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书法研习,我的方法是三个方面:解读、解码、解构。解读是基本能力,它须由粗临,精临、背临反复循环而形成“手风”,也叫惯性,这点尤其重要。
西安陈天哲是个特别“爱草”的学人和书评人。多年前,就有朋友看到他写有关我草书作品的分析评论文章。这些文章颇有自已主见和很强的针对性。也能看出他特别善于用多种分析方法来体现他“层层剥笋”的治学理念和思辨方式。多少年来,我们至今也未曾见面。
看了他的文字我也在想:书法学习重在什么?重在法与理。这个法就是面对法度的认识与分析。 “心昏拟效之方,手迷挥运之理”。心里糊塗,手下必无所从。 咋能把书法的水平写得看涨呢?天哲做的书法评论和解读,方式方法都很到位,尤其面对基础层面的书法之“大小松紧黑白粗细长短虚实”等等。这些都是草书作品里面重要的内核要素,而且他列举了一些图式来细述和阐明。这种分析是非常贴切和准确的且具有一定深度,也是生动和理性的。 这使很多爱好草书的书友及习书者能一读明心而提高分辨和思考的能力。
李白《将进酒》
对于书法研习,我的方法是三个方面:解读、解码、解构。解读是基本能力,它须由粗临,精临、背临反复循环而形成“手风”,也叫惯性,这点尤其重要。解码是能把静止的帖本像“开锁”一样层层解码,打开经典中的暗锁,并通过这些点画和整体构成找到其活的笔墨和人的气局。这其实也是在检验我们面对静止的东西如何能够层层深入的能力。“解构”,这一点是很多书法学人甚为纠结的瓶颈问题。解构就是要能把纸面上的元件零配件卸下来重新组装。一是零件的原始性,二是作者个人的想象力和统筹力,也叫“拿捏”。也可以说是一种从配件到整体的“搬家”能力。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另外一个就是在作品中,我也有些想法。碑、简、章、隶、草、是我长年不断循环的日课,涩而不滞,迅而不纤是我熔铸大草的笔墨语言方式,以期体现我 “重、拙、质、细、变”的审美图式和想法来达到“稳不俗,险不怪,枯不滞,润不肥”的书法审美目的。这些,天哲的解读方法和解析手段都是有十分有益的。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书法,寂寞之道是其底色自不待言,而书家一生研习和修行是伴随终身“自爱”的这种冷暖自知的坚守和“庖丁解牛”的学习方式才能渐行渐远。愿与各位书友同进共勉。
相关推荐
相关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