珙县:打开思路寻商机 苗乡村民都受益

  • 2017-05-24
  • 四川日报
  • 曹洋 黄大海
  • 加入收藏
  • 分享:

5月15日,珙县罗渡苗族乡槽门村,百余亩荷花已初现风姿,扮靓了整个村庄。荷塘边,贫困户叶文端正弯着腰平地基。“这地基平好了,我打算修建苗族风情农家乐。”叶文端笑着说。


放在一年前,一定认为叶文端建农家乐是在说笑。槽门村是传统苗族聚居村,苗族人口占72%,抬头可见连绵群山,虽然低头是阡陌交通、遍地山花野草,“但卖点粮食都不方便,还修什么农家乐?”全村主要收入来源还是以传统种养为主。


如何调整槽门村的产业结构,实现村民收入模式的改变,成为摆在槽门村眼前的问题。2015年,经过调查走访,槽门村保留完好的苗族蜡染、苗族古歌让罗渡乡副乡长郭朝军眼前一亮,为什么不将槽门村最有特色的原生态苗族文化展示出来呢?


在这样思路的引领下,2015年,罗渡乡尝试举办了第一届花山节,取得了出乎意料的效果。今年3月,经过改进和完善,第二届苗族花山节在槽门村举行。“根据第一次的实践情况,第二次我们加了很多思路进来,比如让贫困户在花山节期间临时办农家乐,通过将工作人员的盒饭打包给贫困户、售卖苗族特色产品等方式,促进贫困户增收。”郭朝军对记者说。


叶文端就是其中的受益者之一,2017年花山节期间,叶文端3天提供了430盒盒饭。“每盒盒饭15元,除去成本,3天纯收入就有两三千元。”叶文端对记者说,“以前觉得办节和我们村民没什么关系,真正参与进来才发现有商机。”


早在花山节前,借着珙县“红红火火过大年——文化大赶场”的机会,罗渡乡和玉和乡就曾带着独特的苗族蜡染和芦笙等进行展示。“花山节当天我卖了四块小方巾,收入了600元。”王力洪是苗族蜡染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之一,已从事蜡染事业40余年,“走出去”让她的思路更广了。“有次我在成都,看到贵州有个同行做的蜡染,看起来特别有质感,我也打算从布料材质上对我家的蜡染进行改进。”


和王力洪一样,玉和乡凤凰村的村民熊玉兵靠着精湛的芦笙制作技术,在一次民俗文化展示上与一位贵州顾客结下缘分,从此走上了“订单文化”之路,靠着定做芦笙,每年都能挣几万元。


无论是槽门村还是凤凰村,在文化发展同时也将集体经济的收入纳入了考虑范畴。4月初,凤凰村组织了梨花节观光活动,通过舞台观光区售票、长桌宴售票等活动获得了近万元的集体收益。“收入虽然不多,但是却给我们打开了思路。”


在珙县苗乡,塑造特色乡村文化风貌,打造一村一品的乡村文化,建立特色文化小镇已成为全域文化旅游发展的一个新支撑。


编辑:杜畅 原文地址:http://www.zgscys.com/news/20170524/7215.html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宜宾高县:搭建“文化驿站”丰富村民生活
  • 打造特色旅游产品体系 让生活更诗意更有趣
  • 全域旅游引领纳溪经济转型
  • 端午节到新津看龙舟赛 感受龙舟狂欢盛宴
  • 省科技活动周在雅安启动
  • 郫都区书法家协会正式成立,龙宁当选为首届主席
  • 关键字珙县乡村旅游


  • 分享:
  • 联系方式

  • 电话/Tel:028-69891838
  • 地址/Add: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一环路北一段99号3110
  • 邮箱/mail:3078407186@qq.com
  • 扫一扫加关注四川艺术网
    底部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17 zgscys.com 蜀ICP:备13020192号 版权所有 四川艺术网优源聚科技提供技术支持


    艺术品经营单位 编号:510106180001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编号:川网文[2016] 7142-2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