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文谟:名忠烈,字文谟,号静盦,1902年12月12日生于四川省荣县五宝镇医儒之家。1921年荣县中学毕业,1925年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毕业,师从刘海粟。因仰梅竹高洁,书斋以双清馆命名,故别号双清馆主。
罗文谟简介
罗文谟:
名忠烈,字文谟,号静盦,1902年12月12日生于四川省荣县五宝镇医儒之家。1921年荣县中学毕业,1925年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毕业,师从刘海粟。因仰梅竹高洁,书斋以双清馆命名,故别号双清馆主。
罗文谟是四川美术协会的主要创建者和负责人。他长期从事美术教学、教育活动,推动了抗战大后方美术事业的发展,是荣县籍著名书画篆刻家、四川近代文化名人和爱国民主人士。卓越艺术家、社会活动家和美术教育家。罗文谟的字画在四川颇有声名,在中国美术界也有一席之地。
罗文谟1924年在上海由革命先辈吴玉章介绍加入中国国民党。1925年五卅惨案时,他任学联常务委员兼宣传部主任;同年冬返四川,历任成都艺术专门学校教务长,成都省立第一中学、第一师范学校及四川公学等校教职员,兼任《四川日报》、《白日新闻》、《现代日报》主笔或总编。1929年至1932年,任国民党四川省党务指导委员会秘书兼民训处主任。1934年,在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政训处先是中校秘书,后升任驻汉(武汉)办事处上校处长。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调任四川省党部书记长。1939年7月,任四川省临时参议会秘书长。1945年当选为国民党第一届四川省执行委员和出席国民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其间兼任国立中央大学、燕京大学、华西大学等校艺术教授。
1945年12月,四川省监时参议会改建为四川省参议会后,蝉联秘书长。1947年7月,任党团合并后的国民党第六届候补中央监察委员;12月当选为行宪国民大会代表。直至1949年底成都解放。
抗战期间,罗文谟与张学良杨虎城常有翰墨往来,与徐悲鸿、张大千更是莫逆之交。
风云变幻之际,葬身故园荒郊
1949年岁末之际,成都解放前夕,巴蜀大地,战云密布。罗文谟悉心关照着楼下一直住着的后来成为市公安局处长的中共地下党毛文成等人,罗文谟与后来的四川省副省长张秀熟是莫逆之交,他掩护、营救过不少中共地下党员和爱国人士,直接资助过中共地下组织。四川解放不久,作为有名望、有成就并对成都和平解放有重要贡献的共产党的依靠力量,他按党的起义人员政策对待,在成都安定下来。
1950年底,故乡荣县来人,派出所警察陪同,让罗文谟回家乡一趟。
几天后,县里召开公审大会,要求机关、学校所有的人都必须参加,罗文谟两个堂弟也去了。远远看见罗文谟穿着一件蓝灰色的长衫站在方桌上。
那天上午公审了五个人,有国民党荣县县长,毕业于北大的黄希濓,因为业绩好,后调到内江任县长到四川解放。他在荣县、内江任上颇有政绩。镇反时,内江并没有抓他。而中共荣县第一任县长程觉远派人把黄希濓县长夫妇抓回了荣县。他的夫人,北大才女、荣县女中校长冷蜀德在隆冬12月被扒得只剩下一条短裤浸到装满冰水的舂谷子的木桶里,木桶里放了泥鳅,让冷蜀德去抓,抓不着就打,活活地被惨旡人道地折磨致死。
一起被枪毙的还有荣县的大地主刘念谟,他曾跟随吴玉章等人一起宣布荣县独立,成立军政府,并执掌军政。荣县由此成为川东南民军反清武装斗争的中心。成为被孙中山先生赞为参加“辛亥首义”中的一员。
还有荣县大名人赵熙的孙子赵某;荣县参议会会长尹亮易。尹亮易毕业于北大,曾任四川省教育厅教育科长、南溪县县长、西康省民政厅厅长,告老还乡后回到家乡四川荣县,尹亮易与吴玉章先生和罗文谟都交情深厚。
公审大会的会场里摆了五张方桌,让这五个人站在上面。当程觉远宣判完他们的“罪行”后,罗文谟、黄希濓县长、刘念谟和赵熙的孙子赵某立即被押到会场东南边的空地执行了枪决。
枪声响起,四个人倒在血泊里,尹亮易是绑来陪杀场的。被恐惧笼罩的人群散开了。农会只允许死者的直系家属收尸,没有直系家属的就让暴尸荒野三天,任野狗撕咬。
刘念谟和赵某的亲属各自去收了尸,罗文谟和黄希濓县长在荣县没有能来收尸的直系亲属。幸亏艾家嘴罗文谟的堂弟一直偷偷地在一旁看着,见周围没有什么人了,赶快叫人来把罗文谟抬到他家旁边的草地上。
罗文谟胸口还有血一股股地渗出来,他的妻子让侄子带着钱跟到荣县,买了一副没有上漆的柏木棺材,装殓了罗文谟的遗体,堂弟从家里拿出个青花瓷枕,放在罗文谟的头下。随后把罗文谟的棺材抬到大佛寺旁边荒草丛生的无主荒坡地。
除了罗文谟是棺木埋葬,其余三人都是用草席一裹‘软葬’的。枪声响起,黄希濓到在血泊中,他被路人观看着,被野狗撕咬着,后来不知被什么人软埋了。
罗文谟被害后,一代大师徐悲鸿追悔莫及。客居香港的张大千闻讯后悲怆万分,作诗纪念。
罗文谟被害35年后的20世纪80年代,建在的中共老干部、曾经得到过他资助或救助的老地下党人们纷纷作证罗文谟一系列的爱国爱党义举,1985年始被平反。
心系国事政事,素怀救世之志
1911年9月25日, 吴玉章宣布荣县独立, 推翻了满清县衙, 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县级地方军政府。在民主革命思潮感召下,罗文馍受同乡革命先辈吴玉章的引导,毅然远赴民主革命烽火的前沿上海求学,进入上海美专。
在校期间,他任上海学联常务委员兼宣传部主任,英年投身学运,参与了著名的“五卅”反帝运动。并常以激杨文字,唤醒民众。
1935年,罗文馍担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政训处驻武汉办事处(原名华北抗日宣传总队)上校处长,负责联络驻湖北的东北军,主要任务是提高驻地东北军素质。
1936年,张学良所部由华北调西北,北平分会政训处也随之到西安,隶属张学良的部下。罗文馍在西安与杨虎城的秘书张寒杉结为书画至交,与喜欢书画的张学良也有翰墨来往。
西安事变发生时,张杨二将军为避免不必要的损伤和矛盾,让与东北军有良好关系的罗文谟牵头协助,把西北政训处的人员和家属顺利撤回南京。回南京后,他任南京中央政府驻西安办的工作人员。斯时,杨虎城秘书对其人品甚为了解和信赖,遂对张、杨二将军推荐。为掩人耳目,张借诗文书画酬唱之机与他相会并委以重任。他从老乡吴念存(他幼子干爹、刘伯承至交、陕西省政府主席邵力子秘书)了解了西安事变经过,对中共的高瞻远瞩和团结抗战的决心,深表钦佩。
罗文馍在西安事变时的出色表现,被民国政府颁赠荣誉至高的“中正剑”一柄,并升任国民党四川省党部书记长。他为协调民意,团结抗日,又与爱国人士合作共建四川省各界抗日后援会,全力推动抗日救亡运动。后又奉命筹建四川省临时参议会(后改为四川省参议会),任秘书长直到解放。
罗文馍长期奔忙于抗战大后方,协调各方关系,动员四川财力、物力、人力支援抗战。冯玉祥将军在成都发动“救国献金运动”, 筹募抗日经费,他慨然以书画展所得10万元尽数捐献。他颇费心血,盛享清誉。抗战胜利以后,民国政府对抗战期间立功和有卓越贡献的人士授予胜利勋章(全国只有160名),他获此殊荣。粮食部向他颁发了粮政奖章,财政部还向他颁发了财政勋章。
罗文馍兼任四川大学、燕京大学等校艺术教授期间,雪门鼎盛,绛帐春融。他情系疮痍,疾首时弊,无意仕途。1949年末,政局纷乱,罗文馍萌急流勇退之念,诚信中共人士,资助中共地下组织。
在中国共产党的引导下,他多次掩护爱国民主人士,力促成都和平解放。成都解放后,贺龙亲切接见了他和他的夫人。
创建四川美协,推进抗战文化
罗文谟先生以其在艺术上的深厚造诣和对美术教育、美术事业的无限热爱、以及卓越的组织领导能力,抗战前便被推选为成都早期艺术社团“蓉社”的社长。当时全社人数不多,有向仙乔、林山腴、林君墨、张采芹等人;加上当时的天府耆宿方旭、尹仲锡、刘豫波等,实力不小。
抗战爆发后,一批自外省返川的川籍书画家加入,阵容扩大,遂改名为“蜀艺社”, 罗文谟仍被推选任社长。限于条件,当时还没有正规的组织形式和聚会办公地点,社内的业务活动采取定期在布后街“荣乐园餐馆”举行餐会的方式进行。张大千返川后,应罗文谟之邀,加入了“蜀艺社”;接着,徐悲鸿、谢稚柳、黄君璧、马万里等外籍名家也应邀参加“蜀艺社”活动,由此打破了本地和外来艺术家之间的地域界限,阵容进一步扩大,这与罗文谟善于团结协调、运筹联系有着密切关系。
继后,入川避难的美术界人士逐步增加,地方政府却不予重视,而本省美术界部分人士又有门户之见,单靠定期举行餐会活动来推动会务工作已困难不少,外来书画家想依靠卖作品维持生计更是困难重重。罗文谟便牵头同上海美专同学张采芹和翰墨知交林君墨等人磋商,共同联合“成都美术社” 发起筹建一个全省性的美术界专业社团“四川美术协会”,以统筹兼顾,改善大家的创作条件,维护大家的合法权益,并推进大后方抗战美术活动的开展。罗文谟被推选为筹备工作的主要负责人,同时还负责撰写《四川美术协会宣言》,为美协题写竖排的会名挂牌。
1941年4月四川美协成立后,又有200多省内外的专业和业余美术工作者、爱好者入会。规模扩大,为争取政府支持,罗文谟凭藉在政界的影响和私交,特别邀请了四川省政府主席张群挂名任协会会长,省政府秘书长李伯申、省党部书记长黄仲翔任副会长,并多方游说,让他们给予支持,由政府在成都祠堂街少城公园一侧划拨一栋房屋作为四川美术协会会址,用于举办展览、开展活动;而他自己却退居常务理事,兼研究组主任,实际上仍具体主持协会的日常工作;张采芹、林君墨则分别担任常务理事兼总务及展览组主任,大力支持和配合协会活动的开展。
协会有了专门的展览馆后,罗文谟便和张采芹首先帮助颠沛流离来成都避难的书画家们恢复创作,为他们举办书画展览创造条件,部署展览场所并参与筹备和主持开幕仪式,还把他们推荐给新闻界,组稿在报刊上加以宣传评介,动员社会各界人士前往参观选购。
尤为可贵的是,罗文谟和美协同仁还倡导用夹江粉连史纸经过改进替代宣纸作书作画,克服抗战时期安徽宣纸来源断绝的困难,并支持张大千悉心指导夹江粉连史纸改进生产技术,促进生产发展,充分满足美术创作日益活跃的需求。据1943年《中国农民银行调查丛刊》记载,夹江书画纸“产量之高,种类之繁,品质之佳,技术之精,均为川省之冠。”这其中都饱和着罗文谟的智慧和辛劳。
在罗文谟和美协其他常务理事的共同努力下,从此美展和美术活动日趋频繁,先后在美协举办过展览的名家有包括张大千、徐悲鸿、张书旂、傅抱石、关山月、谢稚柳、张寒杉、吕凤子、董寿平、吴作人、黄君璧、马万里、赵望云、赵少昂、黎雄才、陈树人、张聿光、都冰如、廖冰兄、李有行等在内的数十人之多。
张大千从敦煌临摹壁画返川后,1944年元月和5月,罗文谟依托美协联合教育部不仅先后在成都和重庆举办“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展览”,还以美协名义出版了《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特集》和《敦煌临摹白描画》两本画册,并亲自签题、由美协主办《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特刊》,又亲自撰写专文《敦煌壁画之艺术价值——为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展览而作》在《特刊》发表。同年3月,还依托美协在成都主办了《张大千所藏古书画展览》。
著名国学大师陈寅恪曾高度评价这些展览所介绍的敦煌艺术在学术上的成就,认为这是“敦煌学领域中不朽之盛事”;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叶浅予在1984年回顾40多年前的这些展览时,也称誉它“震动了学术界和美术界。”
不仅国画展,还有丰富多彩的漫画、摄影、工艺美术品、古代书画等展览和一些大型文化艺术活动也经常在美协举办,不仅大大丰富了战时大后方的文化生活,也使四川的美术事业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
为了进一步推动美术事业的蓬勃发展,罗文谟在百忙中还联合一些同行于1944年11月创办了《新艺》美术月刊,他任发行人兼编委。另聘请谢无量、关山月、刘开渠、邓穆卿、梁又铭、陈觉玄、洪毅然、施孝长、周浒生、王白与、王希瑾等人组成编委会,王希瑾任主编;同时还聘请了朱光潜、宗白华、吴作人、徐悲鸿、张大千、郭沫若、叶圣陶、王云阶、伍蠡甫、傅抱石、万籁天、潘天寿、常书鸿、庞熏琹等人为特约撰述。罗文谟和王希瑾等也常带头撰文发表。
据上海书画出版社近年出版的《1911年—1949年中国美术期刊过眼录》称述:《新艺》是“抗战时期后方出版的一份重要美术期刊……对当时艺术界影响巨大,特别是为推动战时美术研究活动,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除奋力推进大后方抗战美术活动的蓬勃开展外,罗文谟也非常重视培养美术人才和扶植艺林后进的美术教育工作,努力为美术事业的发展壮大狠抓组织、队伍建设。1939年,他抓住全国各地艺术人才流亡四川的机遇,积极向省教育厅建议并竭力协助,创办了公立四川省艺术专科学校(四川音乐学院和四川美术学院前身);1940年,著名的美术教育家吕凤子为在川东创办私立正则艺术学校,到成都举办画展筹募建校资金,他也为之奔走于上层人士之中劝募劝购,并带头动员美术界朋友共襄义举,慷慨解囊,终使正则艺校得以在璧山文凤桥建成;私立南虹艺专在成都建校时,他不仅助其筹集资金、物色校址,还亲自出任校董,参与主持该校的学术团体“虹社”。1947年,他又和“虹社”另外两名主持人邓只淳、洪毅然在成都创办了《艺苑》月刊,并发表富有卓见的学术论文和优秀的国画作品以资引导。
从教之余,早在40年代,罗文谟还开始收徒传授书画技艺,比较突出的,如四川省文史馆馆员、著名画家祁博文,四川美术学院教授叶正昌等都曾先后师从于他;成都画院院长朱佩君生前也曾说过,她年轻时学画,曾得到过先生的帮扶和指点;另有陈仲枢、张靖波等多人,也都曾师从于罗文谟作画。
精研书画金石,辛勤创作笔耕
罗文谟喜爱梅竹,他出生在荣县五宝镇涂家嘴,房前屋后都是茂密的竹林,夹两三株绿萼红梅,从小他就呼吸着梅竹的双清气息。他在荣县中学读书时,县城有座天一山,山上修竹翠茂,他对梅竹掩映的天一山是一往情深,常去观赏,并摘录前人留下的咏梅吟竹诗句吟唱。心之所恋,以画表之。他特别钟情于梅花,视为国魂,把爱国思想寄寓于梅花之中。
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读书时,他门出绘画大师刘海粟。书法得二王、米芾笔意后,受赵(子昂)、董(其昌)、文(徵明)诸家影响,行笔利脱,结体严谨典丽,翰逸神飞,其行草更是出入规矩,清劲遒媚,飘逸潇洒。他所书楹联匾额,遍及锦城(当时的荣县)。《民国时期书法》、《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等,都有他的墨迹。他的画有云林之风,老莲之神,山水、花卉、翎毛、人物均擅,尤以梅竹为精。
画家晏济元98岁时为他出册题词曰:“尝见其写梅,深得华光遗意,着花点蕊,尤为精到,似有暗香扑鼻之感,余每觉未得其妙。”
罗文谟金石篆刻亦颇有造诣,他为著名书画家、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的潘天寿篆刻了几方石印,受其欣赏,常钤盖在自己的画作上。
上世纪20年代初,罗文馍与张大千结识于上海美专师友活动,常和他或分工合绘,或论艺品画,多次为他画扇面、册页、诗笺和条幅。张大千绘梅花小品上的款书是“文谟道兄博教,弟张爰”,张长他三岁,如此题款,表达了对他的敬重。1949年,张去台湾转赴印度后,与他仍有书信联系。
1936年,罗文馍与徐悲鸿同住在南京傅厚岗时常研讨书画艺术,并携手同游窦圌山写生作画,谈艺作画,相当投缘。徐悲鸿曾为罗文馍画了一幅《秋风立马图》,款书“文谟先生方教,壬午秋日,悲鸿写”。他与徐悲鸿、张采芹、林君墨四人合作的一幅写意花鸟图,上有罗的题款“悲鸿画蕉,采芹写雏,方平作蚓,君墨种樱桃,文谟补竹并题”。
罗文馍常以清廉自喻,以“双清馆主”自号。徐悲鸿为其绘画作品长篇题跋,赞其素描山水肇自然之性,无愧水墨之上品。他每开书画展,其作品均被争订一空,川内政界名士张群、刘文辉、邓锡侯和文艺书画美术界人士向仙乔、芮敬宇、刘豫波、陈瑞林等皆为其“粉丝”,称赞“我读罗君画,如读杜老诗”、“三荣山色映溪水,天以清奇更赋君”。
国民党元老、监察院长于佑任对《双清馆陈老莲画册》极尽赞美题曰:“重模长史如何?莲法于莲自可。名流四海争相和,天际莲开万朵。”
抗战时期成都热闹市区的店铺,不少都请罗文馍题写店名牌匾,其气势豪放的书法几乎沿街随处可见。
蜀中著名书画家冯灌父曾在参观罗文馍的书画展后,对其书法有过精当贴切的评价:“文谟道兄书法之精湛,大名远扬而享有崇高声誉,素为同道和爱好者敬仰。今观大作,的确令人叹服。篆书用笔圆浑豪放,笔势开张,意态跌宕,结构左右略有参差,大有石鼓文、散氏盘笔法的深厚功厎;隶书蚕头燕尾,笔势舒展,波磔雄强,气象外耀,布列匀称,平中见奇,在平正安稳、对称统一之中,又寓有变化,笔画活泼,结构自然,深得汉隶精妙;真书笔力遒劲,结体严谨,刚柔俱备,气势磅礴,深得魏碑精髓;行草书为兄台擅长,有千锤百炼之基本功。纵观四大书体,蹊径独辟,充分表现出气势恢宏、浑厚雅致、自成一家的艺术风格。”
可惜世事沧桑,历经劫难,罗文谟书法精品,现已散失难觅。近年新出版的《民国时期书法》和《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等书著,虽已收录其墨宝,但都不能代表他的书法工力和神韵,所幸还有一批他罹难前不久临写名家的、几可乱真的字帖,已被其子嗣珍藏,可传其一二、窥其一斑。
在绘画方面,罗文谟早年深得海粟大师真传,基础扎实深厚,后来又在实践中探索创新,一方面师法造化,从大自然汲取养料,由写生而写意,融工致细密于潇洒隽逸之中;另一方面,罗文谟也注意继承古代绘画的优良传统,对宋代文同、马远,元代倪瓒,明代陈老莲等名家的技法潜心揣摩,得其精妙,运用自如。
他擅长花鸟、山水,尤精梅竹,用笔洗练流畅,形神兼俱,为艺林所推崇。他在青城山以瑰丽多彩的自然景物为蓝本创作的花鸟、山水画,展出时大受欢迎。如《红叶喜鹊图》,著名国画家钟道泉就评论说:“此画如果没有画家对自然的精细观察和熟练的速写笔墨技巧,是绝对画不出来的。”而山水画《峨眉天下秀图》,更不同凡响,自贡著名书画家兼收藏家李云峰夸赞道:“文谟先生的山水画构图天然,意境开阔,笔墨苍劲,气韵生动,洋洋大观,趣味无穷。写生《峨眉天下秀图》更是难能可贵。诗画印化为一体,相得益彰,互映成趣,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古人云,画为无声之诗,今在先生画中深刻地领略到了。”因而,这些画被张群、邓锡侯和冯灌父、钟道泉等众多政界首脑和书画界名流争购,还有不少作品因多人争购,不得不一再重画。此外,他写生所画的窦圌山记游图和工笔临摹的陈老莲画册,还有徐悲鸿的长篇题跋。徐称赞他仿陈老莲画册形神兼备,堪称乱真之作。
先生景慕梅竹高洁,对梅竹情有独钟,不仅命名书斋为双清馆,还四处搜求腊梅、红梅和绿萼梅,亲自栽培,朝夕观察,经过反复写生和艺术提炼,力求画出真切生动而又品味非凡的各种梅花,因而,其所画梅花千姿百态,枝干曲折劲拔,老干苍虬,细枝挺秀,富于变化,不论蓓蕾含苞或繁花零朵,均疏密得当,错落有致,清新明快,栩栩传神,各有独到风格。
国画大师晏济元曾称道罗文馍说:“尝见其画梅,深得华光遗意,着花点蕊,尤为精到,似有暗香扑鼻之感,余每觉未得其妙。”
蜀中著名才女画家黄稚荃也说:“先生以书写梅,厚扑老辣,融诗、书、画、印于毫端,工写兼长,巧拙兼施,典雅而颇有书卷气。”
李云峰则在参观画展后感叹:“看到文谟先生画的梅花,犹如漫步梅林,置身雪海,令人心旷神逸。”先生的弟子祁博文,曾自谓“禀承吾师的熏陶和教诲……逐步赢得人们对我创作的‘梅花’等作品的赏识。所谓‘祁梅花’,是说我稍得吾师之三昧而已。”
1950年,罗文馍在他生命的晚期,聚精会神地创作了上百幅梅花,定名《百梅集》,较全面地展示了历年画梅的心得、成果。不幸的是,画作尚未面世,罗文馍便蒙难桑梓。好在这套画稿历尽劫波,先为成都古籍书店收藏,后又转往北京,而其幼子荣汉已抢先抓住机遇,拍下了全部照片,并于近年整编付梓,在2011年由中国艺术家出版社出版发行了。
除书画外,罗文馍在金石篆刻方面也有精深的造诣,其作品刀法劲健,布局谨严,书篆考究,美如画图。在残存的印谱中,不仅有他为张学良将军所刻的“汉卿”等知名人士名章,也有他为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美术学院院长,著名书画家潘天寿(天绶)等篆刻的多方印石。
罗文馍还喜在书画中以字“静盦” 落款,并书于家门额眉。“盦”是名字的用字,“静”寓示“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表明志在献身艺术,无意仕途、功利,并自勉自励——戒除浮躁,永葆艺术青春。因而,他从事创作总是一丝不苟,异常严谨认真,无论书画,必经深思熟虑、成竹在胸后方才沉稳挥毫;书写牌匾大字,总要反复重写多遍,才从中选出比较满意的交与求书者;作写意画或工笔画,也要先勾出草图,反复推敲修改;凡自感不成熟的作品,都只当草稿,绝不轻易出手。由于创作严谨,又多冗务拖累,故其生前只举行过三次个人书画展览,留世墨宝也就特别珍贵。其展览会所售书画收入,除部分用于购置“静盦”馆舍及书画用品外,其余大都用于公益事业或接济困难亲友。
广结艺林墨缘,遗韵留芳后世
罗文馍对发展美术事业的执著追求和奉献精神赢得了美术界广大同仁的由衷敬重和信赖,从而他不仅成了四川美术界当然的领军人物,而且在整个文化界团结、联谊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为发展美术事业共同奋进。我国近代著名雕塑家刘开渠就是其中的一个。
刘开渠1930年赴法攻读雕塑专业,1933年回国后在杭州西子湖畔创作了“淞沪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蜚声远近。1938年刘来成都,有志于在大后方继续运用雕塑为宣传抗战服务。罗文馍慧眼识人,遂联合“蜀艺社”和美术界其他知名人士大力向有关方面说项,终于获准为抗战名将王铭章将军和无名英雄各塑一座铜像。罗文馍除一再向有关方面交涉,争取筹集经费外,更多次对刘进行慰问、鼓励,提供帮助。刘受到激励,又在夫人程丽娜不惜变卖首饰筹资的无私支持下,决定勉为其难因陋就简土法上马翻砂铸铜,经苦心筹划,亲自指挥工人操作,将铜像分成几部分进行翻铸,然后合成整体,终于取得圆满成功。罗文馍对刘开渠深为敬佩,推荐刘出任四川美协常务理事。1948年,四川省教育厅厅长任觉五因省艺专校长李有行同情支持该校进步学生运动而将他免职,要聘请罗文馍兼任该校校长,罗文馍坚辞不就,并竭力向教育厅推荐刘开渠出任该职。
抗战时期,徐悲鸿随中央大学艺术系迁到重庆,徐悲鸿每次到成都都要和罗文馍会晤,有时还带上廖静文偕先生夫妇一道出游,谈艺作画。
徐悲鸿称罗文馍素描山水肇自然之性,无愧水墨画之上品。他们间的这种翰墨知交,事隔半世纪之后,1993年廖静文到成都主持徐悲鸿遗作展览时,还致信先生的女儿香谷提到,她对徐悲鸿和文馍及其夫人的交往,记忆犹新。
2006年,她又欣然应聘担任荣汉创建并任会长的杏林书画摄影艺术研究会首席顾问;2012年还为“罗文谟艺术馆”亲题馆名。
罗文馍和张大千相识于上海美专师友的一次活动中,因志趣相投,又都喜爱梅花,从此便结下墨缘,渐成莫逆之交。抗战初期,张大千从北平回川,一度客居青城山上清宫。1939年暑期,罗文馍为了向大自然汲取艺术创作的营养,也应约携眷上山,住在玉清宫,两人便经常切磋绘事,过从甚密。还相互题咏,韵事多多。1941年3月,张大千为川剧名演员陈书舫画了一幅小像,特请罗文馍题诗于画添彩;现存广西博物馆的《髙仕松竹图》,就是张与罗文馍和马万里合绘的珍品。
1948年张大千去香港转赴印度后,和罗文馍仍时有书信联系,并一再动员先生出国,到他那里去;1951年先生谢世前不久,还收到过张在印度举办画展后寄赠的画册;后闻先生蒙冤遇难,张万分悲痛,赋有七律一首歌以当哭:
观公解脱叹无方,蹴踏层霄礼象王。
撒手定知能接引,到头应共住清凉。
睹光久贱三生石,渡海勤求一苇航。
莫倚阎浮看净士,人间弹指有沧桑。
罗文馍德望素著,除以上大师外,仅成都一地与之交往较密切者,即有谢稚柳、黄君璧、马万里、于右任、沈尹默、张书旂、李育灵、叶浅予、张采芹、芮敬宇、谢无量、张寒杉、易均室、冯灌父、晏济元、江梵众、萧泽溥、吴一峰、周伦园、林君墨、屈义林、张寔父、朱乐之、钟道泉等众多名家,不少人都常与他往来交谊,互赠精品,墨缘殷殷。
特别是有的友人知其癖好梅竹,还特意画梅竹送他。张大千和董寿平都为他画过梅花小品;梅兰芳也为他画过一张墨竹扇面;著名画家吴一峰还为他的梅杖刻了一行字:“春在先生杖履中”;齐白石则在他的摺扇扇骨面上刻过几片竹叶;还有不少同道十分敬重他的人品、才艺,如徐悲鸿建国后忆述抗战时期艺坛史事,就特别提到他;“蜀艺社”耆英林山腴在为他的面像题诗时,则以“社中书画多英彦,不及临风玉树枝”赞美他;原四川大学文学院长、蜀中名宿向仙乔还以元代著名画家倪瓒(外号迂翁)和清代著名画家罗聘比拟他:“迂翁写意墨如金,不教湿笔上枯林。好向松台参画诀,个中罗聘是知音。”名画家芮敬宇甚至称道他的作品:“纸贵洛阳声价重,三绝高名冠艺林。”
美术活动之外,罗文馍还广泛关心摄影、音乐、戏曲等艺术事业的发展,他不仅与摄影大师郎静山和去台的摄影艺术家高岭梅有着深厚友谊,和著名音乐家马思聪、蔡绍序等也交往密切,而且常参加他们为配合抗战举办的演奏会或演唱会。从抗战时期起,罗文馍还学习和研究昆曲,与夫人一同加入了“啸隐昆曲社”,并曾参与邀请昆曲泰斗、著名表演艺术家俞振飞及夫人黄曼云来蓉示范传艺、客串演出,曾赋诗赠俞:“鸾凤锵锵曲听真,昆山良辅是前因。曾扮太白颠狂态,几见飞琼现在身。接翅双飞来锦水,和鸣歌断遏梁尘。吴丝奏彻人空巷,唐突花卿漫学颦。”俞读诗甚喜,回赠了一把制作精美的竹笙为谢。
此外,罗文馍一向敬重学术界的硕学鸿儒,喜与交往。如朱自清、朱光潜、梅贻宝、蒙文通、闻在宥、石蕴如、李梦雄、罗玉君、李方桂、叶石荪等大学名教授,都时相过从。有一次朱自清、朱光潜联袂登门拜访,先生还让读过朱自清《背影》和朱光潜《谈美》而久仰盛名的孩子们到厅堂拜见客人,客人甚为高兴,特应邀为先生合写了一张扇面。国民党元老,三、四十年代曾任监察院长,现代书法大师,以草书驰名当世的于右任题罗文谟《双清馆临陈老莲画册》 [中吕•醉高歌]:
重模长史如何?莲法于莲自可。名流四海争相和,天际莲开万朵。
40年代曾任四川大学中文系主任,新中国成立后60年代曾任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的谢无量作《奉题文谟兄近作展览》——千红万紫锦城春,另样丹青照眼新。若补益州名画记,君家花鸟最精神。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1985年罗文谟沉冤昭雪后,在有关单位支持配合下,罗文馍生前的好友及亲故、弟子,于1993年10月6日,值先生诞辰91周年之际,在成都为他共同发起举行了纪念座谈会。中共四川省委统战部和民革、农工党四川省委,四川省文史馆等单位有关领导都出席会议并讲了话,共同缅怀了他的艺术生平和光辉成就。
中共四川省委常委、省人民政府常务副省长徐世群为纪念他而题词:“梅竹双清 德艺长辉”;
国画大师董寿平赞其:“德艺千秋”;
徐悲鸿纪念馆馆长廖静文则称道其:“艺术长青”。
还有不少领导和艺术界知名人士也先后为其题词、致敬,表示了对其献身艺术事业、发展艺术事业、取得艺术成就的一致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在有关方面的领导支持和亲故同仁的共同努力下,有关罗文馍的作品、艺术成就、生平评介等方面的书著陆续出版、文章不断发表、信息相继传扬,流失的遗作也渐次浮现于文物市场和一些个人爱好者家藏中、或国家收藏单位,特别是家乡荣县更从推进“诗书之乡”人文建设出发,适时策动了“罗文谟艺术馆”的创建工作,1990年,徐夫人廖静文在给先生三子荣陶题词时,还深情地写道:“深感岁月易逝故旧凋零,缅怀之情难以自抑。”2012年,廖静文女士在重病中,毅然为罗文谟艺术馆题写了馆名。进而正式揭开了纪念其艺术人生、展示其艺术才华、研究其艺术成就、传承其艺术品德、弘扬其艺术精神——特别是彻底恢复其历史本来面目的、复兴乡土优良文化传统的序幕。
2016年4月28日,由荣县人民政府、民革自贡市荣县总支和罗文谟先生后人倾力共建的罗文谟艺术馆正式开馆。开馆仪式由中共荣县县委副书记刘晓彬主持,中共荣县县委副书记、县人民政府县长韩明祝在仪式上致辞,罗文谟先生的长孙女罗曙女士在仪式上发言。市、县相关领导,民革荣县总支党员,民革深圳市委会相关同志,罗文谟先生后人代表和荣县文学艺术家代表共70余人参加了仪式。
民革深圳市委会主委、深圳大学副校长黎军,中共自贡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刘敏,自贡市政协副主席、中共自贡市委统战部部长肖光俊,市政协副主席、民革自贡市委会主委叶智英等领导出席开馆仪式并为艺术馆揭幕,随后饶有兴致地参观了艺术馆的陈列品。
相关推荐
相关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