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香自苦寒来

    ——伍瘦梅先生艺海帆影
  • 2023-09-15
  • 四川艺术网
  • 张幼炬
  • 加入收藏
  • 分享到微信:

先生为人谦虚谨慎,以“玉卮无当”之义名其画室书斋,曰“无当斋”,极富进击精神与坚定的意志。

艺术家简介



伍瘦梅,四川成都人,生于1909年,于1971年逝世。早名纯炯,继名莹,号宋民,字瘦梅。


伍瘦梅学古而不拘泥,博研众家之长,铸为己用。他对现存两个版本的《冯承素摹兰亭序》,在十余年间三次眉批,大胆地表达了自己的主张。他注曰:“此版兰亭多不贯气……《太清楼帖》数段间粗细轻重各自不同,而神闲意足,若奔云赴壑,天骄排空。视此兰亭如鹦哥学语者相去甚远,或疑为伪哉”。又曰“颜真卿祭侄稿,亦多涂之处,然笔惯意联。是一手一时之书,兴此又记”。可见,伍瘦梅先生对书道至高境界的执着追求。




先生幼秉家学,聪慧异常,在成都大成中学就读期间受教于经学大师徐炯等名家。先生专心致志、勤学好思,未及15岁就已打下深厚的国学功底。12岁时开始替人书写匾联,擘窠大字,奕奕有神,见者称奇,有“神童”之美称。


《发秦州》中国画 43cm×31.5cm 1960年


先生凡经史子集、诗词歌赋皆融汇贯通,加之又受赵熙、刘咸荣、林思进、向楚等文林耆宿的指导,为文更是健笔纵横、天马行空。先生博闻强识,年未而立,就已是文曲星光中人矣。每年受聘批阅大学文史系学生之国文卷子,议论精当,文字峻美,主考教授亦颔首叹服。在当时,能得到“五老七贤”等的评语,实非易事。故先生同窗车辐曾言:“当时若兴科举,瘦梅必中进士无疑。”先生喜爱书画之心极强,虽数历坎坷而不改初志,常于夜间挑灯研习,北碑南帖,真、草、篆、隶、行,各体皆备;古今画迹,唐、宋、元、明、清,过眼过手者不计其数。以弱冠之年就在成都首开个展,始扬书画之名。34岁复开二次个展,名噪艺林,后又在重庆、雅安、广汉、内江等地巡展,饮誉巴蜀。


《寒峡》中国画 43cm×31.5cm 1960年


由于先生深厚的国学修养,故早在40年代就已具诗书画一体之风,为罗文谟、郭有守、冯汉骥、谢无量等所重,芮敬宇、张寒杉、冯灌父、曾默躬、施孝长、林君默皆视为忘年之交,江梵众、刘既明、段虚谷、吴一峰、梁白云等亦相与友善。当时,大千先生与冯灌父先生论及伍瘦梅先生的文字书画时说:“书画双强,文章畅达雄健,气质蕴于笔墨中,真如士大夫中人也,岂可仅以医艺言之哉。”因而在“蜀艺社”的活动中,众人皆视瘦梅先生为中年津梁。


解放后,先生生活安定,创作了大量作品。报刊杂志时载佳作,遇有美展必出巨制,锦里上下,无人不知“瘦梅”之名。《锦江春色》弃绝昔日情调,一展成都新貌。《昔日冤家》(与刘显勇合作)歌颂了新中国民族之间化干戈为玉帛的感人情景。六尺全开巨幅山水《二郎山》堪称扛鼎之作,群峰雄屹,苍岩滴翠,川藏新路在白云深壑间曲折蜿蜒,深刻描绘了军民合作、战天斗地的时代精神。成都由消费城市转为工业城市的新变化,在先生的画幅中也有体现:红楼厂房、新桥、线塔在先生笔下先走一步,实为成都国画创意图之新始。


《太白行吟图》中国画 179cm×96cm 1959年


《成都八景》如一股新风吹拂成都画坛,辛亥纪念碑高入云霄,碑下儿童乐园更是五彩缤纷,一片欢腾;猛追湾游泳池的跳水塔如新月半弯,立于池畔,以供健儿一展鹰翅留下翱翔蓝天的剪影;文化宫喷水池如珍珠飞泻,叮咚有声,为游者输送沁人心脾的凉意……以及歌颂先进妇女的《姊妹花》(与余溶合作),突出酒醉心不醉、斗酒诗百篇的《太白行吟图》,描绘唐代女诗人濯锦浣笺的《薛洪度小像》等,或工笔重彩,或白描意笔,无不显现出先生在人物画方面的功力和对古今人物的深层理解。特别四尺整幅《李时珍釆药图》,描绘了李时珍向老药农虚心请教的情节,反映了万代药宗的真实风貌。那栩栩如生的神态、孜孜不倦的精神、吃苦耐劳的品性、二修《本草》的毅力,画的既是400年前的历史人物,同时也是有岐黄渊源的先生自己。


《峨眉晓雾》中国画 70cm×50cm 1959年


山水画《蜀材》则以苍黑的色调统一画面,在水银般流泻有声的河道中输送出一根根为建设所用的木材,背后的林木在薄雾中时隐时现,强烈的黑白对比奏出了伐木工人为国辛劳的时代乐章。《宝瓶口》(与罗次冰合作)则通过特写取势,在离堆与鸡公山的裂口中吐出万顷碧玉,夹着吼声直向观众冲击而来,那隶书笔意的勾勒和大斧劈皴的劲道更加强了这雄浑无比的气势。“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四川省建国十二周年优秀作品《峨眉晓雾》,整个画面简之又简,景中以两丛杉树起势,然后用大笔淡墨将华严顶、金顶、万佛顶渐远渐淡依次写出,然后以极淡的花青潮染,烘出一片雾幕,抛开了一般重笔写峨眉之法,而更加突出了一个“秀”字。横幅《便览峨眉翠扫空》则如碧山横陈,几大笔便取得咫尺千里之势,下面近景则在杉林中贯以羊肠小道。近远景之间全是云海,给人以上山又不知几百里之慨,以苏东坡先生的诗句点题又恰到好处,在清倩中蕴藏了峨眉的大气磅礴。先生国学功力深厚,常常思接千古,其心鹜八极的意境绝不空泛又神飞渺远,给人一种不悟而明的艺术享受。解放后先生的画作力遣新内容,创造新意境,他不受时空限制,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和资料,创作了大幅风情山水画《庆祝拉萨通车》。在巍峨的布达拉宫前,藏族同胞们男女老少载歌载舞,一重雪山横在宫殿后面,陡增高原气氛,无数彩旗将整个画面烘托得十分热烈,一曲军民合作、汉藏团结的颂歌随着热烈的氛围响彻云霄。这既是一幅“心想往之”的成功之作,也是一幅民族政策取得胜利、西藏由落后走向新生的纪实图景。所以,称先生是一位能跟上时代步伐的进步画家,不是毫无根据的。


《李时珍采药图》106cm×40cm 1958年


先生的作品中,对汽车、电站、高压线塔、厂房等新建筑、新事物多有描绘。这在五、六十年代的国画家中尚处于试探阶段,而先生所作却有较高的成功率,在与山水的关系处理上和谐有序。用现在的话说,先生所作可谓是相当“前卫”了。诚如大千先生所言:“不仅时人可以入画,就是汽车、洋房也可入画”。解放后“敢为天下先”的成都画家,非伍瘦梅先生莫属!


《赤谷》中国画 43cm×31.5cm 1960年


先生个子不高,因而自号“霭公”,谐其音而取其实。先生在自我调侃中贯注了最朴实的人生,对孩童儿孙极为亲近。每晚行至大门,即被同院小儿跳跃包围,拍手欢呼:“伍爷爷回来啰!”先生则时而抚慰,时而逗趣,乐不可支,宛若慈父。在先生的作品中,儿童见于画面者不在少数。作品《草堂春嬉》(与朱竹修合作)以饱蘸柔情之笔,描画出儿童踏青游春、尽情嬉戏的欢乐气氛,用极其鲜嫩的绿草表现出草堂清明前后生机勃勃的阳春景象,透过作品似乎能看到画家的心情也随着五彩缤纷的童心而欢快跳动;而《打猪草》则是对儿童热爱劳动的美好心灵的艺术褒奖;《成都八景》系列作品中,儿童更是主体性的点景人物。这些既是对为儿童健康成长提供有利条件的新社会的歌颂,洗墨池”等,在今青羊宫和江油彰明青莲乡尚有石刻遗迹可寻。即使是先生为人诊病的处方,也是一幅幅珍贵的书法作品,随手写来,更见天真。


先生的诗文远宗杜甫、陆游,又淡似陶潜,逼近赵熙,复又偏朴。先生以白话入诗,信手拈来,故有白香山“解妪”之誉。如《回望峨眉》:“诗中李白能方物,画里荆关却未谙。不画蜀山真俗手,者般苍秀几人传?”,寄托了他对巴山蜀水的无比热爱。先生常将绘画心得融于题画诗中,《题画寄赠黄高商彬》写道:“君家峨眉山下住,吞吐烟云如盐醋。写赠一张剑阁图,换君口味盘餐助。”通过玩笑的口吻,表达了擎友深情。《清音阁》吟道:“轰雷掣电势掀腾,两水分如左右甄。不为撼山争赴壑,万山深处听潮音。”诗文不仅有声有色,而且深蕴禅理。《与黄力丁论诗》写道:“我诗爱野战,我画本无方。观物先穷理,探珠贵扼吭。艾藏三载储,弓挽六钧强。打破旧壁垒,旌麾耀日光。”在短短40个字中,先生阐明了自己的艺术观点和创作主张,明白直接,常人可懂。诚战!大璞归真是也。



《书似青山常乱叠  灯如红豆最相思》行书 153cm×43cm 1964年


先生为人谦虚谨慎,以“玉卮无当”之义名其画室书斋,曰“无当斋”,极富进击精神与坚定的意志。先生对艺术精益求精,至死不渝,更常以“活到老,学到老”之名言自励,直至去世前二日犹依病榻搦管濡毫,研习书法……


安之若素,甘之如饴。先生数十年如一日,虽处逆境亦不放弃对艺术的追求,励激后辈,光彩照人!先生的名字,嵌刻在丹青史上,熠熠生辉。


《侍女图》中国画 102.5cm×49cm 1943年(大邑刘氏庄园博物馆收藏)


《荷》中国画 104.5cm×33cm 1944年(大邑刘氏庄园博物馆收藏)

编辑:ywzb 原文地址:http://www.zgscys.com/news/20230915/16362.html

我们为您找到其它相关内容

  • 冰雪世界里的王者气象:观何建军画虎
  • 家国情怀画中来
  • 墨香浓浓浸清欢
  • 问道风景——终成大器的摄影家王达军
  • 秦天柱:虚实写空间 笔墨含意境
  • 王欣油画艺术的形式构成 | 执着的“掘井”人 ——
  • 关键字伍瘦梅


  • 分享到微信:
  • 联系方式

  • 电话:028-84623009
  • 地址:成都市金牛区金丰路6号7栋2单元17层
  • 邮箱:3078407186@qq.com
  •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1 zgscys.com 蜀ICP备13020192号-2

    版权所有四川艺术网 本站信息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艺网科技提供技术支持

    扫一扫加关注四川艺术网
    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