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动画写实性太强,容易削减绵竹年画的装饰性;二维手绘动画通常会夸张变形,可能造成年画表现失真;立体书更具收藏价值和教育意义,然而传承与推广的作用不足……互动游戏可以和实物展示形成互补,让人们通过模拟制作深入了解绵竹年画。
9月11日,成都大学2017级新生开学典礼正在举行,而美术与影视学院教师袁跃已经忙碌了好一阵子,假期都没怎么休息。经过两年多的努力,由他主持的四川省科技厅艺术科研项目《民间美术数字化保护的创新模式研究——以四川为例》即将收尾——作为成果之一,一款名为《年画传说》的互动游戏已正式发布。
近年来,袁跃和他的团队始终致力于传统文化的数字化呈现。他认为,随着今天文化生活越发多元,传统文化的保护方式也需要与时俱进。“用数字化方式切身体验,有助于传统文化的良性传承和发扬。”
年画传说启发创作灵感
川剧锣鼓铿然响起,巍峨壮观的城楼出现在眼前。一阵黑云化为怪兽,门神秦叔宝、尉迟恭从年画上跃下,激战一番后顺利将其制服……进入《年画传说》游戏页面,首先能欣赏到一段3分钟左右的动画。
这样的情节来源于有关年画起源的民间故事。据说唐太宗李世民生病时,梦里常听到玄武门之变时被自己杀掉的太子李建成等人的声音,以至夜不成眠。秦叔宝、尉迟恭自告奋勇,全身披挂站立宫门两侧,宫中果然平安无事。唐太宗担心两人过于辛苦,于是命画工绘于宫门之上,称为“门神”。
开场动画结束后,游戏正式登场。《年画传说》以绵竹年画为主题,分为简介、类型和制作三部分。而在最能体现游戏互动性的“制作”环节中,玩家首先得滑动屏幕“上香”祭拜伏羲。原来,早在明朝时期,绵竹地区就已出现年画行会“伏羲会”,专业年画创作人员和规模不等的作坊汇聚其中。经过“刻线”“上色”“贴门神”等步骤,玩家不仅能虚拟体验年画制作流程,还能了解传统工艺背后的文化内涵,在“动手”过程中切身感受绵竹年画的魅力。
不过袁跃也坦陈,作为一款以H5页面为载体的游戏,《年画传说》的互动性和趣味性还比较弱,今后如果有机会将其升级为游戏APP,这些方面就必须继续加强。“例如使用电子刻刀,增加颜色选项等丰富效果。”袁跃说。
年画艺人参与设计制作
四川传统文化的数字化创意,袁跃已经不是第一次尝试。2012年,他的团队便将川剧经典折子戏《秋江》制作成动画,请来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许明耻配音,原汁原味而又趣味横生,获得不少年轻人喜爱。
2015年绵竹年画项目立项后,袁跃的团队比较了几种形式:三维动画写实性太强,容易削减绵竹年画的装饰性;二维手绘动画通常会夸张变形,可能造成年画表现失真;立体书更具收藏价值和教育意义,然而传承与推广的作用不足……反复权衡后他们认为,互动游戏可以和实物展示形成互补,让人们通过模拟制作深入了解绵竹年画。
经过前期的筹备与调研,带着十多个人的团队,袁跃2016年正式开始设计制作《年画传说》。尽管掌握了丰富的年画素材,一年多时间里,最让他们头疼的却依然是人物造型。“绵竹年画中的秦叔宝和尉迟恭,往往只有固定的正面形象。然而片头动画一方面需要他们动起来,另一方面又要保持原有的绘画风格,这就不太好办了。”
袁跃找来绵竹年画非遗传承人,分别绘制门神的侧面、背面等不同角度的画面,在此基础上制作出连贯的动作镜头。“很多传承人没有类似的创作经验,而且缺少专业的造型训练,这个过程很不容易。”
袁跃对四川传统文化的关注还没停下。据他透露,一项有关小金县藏族服饰的课题已经启动,袁跃为此搜集了大量当地历史文化资料。“文化传承需要与时俱进,希望能为它们找到合适的表现和传播方式。”
相关推荐
相关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