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囊》分三辑。第一辑“人间辞”和第二辑“距离”写的是新诗。第三辑“散文诗草”,顾名思义,自然收录的是作者发表的散文诗。
诗集《行囊》在我的桌子上摆了好几个月了,我一直在读,读完了一遍又一遍。有朋友问我为什么一遍又一遍地读,答案很简单,因为有收获。在《新诗的公众表达与诗意呈现》中,诗人卢辉说,新诗的公众表达必须要有两个关键词,第一个它必须有“日常经验”,这样的诗,容易让人联想,产生共鸣。《行囊》的《过客》:“我说的是太阳/她无限次地成为落日/成为黄昏/并以再生的名义/在历史和地理之间/浮沉”,这就是我们每天都经历的“日常经验”。再如《门》:“在冷与暖之间/在哭与笑之间/在痛苦与欢愉之间/在你与我之间/在沉与浮之间/在上与下之间/在前进与倒退之间/在地上与地下之间/……/在在与不在之间”“划出一条线/从此陌路/也可谓之殊途”,诗里的“门”既是现实生活中不断被我们开启或闭合的门,也是隔在一种相对应的事物中的一道屏障,一种思考和思考后沉淀下来感悟,诗人在这里与读者分享,希望大家从中得到自己想要的那个部分。
《行囊》分三辑。第一辑“人间辞”和第二辑“距离”写的是新诗。第三辑“散文诗草”,顾名思义,自然收录的是作者发表的散文诗。每一辑都有让我不想放下的好诗。如以诗孝道的《立碑》:
想为往事立一块碑
却又不知如何安放
是搁在故乡,或者远方
还是没有终点的路上
这是这首诗的第一节,不仅有“经验”也有思想,它是文章的结构学上的“兴起”,即为后来的写作做铺垫。接下来的第二节才是这首诗的主体:
父亲上山那天
连一块碑都没有留下
滥酒;拼命抽烟
话多,讨人嫌
还常常在人前夸大话
“呔,我这一趟干的是大买卖!”
真理自在人间。一切尽在不言中。这里既写生活中“滥酒;拼命抽烟/话多,讨人嫌/还常常在人前夸大话”的“父亲”,也写自己对“连一块碑都没有留下”的父亲的愧疚。正话反说,子不嫌母“丑”。由表及本,诗写表象,但我们却从中看到作者给“父亲”“立”的那块“碑”,早已“立”在了心中,成了不倒的永恒。
再如《母亲的手》,和《立碑》一样,充满了对长辈的感恩,以及对过往的深深念想:
两片宽大的叶子
铺下去
大地一片葱茏
收回来
遍地金黄
这时
我们是鸟
叽叽喳喳
落进秋天的原野
诗是个体生命的本真绽放,诗总和诗人的生活与人品密切相关。“多年以后/母亲额上的阡陌/让我们迷失了回家的路/于是 我们双手掌犁/一边扶住生活/一边捡拾母亲的失落……(《母亲》)”。诗里没有杜撰,但却写出了人类生活中最为温暖和最值得铭记的部分。
水火无情人有情,随着商业社会的发展,自由化、欲望化、娱乐化的风气盛行,社会道德与文化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与挑战,许多传承千年的好思想好习惯好理念在钱的作用下导致变异。如《在城里居住》“一看/再看/还是窗对着窗”;又如《亲戚》:“吃饭时还可以坐一下/好多时候/已成了点头之交”。怵目惊心!诗歌提醒大家要进一步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为善,共建社会主义特色和谐!让宜居的中国更加宜居。
以文化人。换位思考学做人。这时的诗不仅是担当,更是给予的先驱。在《距离》中,作者以小见大,写出了人与人,人与世界的距离。在《距离》中作者这样描述距离。他说距离只有“两个字/足以丈量一生”,俗言又止,引发遐思。
学无止境。诗歌《焚》再一次从哲学与经验的角度,形象地告诉我们减少距离的方法:
火烧森林的过程,就是涅槃
一个人的一生
旁观者
不可旁观
诗肇始于诗人生活中的诗性直觉,是对当下生活的需求或者渴望。钱不是一切。天下百姓好才是真的好。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当有人遇到困难或危难时都能不“旁观”。这是减少距离的唯一途径也是方法,也是特色社会保持宜居的根本和传承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精髓。我想这就是我为何把诗集《行囊》摆在桌子上,一读再读的原因和收获。
相关推荐
相关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