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高不就轻车熟,履坦偏寻崎路生——著名画家邱笑秋印象(完)

    “崇德尚艺·影响四川”名老美术家专访系列之邱笑秋
  • 2017-04-07
  • 四川艺术网
  • 周云 张少冬
  • 加入收藏
  • 分享:

“崇德尚艺•影响四川”名老美术家采访工程是四川艺术网、四川省美协共同发起,四川省艺术院全程支持,旨在走访看望一批在川70岁以上、在全国有重大影响力、健在的名老美术家的公益采访活动。

邱笑秋谈创作——


盘点和总结我的创作理论和审美意识,我有以下艺术主张:一是 “振兴”彩墨的观点。我认为大自然是多姿多彩的,人类的社会活动也是多姿多彩的。“墨即是色”,水墨是中国绘画的传统,“上古汉唐设重彩”,彩墨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二是兴之所至,不受约束的观点。在较长时间内和较多的人们头脑中,人们把画家、画家也把自己界定在一个十分窄小的范围内,人物、山水、花鸟、兽畜等门类又设定了一些无形的界限。一些画家一辈子走不出界定的门坎,不敢多方面地尝试。这当然也有才力、精力、生活和兴趣的原因。但思想上的框框不能说不是障碍。“在‘画什么’的问题上,我不给自己设置禁区,我主张什么打动了我,我就画什么。除了着重画山水外,我也画高原上的人物、花鸟、兽畜”。我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由此,彩墨田园风景、巨型山水成了我的一绝,熊猫画也成了我的一绝。再就是要建立自己的绘画基地、重点。


我是“源泉论”的主张者。丰富多彩的生活本身就远远超过许多艺术作品的深度和广度。我甚至认为一切创新和变法的刺激剂和引爆物仍然来自生活。关在画室里冥思苦想得到的要么离奇怪诞,要么与人雷同。如果说画业有成,那也是室外功夫、室内爆发。以自己的个性从生活里采集原材料再用个性之火熬炼出来的产品也许会独树一帜。


爬山涉水(1983年3月邱笑秋在成都金牛宾馆绘制《高原碧海》


文艺理论家们都主张艺术家深人生活,从生活中吸取营养,获取创作题材。但深人生活,有一个面的问题,更有一个点的问题。我主张建立生活和艺术创作的点。经过长期的探索与思考,我把这个点建立在青藏高原。从青藏高原东部的高山河谷四川卧龙、九寨,到辽阔的青藏高原。我在这里发现了多年寻觅的笔墨与色彩,找到了展示画家情感的辽阔空间。


把中国彩墨画推向极致,让彩墨发挥到极致。中国文人画使用水墨,水墨始于唐末,盛于宋,而最早的中国画不仅仅是水墨。在汉代马王堆出土的T型帛上有完整的重彩画,重彩画在唐代很是兴盛。我倡导彩墨不仅是创新,是弘扬重彩,我曾在耶鲁大学演讲,题目是《论中国重彩画的继承与发展》。我创立了四川香格里拉彩墨画研究院,自任院长。香格里拉是藏语香巴拉的英文译音,意思是人间天堂、世外桃源。我的所有画作都使用彩墨。我要把中国画的色彩发挥到极致。


中国早期的山水画是重彩的,如大青绿、金碧山水画,后来又有了水墨、水墨淡彩和小青绿山水画。研究和发展重彩山水画不仅有创新问题,其中的确还含“振兴”和“继承”的责任。不能因为用重色,强调了光影,画了天、地、水、色就说是向西画靠拢。


对于自然规律的基本认识,应是全人类的,东西方应是共通的。比如音律、和弦、体、质、透视等等。我们不能把科学地认识和反映大自然的权利让给西方人和西画独占(其实,中国传统的美术理论和实践早已有所阐述)。何况中国绘画自身还在发展。至于怎么发展,向细、向粗、抽象、具象、理性、感性?……都不会依人们的主观意识所决定。


绚丽的高原四季,几乎把中国画的墨挤到了最低点;而强烈的阳光所造成的巨大反差又拓宽了墨韵的更佳境界。此时,墨的概念已不再与以前相同了。


画青藏高原撇开色彩不行。色的出现,墨必先行,以墨造型,墨融于色;以墨为骨,以色为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中国画的色彩问题,不仅是个创新问题,而且还是个继承和弘扬中国自己民族的色彩体系的问题。


碧玉金秋(140cm×70cm 2007)


到了生活中,什么打动了我,我就画什么;绝不给自己划分什么山水、花鸟、人物种种类别的界限。


画家不可能三山五岳都画,必须要有一个点。点,即是题材领地。领地所提供的创作素材要具有可持续性,而不是只能画几十百来幅画就掏空了的“贫脊区”。


选择题材领地须具前瞻性。最好在中青年时期就定下来,不要等到人老了才去撵时髦、追潮流。


“行万里路”,除了阔展视野积累认识之外,应该还有探索“比较系数”的目的。用“万里路”上的所见所闻去与自己的“特色”比较,从普遍性中找出特殊性。比较就能出个性。


我到领地去时,不是以具体景点为其收集对象,而是敞开胸怀去接纳总体感受,去选取“特色零件”并储存它的环境和型色。当我的总体感受在某种刺激下产生创作冲动时,我所想要表述的“意”将自然地促使我去“储存库”里提取“零件”(或曰:创作原素),然后进行“组装”—进入创作程序:草拟构成,布署色彩,调遣笔墨……直到完成作品。


以线造型,我强调书法入画。中国书法门类繁多,派别各异,用之于画则变幻无穷。


画,有了中国书法为其骨,怎么用色、用光都不失中国品格。


最初的创作冲动,是极其可贵的,应该倍加珍惜。我常将瞬间(包括在梦里)得来的构思、构图及时地笔录下来。这瞬间之所得,乃平时之所积,得之不易,来之则更难。此腹稿不知酝酿了多久,外因激活内因而爆发。凡是能感动自己的,就可能感动他人!我把这种冲动呼之为“创作初衷”。我在制作过程中,有时也会不自觉地偏离初衷。偏离后的路径也许能导出一幅好画来,即兴之作,神来之笔,属于意外收获;但最好还是去找回初衷。那种偶然与必然获得的精品雏型,也许根本无法可循,要全靠自己去探索另一种语言来表达……总之,千方百计临阵练兵直到将初衷呈现于纸,我的心就舒畅了。成就感,自我陶醉感,比任何一位大腕评论家说几句不着边际的吹捧美言过瘾得多哦!


创作也有低潮的时候,不仅画不出新法新画,甚至连基本的童子功“皴檫点染”都不会弄了。这似乎有点可笑,但这是真的。我凡是遇到这种情况时就赶快到生活中去看“急诊”。上不了高原,就在住地周围写写生,对景挥毫,总有所得。我试验了多次,真算找到了灵丹妙药。只须两三剂,我的创作低潮病即可痊愈。


如梦初醒


每次创作冲动涌来时,我就睡不好觉,那些构图、那些笔墨、色彩……像放幻灯片似的一幅一幅地在夜幕上显映。亢奋啊!连服两片“安定”都“团结”不了。我当然知道,这样下去无疑会损伤身体甚至会折寿的;但是,好画一旦出炉,我就忘了失眠的损失了。这得这失,何轻何重,恩……?我呆呆地望着墙上的新作,禁不住笑出声来:“值”!


常言道“好死不如赖活”。无论好死赖死,我都未曾想过。以前,挨整挨得最凶的时候仍然想活而怯要有效的活。有效者:能作画、能自理。像我这样啥运动都经过的老“运动员“啦,


幸存者已不多了,不颓废、不寒酸、兴来时又唱又闹又跳还常去高原的“70后”者就更少了!从“生不逢时”到“生正逢时”,我咋不想多画几幅心中的画呢!


画出了好画,短暂的失眠乃至少活两岁又何乐而不为喃!


不能说在中国画里用了较多、较重的颜色就是学了西画。须知最早的中国画,是重彩的,如汉、唐的帛画、大青绿以及金碧山水……中国的重彩画更注重发挥主观意识,更具有装饰性,这应该是我们民族色彩体系的一大特点吧。


回旋在非洲草原上的韵律(90cm×97cm 2011)


关于生与熟,古人早有高见,“熟中见生,生里有熟。”作画,当然需要娴熟的技巧:遣笔、用墨、设色……生熟问题同时也包含松与紧、凝练与飘逸等等,这是一个画家一生都会碰上的问题,一生都要去面对去解决的问题。我最不喜欢重复自己的作品。有啥法?要家点名订购复制某幅旧作,我只好答应。制作过程十分痛苦,勉强完成当然不如原作。何也?依样画葫芦,太熟了。熟者俗也!


运用绘画程式,是中国画的一大特点。犹似中国戏曲表演的招式,用活了,则有助于演员塑造人物;用死了,就是千人一面的再版再再版。其原因就是袭用现成的程式套子太熟了。熟者俗也!


我喜欢新的构思新的构图引发出新的笔墨和色彩。哪怕多花点精力和时间报废几张宣纸,吾在所不惜。


作画过程中画面所显示出来的松与紧,是近年来画家们时常议论的话题。松,或曰简练、洒脱、飘逸;紧,或曰细腻、严谨、扎实。作品风格,首先是画家的人格、性格。松与紧只是风格的一部分。有的人一辈子画的画都松,有的人则相反。松与紧不能成为评价画作的标准。我赞成中庸,即松中有紧,紧后放松,或称张弛者也!我主张在一幅画中就包含松与紧,这两方面是矛盾对立统一、虚与实一系列相近相关的问题。画家不妨在动笔前统筹思考,同步解决。松与紧的问题,需要画家随时调整,确实是一项细致的微调工程。


空谷荡歌 (70CMX70CM 2003) 

眷恋香格里拉(90cm×97cm 2005)


各家散评——


著名版画家李少言:他热爱生活,十分重“源泉”.多年来,他走卧龙、去九寨、赴西藏、入凉山、访敦煌.....所到之处,交通不便,生活艰苦.然而,他能选准一两个点,不辞辛劳地反反复复深入下去.由于他的不懈努力,他的作品不断给人带来新意........" (1992年《邱笑秋画集》序)


著名漫画家华君武:邱笑秋的画力深,有新意;有的夸张手法还有漫画趣味,有童心!


著名画家李焕民:邱笑秋的作品不是简单地再现自然美,而是通过对自然的感受,酿造艺术境界,引发读者的想象,在读者头脑中最后完成艺术创造.因此,他的作品有一种浓浓的诗意。


著名评论家蔡若虹:邱笑秋的《湖光山色》仿佛是一首抒情诗.作者既向往湖光里的一抹空灵,又爱慕来往渔舟的无穷生趣,许多画幅都极富情趣,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著名画家、中国美术馆李可染:你的颜色用得太好了。《金风润土川南》的红色用得透明,红与墨结合得很好。


著名画家吴冠中:我喜欢你的作品,特别是《凉山不凉》、《金风润土川南》,构成、设色、笔墨的处理都很大胆。


藏族作家丹增:邱先生以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描绘了一幅幅壮美的高原画卷,这是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对高原这片故土的深情眷恋。


青城新湖


西藏博物馆馆长丹增朗杰: 邱笑秋是第一个全面系统反映西藏风光的最成功的画展!


西藏美协主席韩书力:邱先生的画气势宏阔,技法清新.以强烈的色彩在宣纸上表现,用笔大胆.邱先生给曾被否定了的'彩墨画'赋予了新的生命。


著名藏族作家章戈尼玛:笑秋先生一直立志于表现青藏高原人文的绘画形式,而这种新的艺术手法又必须能够完美的将第一高原的气势和独特的人文环境呈现给世界.由此,应运而生的彩墨画就成了笑秋先生多年思考和实践的必然结果。


九寨艳秋


著名考古学家、画家,上海博物馆馆长陈燮君:笑秋先生的彩墨画风、高原纯情、勤勉创作和灿烂笑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感人至深的是他具有大山的情怀,在传承中跃然而起的原创,在坚毅中结伴而行的豁然"。……山是画中骨,水是画中诗,雪是画中情,云是画中韵。笑秋先生以重彩记录雪域的多姿,以激情抒发高原的诗情"。


著名画家、评论家凯蒂•马丁:超乎常规的大画幅和高超的技巧都令我印象深刻。…在画中,我看到了(中国)书法在中国画中的运用。我感到画里有诗。


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教授王海龙:"邱先生的画找到了一种通向世界的色彩语言。画家用他的作品与世界对话。作品有充分的分量。作品体现了画家对青藏高原的大爱,具有极高的精神境界。(完)


歌声入云(46cm×35cm 2005)


高原秋韵(140cm×70cm 2004)



相关阅读:

攀高不就轻车熟,履坦偏寻崎路生 著名画家邱笑秋印象(一)

攀高不就轻车熟,履坦偏寻崎路生 著名画家邱笑秋印象(二)

攀高不就轻车熟,履坦偏寻崎路生 著名画家邱笑秋印象(三)

攀高不就轻车熟,履坦偏寻崎路生 著名画家邱笑秋印象(四)

编辑:四川艺术网 原文地址:http://www.zgscys.com/news/20170407/6772.html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中埃歌唱家蓉城演唱会将在ICON云端·天府音乐厅举
  • 【活动预告】李牧雨《明仔奇遇记》新书首发暨读书分享
  • “他乡”在远方——由甘洛写生所想到的
  • 崭新绿色公园
  • 德拉克洛瓦:为之醉心的幻象
  • 弥牟有座八阵图
  • 关键字邱笑秋崇德尚艺·影响四川国画


  • 分享:
  • 联系方式

  • 电话:028-69891838
  •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龙都南路576号
  • 邮箱:3078407186@qq.com
  •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17 zgscys.com 蜀ICP:备13020192号 版权所有 四川艺术网

    优源聚科技提供技术支持

    扫一扫加关注四川艺术网
    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