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扬琴是四川说唱艺术的代表性曲种之一,又称“四川琴书”。
四川扬琴是四川说唱艺术的代表性曲种之一,又称“四川琴书”。四川扬琴,以扬琴为主要伴奏乐器,故名。与京胡、三弦一起称为“三大件”,又与碗碗琴、鼓板合称为“五方”。“坐地传情”是四川扬琴的一大特色。
成都天回镇出土东汉时期说唱俑,唐末吉师老《看蜀女转昭君变》一诗。说明了四川汉唐西代已有说唱艺术。清嘉庆甲子(1804)刊行的《锦城竹枝词》中有一首竹枝词,提到四川扬琴:“清唱洋琴赛出名,新年杂耍遍蓉城。淮书一阵莲花落,都爱廖儿《哭五更》。 ”蓉城,系成都简称。诗中“洋琴”即今四川扬琴,该诗反映出四川扬琴在成都市民中的地位。
四川扬琴分“南会”“北会”两派。南派行腔华丽,细腻柔美,长于抒情和刻画人物内心活动;北派行腔淳朴、工稳豪放,长于叙事,多演唱大本曲目。
四川扬琴的唱腔优美,韵味浓郁,被誉为清雅香醇的兰花。它与川剧在艺术上有密切的关系,经常互相借鉴与吸收。许多川剧著名演员都爱好扬琴,并在传授弟子时将扬琴唱腔做为练习唱功的基础课之一。四川扬琴唱腔结构分为大调和越调两大类。大调属板式变化体结构,应用较广;越调属曲牌联套体结构,抒情性较强。扬琴的演奏长于烘托气氛,能打出风雨雷电、波翻浪卷等多种音乐形象,表现力很强。
四川扬琴演员-吴瑕(左)胡郦珈(右)
“坐地传情”就是坐唱表演,不用形体动作,全凭声音来塑造人物。人物的一颦一笑,喜怒哀乐都要在观众的耳朵中活灵活现的展现出来。扬琴大师李德才曾说:“四川扬琴是根据人物性格定情发声”,就是从人物的性格、身份、境遇、特定情节出发,运用不同的发声部位、共鸣腔体、音色变化、润腔手法去表现人物性格、境遇、感情。李德才老师用声音塑造的人物形象,个个鲜明生动,各具特色。比如他演唱的秦香莲怒斥陈世美的情节,运用了喷口唱法,牙关紧闭喷出声音,愤怒斥责陈世美的三不孝,令观众不由自主的对演唱陈世美的演员怒目相视。
发展传统扬琴,要求演员要掌握声乐技巧,在演唱复杂的唱腔时,才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比如唱哈哈腔时,运用横膈膜与腹肌配合,形成一次又一次的对抗运动,用一股冲击力量,通过咽腔部位打出来,声音效果圆润、纤细、灵巧。刘时燕老师在谈到唱《秋江》时说, “水流因河急,心焦为郎才”的一串哈哈腔,用声弱唱得欲断又连,使人感到一个柔弱女子内心深处的颤栗。
“根植巴山蜀水的四川曲艺在时间的长歌中,刹那千年。”经过长时间的沉淀、发展,如今的四川扬琴已经获得了新生。很多扬琴曲目都在悄然变化着,在不知不觉中走进普通百姓的心。
四川省曲艺研究院是四川扬琴的传承基地和保护单位,近年来,在四川扬琴的保护传承中,不断努力,开拓创新。据曲艺研究院艺术处主任陈咏韵介绍 “我们的演出既是传承也是创新,很多节目在传统曲艺的形式上都加入了新的元素,比如四川扬琴《凤求凰》的复排,我们就是重新编创的,希望在传统中有创新。”
相关推荐
相关排行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17 zgscys.com 蜀ICP:备13020192号 版权所有 四川艺术网优源聚科技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