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舞台的整体氛围把控,到台上学生每一个动作的纠正,7月11日下午,早已过了放学时间,在遂宁四中的训练室,遂宁市川剧团退休演员蒋士民带着一帮学生,积极备战今年10月的全省川剧展演活动。
用优秀传统文化浸润校园,遂宁通过一校一品工程、培育特色学校等工作的开展,让学生通过实践,感受传统文化、认同传统文化,让优秀传统文化的校园传承真正活了起来。
一校一品 传统文化融入校园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伴随着孟郊的《游子吟》,30名身着古装的中学生手拿书简,抒发在外学子对母亲的思念。5月,一年一度的中华经典诵读大赛在遂宁一中拉开了大幕。
遂宁一中是原遂宁孔庙所在地。从2012年开始,中华经典诵读大赛成为遂宁一中每年5月校园里的一件大事。
除了中华经典诵读的琅琅书声,极具地方曲艺特色的遂宁清音也在校园里响起来。
在遂宁市盐市街小学,清音已成为学校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最大亮点。每周四下午最后两节课和星期六上午,是学校清音兴趣班固定练习时间。为保留遂宁清音的原汁原味,学校专门邀请遂宁市文化馆老师驻校指导。如今,清音兴趣班已有40人规模,孩子们已基本掌握遂宁清音的表演技巧。
音乐课堂教学融入川剧唱腔训练、美术课程传授泥彩塑技法、课外实践学习精湛的观音绣针法……围绕本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已经充分融入遂宁的校园生活。
“在国学经典中感悟敬老孝亲,在清音演唱中体会方言文化的魅力,在川剧表演中感受传统戏剧的博大精深。”遂宁市教育局局长张永福说,近年来,通过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开展,遂宁基本形成了“一校一品”,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也带来了优良的校风和学风。
全链传承 创建戏曲特色学校
遂宁市川剧团是目前全省继续保留的少数几个国有地方院团之一。充分借助川剧团的师资力量,遂宁积极将传统川剧表演艺术引入校园,并创建了从小学一直延续到高中阶段的系列戏曲特色学校。
走在遂宁市长乐街小学校园,随处可见川剧表演剧照和影像。川剧,已成为该校对外交流的一张闪亮名片。2002年12月,长乐街小学与遂宁市川剧团联手,开启学校与艺术团体联合办学的全新模式,遂宁市第一家少儿川剧业余艺术学校就此诞生。学校专门开设了川剧欣赏课、唱腔课、形体课,让学生充分参与其中。2006年,四川职业艺术学院少儿川剧后备生基地也在长乐街小学挂牌。
从小学到初中,遂宁四中接过了川剧传承的接力棒。
每逢周三,在遂宁四中300平方米的川剧训练室里,便会响起悠扬的川剧唱腔。“授课老师全部是来自遂宁市川剧团的专职演员,每堂课不少于两小时,这已是学校多年来的惯例。”遂宁四中校长潘明英说。
大旗、大靠、水袖、翎子,还有变脸吐火,在川剧形体课上,学生换上戏服,跟着带队演员,每个动作,每个眼神,都做得有板有眼。
为便于学生了解认识川剧,遂宁四中还与川剧团联合编写了《川剧知识读本》,目前已再版3次。每年的寒暑假,学校的戏曲冬(夏)令营活动,也成为校内外学生假期的好去处。
“目前,遂宁市已经创建了10所戏曲特色学校,传统川剧形成了从小学至初中到高中的全链条传承格局。”张永福介绍,在遂宁的教育设计中,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校园实践传承,已逐步实现了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全覆盖。
相关推荐
相关排行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17 zgscys.com 蜀ICP:备13020192号 版权所有 四川艺术网优源聚科技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