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润山川 峥嵘气象 ——李心观文人画创作之路

  • 2020-10-30
  • 四川艺术网
  • 书同
  • 加入收藏
  • 分享到微信:

李松林,笔名李心观,工诗文,善书画,勤奋好学,身体力行,寻幽探微,上下求索。而今,他的山水画作品日臻完善,他用自己的创作实践,极好地诠释了文人画的理念。


李松林,笔名李心观,工诗文,善书画,勤奋好学,身体力行,寻幽探微,上下求索。而今,他的山水画作品日臻完善,他用自己的创作实践,极好地诠释了文人画的理念。


早在少年时期,李心观就展露出文学才华。读初一时,他发表了古体长诗《云雾山春夜》,丽辞奇思,让读到的人无不惊叹。他通览文史典籍,热衷于哲学,对儒、道、释家经典哲学思想耳熟能详。


李心观书法师承王义军老师,用笔、结体宗绍二王一脉,颇具清新萧疏之致,以楷、行为胜。用笔变化多端,跌宕起伏,生气勃勃,别有韵致。他的画作则受教于山水画家唐殿全先生,系元明文人画一脉,用笔用墨皆不失古法。下笔如杀,用墨浑厚,浓、淡、干、湿皆不失章法,苍润清奇,氤氲出水墨独特的美感和意趣,得益于丰赡的国学素养,使他的画具有一种雅趣横生的文化品格。


他游走于西南各地,寄情于山水之间,不断地观察、体悟、写生和创作。在笔墨、情感与山水物象的相互碰撞、相互适应的过程中,他的画作逐渐脱去传统程式的窠臼,而呈现出自己的风格,极具文人画的逸趣之美。他说:“原济师云:‘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我亦然。蜀北山水,雄壮不比北方,秀润不比江南,介于两者之间。要恰当地表现这种山水的精神内涵,还得另寻新法。”他曾赋诗明此心志:


春风识得旧山川,岁岁吹开九道关。

芝麓元修仙驾远,谁人写我故乡山。


李心观画山水,无论写生还是创作,都要探求山水的精神。山水精神从何而来?“从我而来,即从我的修养、情操、思想以及审美情趣而来。”从他的《大邑写生》《宕河风光》《通江写生》等作品,都可以看出他对这种思想的践行。


深厚的文史功底和理论修养,为李心观思想的升华和精神的遨游奠定了基础。而对传统笔墨的长期钻研,以及对自然山水的“饱游饫看”和体悟,使得他的绘画创作如鱼得水。他的大多数画作,看似是不经意间完成,实则都是倾心尽力之作。“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画家将山水之美与笔墨之美熔铸一炉,营造出胸中丘壑而形之于绢素。他努力挣脱写实山水的表现模式,用书法笔意,结合灵活多变的墨法,来突破写实山水对笔墨的局限,形成空灵幽远的山水意境,这种“舍形悦影”的创作面目,与司空图“离形得似”的理论暗合。


《巴山苍翠》《宕河写生》《巴河沿岸》等作品,以故乡山水为题,就地取景,下笔如铁,无不笔墨苍润,意境空灵。经过提炼加工,这些寻常之景在他的笔下,散发出独特的美感和魅力,呈现出峥嵘的气象,传达出深远的意蕴,透露出一种清奇俊逸的艺术风格。这些画作,山水树石安排布局错落有致,描写细腻而不繁琐,勾勒随意而不草率,用笔刚中带柔,用墨清新透亮,调子明快热烈,抒情意味浓厚,很好地描绘了宕法两岸的山水景致。


较之以前山水画中层层点染、反复皴擦的传统笔墨,代之而出的是水晕墨彰、水墨淋漓的激情挥洒。这种近乎“形简神具”的水墨云山,立即使身处喧嚣都市的观众产生了心灵的共鸣。此外,他也尝试色墨结合,力求画龙点睛,以少胜多。在《秋山访道》一画中,山石嵯峨,道路逶迤,壑流喧虺,树木参差,红黄色鲜,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巴山的浓郁秋光。

编辑:ywzb

我们为您找到其它相关内容

  • 以德为先 携梦远航 “中国梦”主题新歌曲《携梦远
  • 歌曲《爱在成都等我》音乐风格简析
  • 我的岳母
  • 《天降斯人》序
  • 诗人的七弦琴
  • 生命的旋律 精彩的人生
  • 关键字李心观,绘画


  • 分享到微信:
  • 联系方式

  • 电话:028-84623009
  • 地址:成都市金牛区金丰路6号7栋2单元17层
  • 邮箱:3078407186@qq.com
  •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1 zgscys.com 蜀ICP备13020192号-2

    版权所有四川艺术网 本站信息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艺网科技提供技术支持

    扫一扫加关注四川艺术网
    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