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元代近百年的统治中,江南绘画在全国跃居首位,四川本土的绘画在全国根本没有地位和影响,可以说没有出现什么画家。其实,元代有一些蜀籍的著名画家,即陈汝秩、陈汝言、李容瑾、王立中等,他们的存在填补了四川元代绘画史的空白。
在元代近百年的统治中,江南绘画在全国跃居首位,四川本土的绘画在全国根本没有地位和影响,可以说没有出现什么画家。不过,根据对史料的研究,其实,元代有一些蜀籍的著名画家,即陈汝秩、陈汝言、李容瑾、王立中等,他们的存在填补了四川元代绘画史的空白。
一、陈汝言
陈汝言(约1331一1371年)①,元末明初画家、诗人。字惟允,号秋水。先世系本蜀阆州(今四川阆中市)人②,后居江西南康,父陈征流寓吴中,遂为吴县人。陈征,字明善,人称天倪先生,元末名士,曾从元著名理学家、诗人吴草庐(吴澄)先生学,又是高士黄清权的外甥。有关陈征的生平身世可见郑元佑《庐山陈天倪墓志铭》,“其先本蜀人,远祖篆,尝登宋宣和进士第,历官至左朝散大夫。以蜀险远,遂徙家庐山之下”③。至于蜀地何处,《元儒考略》载:“陈征字(阙),其先阆州人宋陈尧叟④十三世孙,徙家南康,受学临川呉澄”⑤。陈征卒后,汝秩与其弟汝言,力贫养母,闻名于时。陈汝言为张士诚⑥聘用,声势甚重。陈汝言风流倜傥,有谋略,张士诚据苏州尝参与军事,明洪武初官济南经历,后受胡惟庸案所累被杀。资料载,他临刑前,索笔作画,从容就刑,也能见出其轻生死的豪侠个性。张羽曾为之赋诗道:“若人悟县解,委蜕顺天刑。慷慨赴东市,一日为千龄⑦”。
陈汝言多才艺,善鼓琴,擅长山水、树竹,山水宗法赵孟頫、董源、巨然,具元人遗意。陈汝言与大画家王蒙、倪瓒游,他们经常诗画唱和。倪瓒称他的画秀润清远,深得赵孟頫笔意。与兄陈汝秩(字惟寅)齐名,时人呼为大髯小髯⑧。他画技奇绝,画风奇特,陈基说他“拟古人摹写山水木石为屏障,瑰诡怪奇可爱⑨”。李日华说他“绘法宗唐、宋,傅采着色,有李思训、李营丘之标致⑩”。其《寿左垂仙山楼阁图》、《百丈泉图》、《溪山秋霁图》等都是精绝之作,《溪山秋霁图》据文徴明跋语记载,有元明之际的诗、画名家倪攒等23人为之题识,足见其影响。陈汝言的绘画才华使其成为元末玉山雅集的主要成员⑪,是被认为是承接元四家画风由元入明的重要画家之一⑫,他的山水属于“董巨派⑬”。
他与元代大画家王蒙合作绘成《岱宗密雪图》是艺林一段佳话,在文献中反复出现⑭。据都穆《都公谈纂》载:
洪武初,王叔明为泰安知州,厅事后有楼三间,正对泰山,叔明写为图,张绢素于壁,每兴至,辄一举笔,凡三年而图成。时惟允为济南经历,一日胥会,值大雪,叔明欲改雪景。惟允曰:“如傅色何?”沉思良久,曰:“得之矣。”为小弓夹粉笔,张满弹之,粉落绢上,俨然飞舞之势,相顾以为神奇。叔明就题其上,曰《岱宗密雪图》,因以赠惟允⑮。
王蒙在山东泰安时,曾面泰山作画,随兴所至,不时加笔,一幅图画了三年始成。陈汝言正巧来访,时遇大雪,他便用小弓挟粉笔弹在画上,将图改作雪景。王蒙叫绝,以为神奇,遂改题为《岱宗密雪图》,留给画坛一段传奇⑯。遗憾的是,《岱宗密雪图》后毁于火灾⑰。在中国绘画史中,这个就是画事掌故叫作《弹粉作画》⑱。敢于直接动手为“元四家”之一的王蒙改画,可见其艺术水平之高超⑲。王蒙与陈汝言交流甚多,王蒙曾为陈汝言作《煮茶图》⑳,可见两人感情之深。2010年,《煮茶图》在北京保利五周年秋拍中国古代书画夜场拍卖以2800万成交⑴。
陈汝言画作流传甚广,《荆溪图》、《百丈泉图》、《诗意图》等传至今世。
《罗浮山樵图》⑵,绢本,水墨,墨笔,纵107厘米,横53.5厘米。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藏⑶。此图所绘罗浮山,位于广东增城县东,为东晋葛洪得道之处。画面山峦重叠几乎占去画面的五分之四,置陈布局特别,由于山间云气缭绕,画侧悬瀑深潭,令全画无压抑沉闷之感,右下侧空旷的山脚坡间,画一人采樵而归,人物虽小,但形象写实⑷。此图承袭董、巨画法,同时又受到王蒙画风的影响⑸。此图是他现存作品中令人最难忘的一幅⑹,是元代名画之一,《美术辞林》(中国绘画卷上)仅载列元代34幅画,此图列入其中⑺。
陈汝言 《罗浮山樵图》 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藏
《诗意图》册页,即《慈母手中线》小幅》),纸本墨笔,纵36.6厘米,横33.9厘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图左有倪瓒录孟郊《游子吟)诗,款署“……陈维允画,倪元镇书。至正乙巳九月。”至正乙巳“为至正二十五(1365)年。这虽是一幅故事图说类型的作品,但没有一点俗说,陈汝言以白描写意,稍做晕染,加上倪云林的题识,整个作品温雅俊秀,文思与书画结合,十分耐看⑻。另外,倪瓒对陈汝言十分推崇,不仅《荆溪图》上留下长跋,传世精品《江岸望山图》就是为送陈汝言去会稽而作⑼。
《荆溪图》,轴,绢本,浅设色,纵129厘, 横52.7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⑽。此图画是应当地望族王氏后人的请求而画。近景以平房为主体,全用直线,随意交错;远山近树及宽阔溪流的描绘,笔法工致细微⑾,于古画中亦为奇格。《荆溪图》是一幅写实作品。无论是远处的山峦,还是近处的房舍、桥梁、树木等,都描绘得工致细微。此图曾经《珊瑚木难》、《铁网珊瑚》、《式古堂书画汇考》、《石渠宝笈》等书著录,是流传有绪的可靠作品⑿。
《仙山图》⒀, 绢本,设色,纵33厘米,横102.9厘米,现藏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⒁。此图绘仙山、楼阁、古松,从造型及用笔用墨乃至用色均与赵孟頫的《幼舆丘壑图》相似。全图追摹晋唐古法,遵循赵孟頫的“作画贵有古意”的主张。群山空勾无皴,填以颜色,线条细润、淡雅,体态古拙,丛树主干空勾填色,松叶张开如扇,具有很强的装饰。桥头一片平地.两人正戏羊赏景。右面树荫下亦有一块宽阔平地,一高士侧卧垫上,小童正与两仙鹤戏耍,神气爽然。画面布局疏密有致,笔法高古,透出一股仙雅秀润之气⒂。
陈汝言 《仙山图》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⒃
《百丈泉图》,纸本,墨笔,纵115.2厘米,横46.7厘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⒄。画面由近至远,山峦渐次升高;山谷间一股清泉直流而下,注入山脚的潭中;山岫间林木丛生,房舍座座,溪流盘绕而过。山的画法多干笔和柔和的短线,山头多矾石。点苔和画树都有北宋董源、巨然的风格,也与王蒙的画法相似⒅。
其它还有:《乔木山庄图》卷,纸本,水墨,纵24.3、横65.4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⒆。 《溪山垂钓图》轴(1341年作),刘海粟美术馆藏⒇;《溪山清爽图》轴,又名《碧水青峰图》轴,纸本,水墨,纵42.7厘米、横25.1厘米,日本山本悌二郎一藏❶。《汾湖隐居图》轴,又名《隐居山林图》,纸本.水墨,纵91.5厘米,横48.5厘米,美国芝加哥美术馆藏❷。
还有一些作品在拍卖会上拍卖,如2005年东方宏润《山水》镜心,成交价12100元,2007年中国嘉德《山水》轴,成交价44000元❸。
以山水画而言,陈汝言不走大小李将军的青绿山水一路,而走的也是董源、巨然一路,水墨清隽,线条功底极称厚实,而皴擦皆有法度,可称一代名手。此外,他还是个技法上的多面手,画人物学南宋马和之,《慈母手中线》小幅,简直就是一幅地道的主题创作,以如此奇人作如此奇画,可称元代画坛一绝❹。
陈汝言书法亦佳,如曾题倪瓒《山树真迹图轴》❺。
陈汝言后人中也不乏善画者,如子陈继、孙陈宽等,详见“明代的绘画”一章。
二、陈汝秩
陈汝秩(1329—1385),字惟寅,祖籍本蜀阆州(今四川阆中市)。陈汝言之兄。其父陈征卒后,汝秩与其弟汝言,力贫养母,闻名于时。陈汝言为张士诚聘用,声势甚重。陈汝秩则承继父风,澹泊无欲,不慕荣进,安贫静退,视其弟之显赫,如同无闻。甚至战后栖无定居,江西同邑人饶介为之僦屋而居,仍安然做一蓬篙间人。明初以人才征至京,以母老辞归❻。年五十七卒❼。
陈汝秩与弟汝言素称吴县二陈,并有隽才,俱善诗,工画山水,又皆多须,故有“大髯”、“小髯”之称。张适《陈惟寅扩志铭》中说陈汝秩“生而警敏刚介,才气过人。早失怙,能力贫以笃学。工于诗文,有古作者之风。且嗜古,凡前代名画、法书,与今人之作,心诚好之,虽倾贯购得弗惜也。与人论古今,人物贤否,治道兴衰,自夜至于曙弗怠也❽”。意思是说他博学多才,工诗文,嗜文物、善画画。每见中意书画,便不惜重金,倾资求购。善画山水,绘法宗唐宋,傅采著色,有李思训、李成之标致❾。潘天寿认为他“善李大将军体❿”,但潘氏的书将他归入明人,似不妥。
陈汝秩传世之作仅《清閟阁图》一卷。
《清閟阁图》,手卷,水墨,纸本,纵24.5、横92厘米;纵24.3、横186厘米;纵24.5、横352厘米①。款识云:“清閟阁图。至正壬寅秋八月十八日过访云林老友,因出素纸命予作此,率尔点染并系小诗,大方不值一笑也。斜日新凉宿雨收,相逢蒋诩在南楼。偶然弄笔阑干畔,为写江湖落木秋。汝秩顿首”。铃“陈汝秩印”、“惟寅”白印二方。此图乃1362年为著名画家倪瓒所作。作品纸本,墨笔,以手卷的形式呈现,徐徐展开画卷,一幅萧疏淡远充满元代文人画气味的山水画呈现在眼前。画面以淡墨为主,风调文静、秀雅、清润,用笔松灵疏朗且多变化,书写意味较浓,如画中树木主要靠笔线塑造形象,行笔疏灵多变,秀峭苍润,画面的空间结构简寂空疏,表现出了画家恬淡的心境。卷前有潘天寿书引首,卷后有明代吴志淳、朱曰藩跋,清代宋荦、蔡世松跋,近现代潘天寿、刘海粟、商承祚、启功、来楚生、程十发、顿立夫、陈大羽、赖少其、黄胄、刘九庵、杨仁恺、孙轶青等十数人题跋或观款,为书画题跋之阵势最巨者②。此图在2010年西冷春季拍卖会上,成交价2.016.000③。
陈氏两兄弟有许多共同的朋友,如倪瓒、王蒙、张雨都多次有画相赠,包括倪瓒的多幅诗卷和画卷,王蒙的《雅宜山斋图》、《岩居高士图》,张雨的《双峰含翠图》等④。
陈汝秩还有书法传世,如李邕书懋勤殿法帖一卷,上就有陈汝秩(惟寅)的跋⑤。陆天游《草亭秋色图》有陈汝秩题咏⑥。
他写有山水题画诗《题王叔明溪山图》等⑦。
陈氏兄弟都是知名画家,对后来的吴门画派有一定影响⑧。
陈汝秩 《清閟阁图》(局部)⑨ 私人收藏
三、李容瑾
李容瑾⑩,生卒年不详,字公琰,蜀人⑪,善界画⑫,所作界画楼阁,别居一格⑬。《元代绘画艺术鉴赏》“界画”条目仅列三位画家:王振鹏、李容瑾、何澄⑭。元载入画史的界画家仅有三位,分别是王振鹏、李蓉瑾、卫九鼎⑮。王振鹏即王孤云,号“孤云处士”⑯。《中国书画史会要》载:“李容瑾,元画家。生卒年未详,字公琰。画界画山水,师王孤云。约活动于至正年初”⑰。乾隆朝内府所藏书画中就有李容瑾的绘画作品⑱。
李容瑾擅界画,师承王振朋,但其山树画法比王振鹏略粗壮⑲,楼台殴阁折算精确,界划工整,传世作品有《汉苑图轴》⑳。他的山水属于“界画派”⑴。
《汉苑图轴》,绢本,水墨,纵l 56.6厘米,横108.7厘米⑵,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⑶,使用统一的鸟瞰透视画法⑷,描绘规模宏大的汉代宫苑盛况,画中有堂房回廊,有楼阁台榭,有曲径庭院,有山石树木,有天空远山。《汉苑图轴》中与宫室交融的林木树叶画法全部采用夹叶法,抛弃了《避暑宫图》与《明皇避暑宫图》中树叶部分采用点叶与夹叶交差的画法⑸。其山水用李成、郭熙之法,界画仿其师王振鹏之笔。此幅工写结合,工的是界画表现折算准确,而不失矩度,写的是旷远浩渺、自由随兴之意(境)。可谓是将工整精确的界画的实与意境幽远的山水之虚结合表现的恰到好处的典范之作⑹,代表了元代界画最高创作水平,是一幅继承唐、宋传统之界画精品。李容瑾的界画绘画水平,是超越元代所有界画画家,可与两宋界画画家相媲美,当属元代第一。此图无款印,曾入清内府,钤有乾隆诸玺⑺。李容瑾注重建筑周围的山水环境,喜以水墨淡色渲染,《汉苑图》即是一例⑻。
除了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汉苑图》,传李容瑾还有一幅《汉苑图》,据称是德国回流国内的作品⑼,在2013年北京文博苑上拍卖。2013年,上海还举办了 “元代界画大师李容瑾《汉苑图》国际研讨会”⑽。
界画作为绘画十三科中的一科,起源于晋代,到宋元时期达到发展的高峰,但随着文人画的兴起和长期对画坛的垄断,界画逐渐不受重视,被视为“工匠”画科,到了现代,界画几乎是无人问津⑾。
李容瑾 《汉苑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⑿
四、王立中
王立中(1309—1385),字彦强,遂宁(今四川遂宁市)人,居吴(今江苏苏州)⒀。九岁而孤,以荫授开化尉,历慈溪尉、嘉定知州、松江知府,“至正二十三年冬,西蜀王立中来守是邦”⒁,所至以廉静称。长于词,善画⒂。其子王汝玉(1349—1415),为明初文学家、书画家。
《破窗风雨图》是王立中元末任松江知府时与王蒙为刘易(字性初,杨维祯弟子)所作的一幅画⒃,此画作于至正二十六年。他在所写题识云“刘君性初,以‘破窗风雨’自居。诸公赋诗成卷,因此作图,并题绝句于左。至正廿六年岁在丙午,暮春之初,遂宁人王立中彦强”⒄。此画在当时的吴中文人中引起了广泛的呼应,相继有37位文人,如陆居仁、杨维祯、钱鼎、王国器、张翼、李绎、钱惟善、张庸等,为《破窗风雨图》题诗⒅,形成《破窗风雨卷》。它与元四家之王蒙《听雨楼图卷》均是表现元末吴中文人诗歌盛会的杰作⒆。可惜,只是著录于《式古堂书画汇考》,现在画已不存。 最著名的《破窗风雨图卷》有两幅,另一幅为单独王蒙所作。
《山水图》卷,绢本,水墨。纵25.2厘米,横53.3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绘江边山峦起伏,林木繁茂,隐约可见村合依山而建。山石用披麻皴,笔法秀劲细密,林木简笔勾干,以浓淡水墨点叶。本幅款识“彦强为逊学写”,钤鉴藏印“钱氏思复”、“虎祝山房”、“雪蕉审定”等九方,又半印一方。 此图景色清新,境界清寂淡泊,具有春日山乡写生的特点,为王立中罕见传世品⒇。此图应是四川遂宁人留传至今最早的绘画作品。
王立中 《山水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五、 宇文公谅
宇文公谅(生平事迹见“元代的书法”),成都双流人,书法家,画家。善画山水。画山水,苍茫浑,气象雄伟。代表作有《秋日山居图》、《溪亭坐隐图》❶。
《秋日山居图轴》❷,又名《山水图》、《林木清集图》轴❸,纸本,水墨,纵l 16.6厘米,横4l厘米,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题款:“精华在笔端,……至正六年,中秋坐雨山斋偶作,京兆宇文公谅”,钤印“公谅”。作于元至正六年丙戌(1346)。鉴藏玺印有“嘉庆御览之宝”、“宣统御览之宝”❹。此轴收录于《历代名画大观》❺。
《南画大成》一书收录有其《山水图》❻,《历代名画大观 山水轴》收录有其《林木清集图》❼。
《故宫书画集》第38期曾影印其宇文公谅的“墨迹山水条”❽,其上还有自书诗❾。
他的山水图还在各地展出过,但情况不详❿。
宇文公谅 《秋日山居图轴》 台北故宫博物藏院①
六、其他
简天碧,生卒年不详,蜀郡(今四川成都)人②,流寓江西,道士,长于山水、松石,有“艺入神”③之美誉。元代中期的名诗人虞集等曾为他的画作题诗。
简天碧是元代松树题材的画家之一④,曾画名画《云林图》,简天碧与元末明初历史学家、文学学危素做客吴澄家时,简氏为危素画《云林图》,后来,虞集专门为《云林图》赋诗,接着,全国有名望的才俊之士也相继为其画作题诗⑤。《道园学古录》有《题简生画涧松》诗一首,其中透出他的道家追求。诗曰(摘句):“昔我樵牧青城山,坐起正在两树间。……凌云为我哦七言,有鹤飞来破秋色”⑥。再有《题香室僧所藏简天碧松桧图》:“孤松直立苔满身,皮骨老作苍龙鳞。……神灵变化或有日,雷电时时撼香室”⑦。这是佛家僧人收藏他的画留下的诗句,依此,可以推断他应该与佛门中人有来往,故他是一位道佛兼修的画家⑧。他还作有《西山南浦图》⑨。色目诗人马祖常曾为其《题简天碧画山水》,甚至大名鼎鼎的沈周还有《题简天碧画山水》⑩。从以上可知,简天碧当时颇有画名,可惜他没有传世作品留下来,仅有他绘画的史料文字。他在《题简生画涧松》中说:“简生与我皆蜀人,留滞东南凡几春”⑪,表达了浪子思念故乡四川的情怀。
据清嘉庆《四川通志》卷166引《图绘宝鉴》标明“善画”的元代蜀(四川)人有13人:刘梦良、霍元镇、华岳、朱裕、陈立、刘耀、林士能、王起宗、沈月田、吴梅山、李容瑾、赵天泽⑫,四川省社会科院贾大泉、陈世松两位先生主编的《四川通史》亦如此介绍⑬,但据罗元黼先生考证,刘梦良、华岳、霍元镇、朱裕、李冲、陈立、刘耀、林士能八人俱误引,非蜀籍⑭,故本书不再介绍,仅介绍确认的。
蜀人王起宗、沈月田、吴梅山、李容瑾等,画界画俱师王孤云⑮。这四位中,仅李容瑾有作品传世,其他三位惜无更多史料。
赵天泽,字监渊,蜀(今四川)人,善画梅竹⑯,为宋元间之写梅的著名画家⑰。曾与刘基⑱交游甚多。杨慎说他是“蜀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四川通志》称他是“江津(今重庆市江津区)人”⑲。他是以画梅兰竹菊著称载入画史的元代30位画家之一⑳。赵天泽画卷、条幅、扇面作品,原藏于故宫⑴,现藏何处不详。
高暹,蜀人,工画马,并善草书⑵。詹同(元末明初人)有赠诗。美国克里夫兰美术馆藏《雪景山水图轴》,绢本,水墨浅设色,纵174.9厘米,横90.2厘米,无款,传为高暹作⑶。
王庶,蜀人,虞集《道园学古录》的题诗中说王庶善画山水。诗的尾联借用杜诗诗意,说明这幅山水画可能是取材于杜甫成都诗。惜此画今已无存⑷。
陈可立,虞集的表侄,诗书画有名于时,工山水、杂画,尤长于写真⑸。白云上人尝自吴中来,乞画其像。虞集有题陈可立《青山白云图》及《杂画》诗⑹。
注释:
①陈汝言生年不详,其卒年,据杨荣《故翰林检讨致仕陈君墓志铭》中载陈继生于“洪武庚戍十一月丙戍”,“明年八月,父卒”,则知陈汝言卒于洪武四年(辛亥),即1371年。
②刘廷乾:《江苏明代作家研究》,227页。
③郑元祐:《侨吴集》卷12,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陈尧叟(961年—1017年5月10日),字唐夫,阆州阆中人,北宋大臣,左谏议大夫陈省华长子。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状元,与弟陈尧佐同科。他也是书法家,参见本书中册“北宋的书法”之“阆中陈家”。
⑤(明)冯从吾:《元儒考略》卷3。
⑥张士诚(1321年-1367年),原名张九四。元末位于江浙一带的义军领袖与地方割据势力之一。后为朱元璋打败。
⑦张羽《题陈惟允临刑所画 )),《静居集》卷一。
⑧叶子:《中国历代画家图表》,86页,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年版。
⑨陈基《送陈惟允序》,《夷白斋稿》卷17。
⑩李日华《六研斋三笔》卷一。
⑪王进:《陈氏家族到沈氏家族——西庄雅集背后的雅集文会传承》,《美术观察》2014年4期。
⑫王进:《元末文人雅集中的绘画创作研究》,《美术观察》2010年8期。
⑬ 杜哲森主编:《中国美术史》(元代卷),53页。
⑭陈青松:《游子·寓贤:元末明初流寓江南的江西文人研究》,65页,南开大学博士论文2014年。
⑮引自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卷四,第107页。
⑯曹清:《元代江苏绘画研究》,150页,东南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⑰刘廷乾: 《江苏明代作家研究》,228页,上海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8年。
⑱林树中、王崇人:《美术辞林》(中国绘画卷上册),548页。
⑲刘墨:《沈周和他的前辈们》,《中国书画》2016年10期。
⑳刘金库:《元代王蒙<煮茶图>考证与辨析》,http://www.douban.com/note/410419936/?type=like;
⑴ 杨洲:《元四家美学思想及其当代文化价值》,197页,河北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⑵杨振国:《美国藏元画考释(一)》 ,《美苑》2008年2期。
⑶全景博物馆丛书编委会编:《中国山水画博物馆》(彩图版),184页,海燕出版社2003年版。
⑷林树中、王崇人:《美术辞林》(中国绘画卷·上册),352页。
⑸郑文:《江南世风的转变与吴门绘画的崛兴》,19页,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年版。
⑹(美)高居翰:《隔江山色,生活》,147页,三联书店2009年版。
⑺林树中、王崇人:《美术辞林》(中国绘画卷·上册),203页。
⑻曹清:《元代江苏绘画研究》,150页。
⑼曹清:《江苏绘画史元代部分连载之十》,《书画艺术》2006年4期。
⑽《故宫书画图录》第六册,7页,台北故宫博物院1991年。
⑾ 郎绍君、蔡星仪等主编:《中国书画鉴赏辞典》,495页,中国青年出版社1988年版。
⑿《元代后期文人雅集的书画活动研究——以玉山雅集为中心的展开》,115页,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论文2010年。
⒀杨振国:《美国藏元画考释(一)》 ,《美苑》2008年2期。
⒁郑文:《江南世风的转变与吴门绘画的崛兴》,19页。
⒂刘阳主编:《中国传世名画·山水卷》(上),306页。
⒃ 周振宇主编:《中国画名家大典 上卷 古代部分》,100页,人民日报出版社2013年版。
⒄《故宫书画图录》第六册,5页。
⒅ 郎绍君、蔡星仪等主编:《中国书画鉴赏辞典》,494页。
⒆《故宫书画录》(卷四),149页,台北故宫博物院1956年4月。
⒇周积寅、王凤珠编著:《中国历代画目大典》(辽至元代卷),542页,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❶周积寅、王凤珠编著:《中国历代画目大典》(辽至元代卷),544页
❷周积寅、王凤珠编著:《中国历代画目大典》(辽至元代卷),545页
❸王一飞、郭晓芳编著:《明代书画家市场行情速查,11页,江西美术出版社2008年版。
❹陈振濂:《中国书画篆刻品鉴》,539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❺赵苏娜编:《故宫博物院藏历代绘画题诗存》,105页,山西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❻《江西通志》卷91;张适《张子宜诗文集》卷5,385页,四库存目25册;另见朱存理《珊瑚木难》卷7,适园丛书本。
❼事见《列朝诗集小传》、《明诗综》、同治《南康府志》等,江南地方文献有将之入“隐逸”及“流寓”等传。盛光等纂修《同治南康府志》卷17“人物”华中地方第98号,成文出版社,第4 11页。所据为列朝诗集小传,而该志并无其父及弟传记。
❽张适:《甘白先生文集》卷五,385页,《四库存目丛书》第25册。
❾曹清:《元代江苏绘画研究》,149页。
❿潘天寿:《中国绘画史》,189页。
注释:
①中国艺术品拍卖年鉴编委会编:《2011中国艺术品拍卖年鉴》(书画),9页,中国画报出版社2012年版。
②刘玉山:《遗珍过眼录》,《中国书画》2011年12期;杨仁恺:《解读元人陈惟寅<清閟阁图>》,《中国收藏》2002 年8期。
③欣弘主编:《2011古董拍卖年鉴》(书画·全彩版),343页,湖南美术出版社2011年版。
④王进:《陈氏家族到沈氏家族——西庄雅集背后的雅集文会传承》,《美术观察》2014年4期。
⑤上海博物馆图书馆编:《戚叔玉捐赠历代石刻文字拓本目录》,34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⑥(清)吴其贞撰:《书画记》,152页,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⑦李德埙:《历代题画诗类编》(上册),168页。
⑧林树中、王崇人:《美术辞林》(中国绘画卷上册),352页。
⑨引自徐泳霞:《玉山雅集与江南布衣文人群体的崛起》,《中国书画》2016年1期。
⑩ 邵洛羊主编:《中国美术大辞典》,94页,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版。
⑪ 贾大泉、陈世松主编:《四川通史》(元明卷),436—437页。
⑫界画,中国画中的一种,陶宗仪在《辍耕录》所载“画家十三科”中即有“界画楼台”一科,指以宫室、楼台、屋宇等建筑物为题材的绘画,也称“宫室”或“屋木”。
⑬ 王伯敏:《中国绘画史》,403页。
⑭欧阳云编著:《元代绘画艺术鉴赏》,254—161页,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年版。
⑮据朱和平主编《中国书画史会要》载:“卫九鼎,元末画家。生卒年未详,字明铉。天台(今浙江台州)人。工界画山水,与李容瑾同师王振鹏”。
⑯ 朱和平主编:《中国书画史会要》,453页,中州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
⑰朱和平主编:《中国书画史会要》,457页。
⑱刘迪:《清乾隆朝内府书画收藏——以《秘殿珠林石渠宝笈》为基本史料之研究》,105页,南开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
⑲杜哲森主编:《中国美术史》(元代卷),80页。
⑳熊征、祁永泉等:《古玩鉴赏实用大全》,247页。
⑴杜哲森主编:《中国美术史》(元代卷),53页。
⑵胡文虎著:《中国古代画家辞典》,154页。
⑶林树中、王崇人:《美术辞林》(中国绘画卷·上册),881页。
⑷傅熹年:《中国古代的建筑画》,《文物》1998年3期。
⑸陈磊:《屋木山水——中国古代建筑与山水绘画研究》,36页,中国美术学院博士论文2011年。
⑹黄志坚:《略论元界画家及其作品风格特征》,《大众文艺》2014年20期。
⑺蒋文光主编:《中国历代名画鉴赏》(上册),192页,金盾出版社2004年版;桐程主编:《中国传世名画全集》(山水卷· 上),44页,远方出版社2002年版。
⑻余辉:《超越两宋的写实艺术——谈元代工笔画》,《紫禁城》1998年8期。
⑼ http://news.99ys.com/news/2013/0419/20_126064_1.shtml。
⑽http://jinsy.meishujia.cn/?act=app&appid=15&mid=16486&p=view。
⑾ 刘娟:《论界画的发展和消亡》,《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1期。
⑿引自吴宪生、王经春主编:《中国历代名家技法集萃》(山水卷· 石法),130页,山东美术出版社,2012年版。
⒀叶子:《中国历代画家图表》,86页;
⒁贝琼:《清江贝先生文集》卷23《松江府儒学藏书记》。
⒂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甲前集。
⒃邵洛羊主编:《中国美术大辞典》,96页。
⒄《式古堂书画汇考》卷49录“王彦强破窗风雨卷并题卷”;崔志伟:《元末明初松江文人群体研究》,213页,上海大学博士论文2011年。
⒅《赵氏铁网珊瑚》。
⒆周海涛:《元明之际吴中文人雅集方式与文人心态的变迁——以<听雨楼图卷>、<破窗风雨卷>为例》,《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1期。
⒇ 刘炜、段国强主编《国宝 绘画》(下卷),69页,,山东美术出版社2012年版。
❶叶子:《中国历代画家图表》,83页;王璜生,胡光华著,中国画艺术专史 山水卷,,276页
❷上海书店出版社编:《历代名画大观·山水轴》,50页,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年版。
❸周积寅、王凤珠编著:《中国历代画目大典》(辽至元代卷),365页
❹周积寅、王凤珠编著:《中国历代画目大典》(辽至元代卷),365页
❺上海书店出版社编:《历代名画大观·山水轴》,50页。
❻(明)董其昌等绘:《南画大成》(第一册),1301页,广陵书社2004年版。
❼上海书店出版社编:《历代名画大观 山水轴》,50页,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年版。
❽《故宫书画图录》第五册,29页,台北故宫博物院1990年。
❾赵苏娜:《故宫博物院藏历代绘画题诗存》,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
❿《重庆渝中区文史资料》(第十六辑),193页,政协重庆市渝中区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2006年12月。
注释:
① 引自周积寅、王凤珠编著:《中国历代画目大典》(辽至元代卷),365页。
②罗元黼:《蜀画史稿 》。
③ 陈高华:《元代画家史料汇编》,806页,杭州出版社2004年版。
④ 邱雯:《以画为寄,以画体道——松树入画及元人画松研究》,35页,中国美术学院博士论文2013年。
⑤谭文选:《张雨<题张彦辅二画诗卷>重录考略》,《美术学报》2012年2期。
⑥陈高华:《元代画家史料汇编》,806页
⑦ 陈高华:《元代画家史料汇编》,808页。
⑧游建西:《道教文化对元代山水画艺术的影响》,《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4期。
⑨《道园学古录》;耿纪朋、郑小红:《元代道教卷轴山水画考略》,《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2期。
⑩马祖常:《石田先生文集》,26页,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⑪陈高华编著:《元代画家史料》,807页。
⑫转引自贾大泉、陈世松主编:《四川通史》(元明卷),436—437页。
⑬贾大泉、陈世松主编:《四川通史》(元明卷),436页。
⑭罗元黼:《中国历代画论画史选注》,124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⑮贾大泉、陈世松主编:《四川通史》(元明卷),436页。注:王孤云,元代著名的画家,浙江温州人。擅长人物画和宫廷界画,被元仁宗赐号为“弧云处士”,被誉为“元代界画第一人”。
⑯《图绘宝鉴》卷5;罗元黼:《蜀画史稿 》。
⑰孙红:《天工梅心——宋元时期画梅艺术研究》,100页。
⑱刘基(1311一1375),字伯温,浙江青田人,元末明初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同时善弹琴、擅丹青,为一代书法名手,在元末明初书画界有重要影响。
⑲徐文平:《元末至正时期刘基书画交游考略》,《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1期。
⑳孙红:《天工梅心——宋元时期画梅艺术研究》。
⑴ 贾大泉、陈世松主编:《四川通史》(元明卷),436页。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四川省委员会 四川省省志编辑委员会编,四川文史资料选辑 第17辑,,1981年,第195页
⑵罗元黼:《蜀画史稿》;苏庚春:《苏庚春中国画史记略》,135页。
⑶ 周积寅、王凤珠编著:《中国历代画目大典》(辽至元代卷),509—510页
⑷刘新生选注:《历代咏草堂诗选》,57页,四川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⑸贾大泉、陈世松主编:《四川通史》(元明卷),437页。
⑹罗元黼:《中国历代画论画史选注》,123页。
相关推荐
相关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