鑫
  • 加入收藏
  • 分享到微信: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向传统取法、向经典致敬、向古贤问道的路途并不平坦,如果我们继续扎实地将当代书法如此地推动向前,我们古老的书法艺术渐开新面也指日可待。

被誉为“中国书法界奥林匹克竞艺”的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展览的评审展览已结束,但它留给我们的观察与思考是非常值得归纳和总结的。在探讨中国书法的传承和培养审美能力的过程中,如何从笔墨中追寻到中国书法的精神内涵并探求中国文化的本质特征,是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展览留给我们书法工作者的课题。我在应邀参与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展览评审的七天中,观审了1万1千多件草书投稿作品后,整体有一种感觉:草情张个性,经典引时风。从评审和观察两个角度来看,我有了以下体会。


王维《过香积寺》


在初评或复评阶段便被淘汰的作品有什么样的特征呢?我认为是“四相散乱”。一是“法相无源”,也就是说首先看不出笔墨源自何处,无辨识度。“任笔为体,下笔无由,心昏拟效之方,手迷挥运之理”。想要入展不亦谬哉!二是“体相板滞”,也就是说整体散乱,无聚散,少节奏。草书的整体感是非常重要的,草贵流而畅,在多种矛盾的对比中,既要做到“纵横争擎”的挥运,又要有“勾环盘纡”的细腻笔墨控制。三是“笔相粗糙”。这类作品都有一个共同问题,用笔很不讲究,其综合特征是:用笔散锋、破锋、扁、平、尖、削、薄。这与古贤讲的笔当用“筋书”背道而驰。四是“心相浅薄”。所谓心相,便是在作品上用心不专不深,既无一定深入传统的功夫和面貌,又是一种“信笔为体”的随手之作。并且在字法、草法、文本、美饰多个环节粗陋失察,误点比比皆是。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言说了在初评及复评环节大量落选的作品特征,再说说这2%入展作品的美学导向。这些作品总体印象是“五征”明显。“五征”即五个特征。一是风格雅正。雅正是雅化而后的一种正大气象,草书的雅正是一种“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青光”的收放和控制能力。这路风格一看便有种“亲切的遥远,熟悉的陌生”。笔墨中透出一种古雅之象,似曾相识燕归来。含英咀萃,吐纳芳华。无乖舛之象,无造作之意,好像一切都在意想之中,但越看越有一份意料之外的个性。这就是通常说的“吐纳经典、张扬个性”。可以看出,作者首先有良好的审美把握能力,如高速公路上的车辆,一切都在轨迹之内平稳畅快地行驶。二是节奏鲜明。草书重要的有两个元素,一是韵律,另一个便是节奏。韵律讲畅达,“草贵流而畅”。节奏是阴阳、是开合、是对比、是避让、是统一。是“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是曲尽其态,回环往复。这类特征表现在作品上便是使人为之一振的大开大合、大黑大白、欹正相生、左右相应,不争位夺势,不相互顶撞,互避谦让,各得其所。简单地说:作品中任何部位上的字“大字周围无大字、小字周围无小字”,相拥而行,相抱成趣。最后达到整体上的融会贯通。三是“四线一体”。四线特征为:有篆线、长线、弧线、曲线。要做到这“四线”,殊非易事。篆线就是中锋挺健、劲涩厚拙;长线就是能充分腾挪黑白关系,达到“阴阳即生,形势出矣”的二维、三维空间效果。弧线和曲线在草书“圆通”上非常重要,它可以使纸上的文字尽可能摇曳多姿,相映成趣而拒板滞之态。当然草书不止这四种线,只是主要骨架是这些而已。比如还有“短、粗、细、刚、柔、实、枯”等线型特征。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件优秀草书作品的“流连复观”的审美愉悦。第四个特征是“笔墨情趣”。这是书法作者最初始也是终端的技术要素。笔情是作者以情擎笔,落落大度。翰不虚动,下笔有由。“纵横牵掣皆有理,勾环盘纡总关情”。你可以看见毛笔背后人的存在和状态。起、收、转、折都能基本到位,由此才能汇通诸家,错综群妙。墨趣是作者善于将墨在与毛笔的相拥下,由单一色而演绎出重、湿、浓、枯、涩几种墨色变化。好像我们在聆听一场音乐会,你会听到多种不同音色、音质的美妙混响。重能见头,枯能束尾,这是草书作品的一种功夫积淀和工匠精神。没有这个作为基础,一切皆为空中楼阁。第五是“经典与率性的融合”。何为“经典”?经典就是具有审美的高度和一流的技术难度。所谓审美高度就是精致华美,生动鲜活,它才能代代流传,千古不衰。因为古人书法的所有精神、技术密码都铺陈于作品的每一个点画之中,而具有个性化和艺术共性的审美通感。我们时观时新,时新时古,古今合一,滋润心田。


自撰《野山孤灯联》


以上说了他们的长与短,对于正在潜心书道的朋友我还要谈三个“差别”。


第一,“审美导向把握的高低差别”。书法的审美和把握犹如当今车之定位、船之定舵一样,关乎书法作者的发展方向和笔墨准绳。优秀的作品出自优秀的作者,他们独特的艺术敏感性以及捕捉艺术本体规律的能力通过作品呈现了出来。“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这种能力除了自身涵养以外,与作者的想象力、创造力、突破力紧密相关。


第二,“功力高低的差别”。功力其实就是作者锁定精美作品图式并进行衍化和再现的能力。我们很多作者都面临一个十分纠结的环节,那就是临摹很好,但一转化就望笔兴叹。这是因为你心里的这种能够锁定及储存经典图式的能力不足而产生了差距。这其中三个环节伴随着作者的书学过程而存在:解读、解码、解构。首先,解读是作者选准一本或者相关的几本帖后,循序渐进的眼读和笔读。眼读就是长期揣摩领会帖本后面的气韵与之形成静态感应,手眼共进,调准心理把握和形成审美标准。笔读便是案头功夫——临摹。其次,“解码”这一点尤其重要。“解码”主要是树立和培养“观其形、察其道”的一种能力。也就是说,优秀的作者能借古人之布料,缝制我们当代个性需要的衣服。第三,“解构”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善于自己与自己拉开距离,敢于自己对自己实施“颠覆”。作为草书作者,需要具备多种能力,但想象力无疑是最为重要的一环。当然,也不是说“颠覆”就是能颠覆,真正的意义在于草书作者不能长期一贯制,不能思维僵化和固化。


自作诗《山行》


第三,“学习习惯和方法的差别”。优秀的书家都有自己一套行之有效,学而问道的学习和思考方式。而且学习的环节也是一次次递进的。这个递进的过程既是学习成果的巩固阶段,也是新的学习方式的深入阶段。尤其是草书创作和研习与书家的思维习惯、心理习惯和生理习惯都紧密相关。美穿插之线,得绵柔之骨,塑大小之形,呈腾空之相,显藏卧之姿,隐勃郁之气。这些都是在笔墨的疾徐掌控之内,依次完成和塑造的。


自作诗《自京返蜀》


值得欣慰的是,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展览的方向是广大书法作者正在向经典回归,向传统正脉路径自觉前行。“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向传统取法、向经典致敬、向古贤问道的路途并不平坦,如果我们继续扎实地将当代书法如此地推动向前,我们古老的书法艺术渐开新面也指日可待。

编辑:ywzb

我们为您找到其它相关内容

  • 出神入化写山水 妙笔生花作丹青
  • 篆隶留根 行草寄神
  • 简说安如书艺
  • 赵安如:保持书法艺术的底色
  • 山水之间见情怀——李光明艺术浅析
  • 情出山涧——林琪强传递情感的绘画形式
  • 关键字书法,篆刻


  • 分享到微信:
  • 联系方式

  • 电话:028-84623009
  • 地址:成都市金牛区金丰路6号7栋2单元17层
  • 邮箱:3078407186@qq.com
  •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1 zgscys.com 蜀ICP备13020192号-2

    版权所有四川艺术网 本站信息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艺网科技提供技术支持

    扫一扫加关注四川艺术网
    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