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德尚艺•影响四川”名老美术家采访工程是四川艺术网、四川省美协共同发起,四川省艺术院全程支持,旨在走访看望一批在川70岁以上、在全国有重大影响力、健在的名老美术家的公益采访活动。
国画缘 师友情
夏亮熹说,“当一个画家付出的太多,而成功率很低,一辈子都在做梦,一辈子都在问路。”比很多画家幸运的是,他从小就浸润在文化圈,且一路有高人指点。
夏亮熹1941年出生于重庆市的一个大家族。爷爷是实业家、金融家。夏亮熹记得,彼时家里的客厅挂满了名人字画,父亲的文人朋友多,郭沫若、赵丹、陶金等贤达名流常来家做客。还常领他到著名画家柯璜(原美协西南分会第一任主席)家里玩,柯璜给他起了亮熹的名字,是他的启蒙老师。抗战时期厉家班剧社(重庆京剧团前身)很红火,夏亮熹常跟大人去看戏,戏中人物孙悟空啦、关公啦、梁山好汉啦,煞是喜欢!情不自禁,便在地上画,常引得一群孩子围观。12岁上,一次跟美术老师去写生,画了一群搞队日活动的少先队员过河,取名“待渡”,老师送到西南区首届儿童画展参展,获第一名,报纸大幅刊登,市长曹荻秋还特意请他吃了一顿饭。
东坡和王朝云(138cm×68cm)
中学期间,一次到青年宫做义工,认识了西南美专几个学生,便常跟着去校园玩耍,那里的氛围对他产生了极大诱惑。于是,毕业后考进了川美附中。他对色彩很着迷,爱上了西画,快毕业了,面临选择专业,填报考志愿那天,第一志愿栏目里国画油画都填了,负责的杜显清老师找他谈话,说,“从前我报了马克西莫夫培训班,国画、油画作品都送去了,马克西莫夫教授看了西画,说没问题,一看国画就说不敢收了,如果收了,对不起中国。长远看,学画,得要看原作,在咱们中国学油画,想看原作太难了,可国画到处都有啊”。一番语重心长的开导,夏亮熹报了国画。
“老一辈艺术家那种操守、风范和人格气象,真叫人怀念!”忆起当年,夏亮熹眸子里透出感恩的眼神。大学第一课,张大千的女婿萧建初老师抱来一摞张大千原作,让大家拉线条,个个站得腰酸背痛,有些同学不安逸,嘀嘀咕咕,萧老师大声告诫,“你们不要叫,几十年后会感谢我的!”后来萧老师去巴西看望张大千,回来就通知夏亮熹和另外几位同学到家里,看张大千的泼彩山水画,老师的无私关爱和殷殷期待之情,当时心里那个激动劲儿,至今难忘!
一蓑煙雨仼平生(68cm×68cm)
夏亮熹认为,学校只能教技术,不能教艺术,艺术还是要靠自己修炼。“不过,我的营养可不一般,萧建初、冯建吴、李文信这些前辈们都是历经过苦难的,每个人都是一本书。”川美苦读八年,贵州宣传系统十载,正值美术沦为意识形态工具的低潮期,创作空间极狭,画家难有作为,但对尚未出道的夏亮熹来说,恰好提供了向前辈艺术家们讨教的良机。在贵州期间,央美、浙美毕业的画友注入了丰富可贵的外校经验,老一辈艺术家宋吟可、王渔父都看好这个年轻人,多方提携,厚爱有加。
更值得一提的是恩师冯建吴与他的促膝谈心。九十年代,冯老师常来成都,住宿在画院,离开学校二十几年后在这里又续上了师生缘,冯老师给了他两条秘笈,一是以他自身解放后划为地主,万难之中坚持画画改变命运的例子告诉他,当一个画家,就要有即使泰山压顶,也不停笔的“定力”。二是告诫一定要明确治学方向,他说三十年代在上海,毕加索、马蒂斯都试过,行不通,而只要在前人的肩膀上往前迈一小步,就很不了起了。老师的教诲,使他受益终生。
少林日课 (139cm×68cm)
1974年,李苦禅刚出牛棚,被外交部请去看了一批画,夏亮熹随好友王振中到家里看望,得知夏从成都来,李老询问一位四川画家,说山水画得很好,连连夸赞,问了半天才弄清是李琼久,“哪怕你地处偏远,只要有才,画好,就不会被埋没。前辈们的那种胸怀气度,那种品德风范,真让人敬佩,这些经历,都是营养啊!”谈到这些,夏老感慨不已。(未完待续)
相关阅读: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记著名画家夏亮熹和他的人物画(一)
相关推荐
相关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