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高不就轻车熟,履坦偏寻崎路生——著名画家邱笑秋印象(三)

    “崇德尚艺·影响四川”名老美术家专访系列之邱笑秋
  • 2017-04-07
  • 四川艺术网
  • 周云 张少冬
  • 加入收藏
  • 分享:

“崇德尚艺•影响四川”名老美术家采访工程是四川艺术网、四川省美协共同发起,四川省艺术院全程支持,旨在走访看望一批在川70岁以上、在全国有重大影响力、健在的名老美术家的公益采访活动。

不美好不成活


耄耋之年的邱笑秋给自己定下一个“四不”自律原则:不炫耀,不攀比,不嫉妒,不(少)生气。


友人一见这个原则都会笑:为什么最后那个要打个括号!邱笑秋总是打个哈哈赶紧翻篇。


因为一个对艺术有着无比忠诚,对美好怀着无比挚爱的人,总有不能容忍的事物,例如对美的曲解,对美的亵渎。


“我这个朋友,也跟我差不多年纪了。画啊画啊,没得思路了,开始走歪路,开始画些无事包经的东西……我替他不值啊!我们的生活里面,我们的身边,有那么多美好的东西,那么多值得我们去投入去讴歌的东西!你不去画!是你看不见吗?!”


酥油茶飘香(45cm×35cm 2016.7)


年过八旬的邱笑秋,依然不怯于在任何场合激昂高亢地抨击艺术界的怪相,有意思的是,他的矛头往往对准自己身边的挚友,一边戟指怒斥,一边热泪盈眶。


我们切不可轻易妄谈“高于生活”,丰富多彩的生活本身就远远超过许多艺术作品的深度和广度。我甚至认为一切创新和变法的刺激剂和引爆物仍然来自生活。关在画室里冥思苦想得到的要么离奇怪诞,要么与人雷同。如果说画业有成,那也是室外功夫、室内爆发。以自己的个性从生活里采集原材料再用个性之火熬炼出来的产品也许会独树一帜。


从小画画搞戏剧,然后不让搞戏剧,只得画画,邱笑秋先画花鸟,后画人物,到60年代开始主攻山水,与张大千家人毗邻而居,把张家的堂屋当自己画室临习石涛、张大千等名家画作,用时下流行的话来说——这也是没谁了。


内江地势平缓,溪沟纵横,沱江蜿蜒曲折,浅丘平坝相间,怎么看都不是个传统山水画的绝好题材,但邱笑秋不是那种随便哪幅画都要画个杵拐隐士的“原教旨主义者”,他把焦点对准了在这方山水中辛劳的人民,用更宏大的语言,在山水中展现天地在那个大时代里,在劳动者手中发生的巨变。


金色之春 (68cm×68cm 2016.7)


然而,在那个年代,当一个人身上背负着这样那样烙印,即使是潜心作画,也并不容易。


2016年4月3日,著名版画家李焕民仙去的消息传到龙泉,邱笑秋痛苦流涕:“在我处境困难的时候他们狠狠地拉了我一把。我没有忘记,没有!沉痛哀悼良师益友李焕民先生!”


那一年,李少言、李焕民、宋广训等四川美协的领导和大家们前往内江召开全省美术工作会,在参观内江美术作品展时,对邱笑秋的作品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对邱笑秋刚刚从牛棚出来的身份毫不在意,不顾当地一些领导的反对,破格选送他的《矿山之晨》、《激浪驯木》、《蔗乡频传丰收歌》三件作品参加省上的展览并吸收他加入四川省美术家协会,邱笑秋自此从极其艰难的困境中得到稍息,他在艺术的探索上终于有了更多时间与空间的选择。


从内江丘陵出发,到峨眉,到青城,邱笑秋怀揣着自己的画笔,一步步循着前贤的足迹探求艺术的真理,一步步寻找着自己的艺术理想国。


川南野趣(70cm×70cm)1999


1978年初春,应中央电视台《岷江行》摄制组的邀请,邱笑秋前往川西北深山中的卧龙、九寨沟地区写生。在那里,邱笑秋对大熊猫一见钟情。


一开始,邱笑秋只是想把大熊猫憨态可掬、灵动可爱、温顺善良的一面引入自己的画中,但大熊猫研究专家胡锦矗教授的一席话让邱笑秋在创作思想和感情投入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900万年前,大自然留下大熊猫这个活化石,为我们研究古气候、古地理对环境的影响,提供了很多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有利于人类自身的发展。如果我们还不重视生态平衡,保护好大熊猫,大熊猫真的在我们这一代绝种了,那我们将成为千古罪人啊!”


邱笑秋决心用画笔为大熊猫写照,为大熊猫立传。


“大熊猫最能打动我的,不是什么传奇故事,而是它们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生意盎然的各种情态,即使是情打动了我,那我就以情作画,以画传情。”


花丛好梦(180cm×97cm 2013)


那些日子,邱笑秋和林业工人滚一个通铺,和中外专家住一顶帐篷。时时观察大熊猫的生活习性,再把它们艺术化的融入自己的画面。除了单独画大熊猫以外,他创造性的把中国画三大类别的山水画和花鸟画进行融合,把大熊猫放进大山大水,让大熊猫在漫山杜鹃和清澈潭水的映衬下,展现出最原始的生态和最丰富的情感。


“把科学知识和艺术创作融会贯通后,才能把它人性化地表现出来……我画的熊猫卧龙的专家和工作人员都能认得出是哪只,叫什么名字……”即使在多年之后,邱笑秋依然以此为傲。


1980年6月,已被画坛冠上“邱熊猫”称号的邱笑秋在出席了省文代会后,应邀与省内12位国画家一起,为四川国宾馆——金牛宾馆作陈列画。其时,邓小平同志和他的夫人、女儿也住在那里。


有话跟妈说(46cm×35cm)2004


7月4日,对邱笑秋来说,是一个终身难忘的日子。午后,正在赶制一幅六尺大画的邱笑秋突然听到楼下传来清脆的少儿京腔,他伸出头往窗外一看,心潮一下子翻腾起来——小平同志来了。


在画家们居住的五号楼前,邓小平驻住脚步与各位画家合影,当小平同志的女儿邓林介绍到邱笑秋的时候,邓小平问邱笑秋:“你的政策给落实得怎么样了?”


即使36年过去,邱笑秋忆及此事,也禁不住全身颤抖热泪盈眶:“我当右派的事小平同志怎么会知道?”


“都落实了!全都落实了!”邱笑秋走上前,凑近邓小平的耳朵大声说道:“感谢您!邓青天!”


各项政策的落实和政治待遇的恢复与提高,让邱笑秋拥有了前所未有的创作环境。


1982年,跟随着牦牛的脚步,邱笑秋第一次深入藏区。


高原踏青曲 (68cm×68cm 2016.7)


他迷上了这片神秘的土地。


“找了多少年啊,终于在川西北高原上发现了我所要追求的笔墨和色彩;找到了展示我的情感的辽阔空间。我以火一般的激情拥抱这雪峰、这海子、这草甸……”


青藏高原,阳光充足,空气稀薄,随之而来的是光影强烈、色彩鲜明。川西北的高山河谷,藏西的沙丘土林,高原湖泊浓艳的碧绿、湛蓝,五彩纷呈的天空和云层,这里的一切物象都是如此的灿烂和绚丽。


邱笑秋听西藏的艺术家说:藏北最美,内涵最深。然而此地没有林木,极少赖以施展山水画皴法的石质峰峦,有的只是大面积的草和平缓无奇的所谓“馒头山”。海拔越高的地方,山的相对高度反而更低。这里没有黄山的奇,桂林的秀,也没有三峡那种类型的雄。这里天地广阔、无边无际,她舒展、粗犷、原始、荒凉……为什么人们都说这里美?


邱笑秋想获取答案,在不同季节三进平均海拔5000米的那曲双湖无人区,甚至于不顾零下34度的严冬。


“我真的为之震撼!为之倾倒了……那是一种新的天地,是净化灵魂的一种环境,一种气氛。一个画家看到这样的景色,不能不画,不能不投入,一股激情和强烈的创作欲望马上就来了。”


高原洁癖红石滩 (68cm×68cm 2016.7)


然而,这样绚丽的色彩,却给中国传统的山水画出了一道大难题——它几乎把墨的用武之地挤到了最低点,强烈的对比似乎与吟风弄月、柳暗花明之类属于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情调毫无关系。如何将这种强烈的感受表述出来画出来,如何把自然美转化为艺术美?


“九寨沟怎么画?到了11月,遍山彩叶,红、黄、绿、蓝,都有。就是一个色彩的天地。有的画家就说了,那不是国画画的地方,那是西画的地盘。岂有此理!我们自己的河山,我们四川人、康巴人的骄傲,我们中国画能不去表现它吗?不行!再困难,都要去摸索……”


面对传统水墨画难以突破的难题,邱笑秋不甘心,倔强地探索着,甚至不得不“背叛”许多传统观念和传统程式以及习惯的束缚,不得不面对现实去解决迎面而来的新课题,去创造新的技法,寻求新的突破。


“我们不能自觉或不自觉地墨守成规不去闯越人为的‘禁区’。”


“自然赠我色千种,何以挥毫仅施墨。上古汉唐设重彩,惜哉今画被黑遮。”


“墨即是色”,水墨是中国绘画的传统,然而,“上古汉唐设重彩”,彩墨,何尝又不是中国绘画的传统呢?邱笑秋开始在彩墨画上方向上钻研了下去。


春色藏诗(70cm×138cm 2016.4)


彩墨画最初只是由林风眠、徐悲鸿等人提出的一种在传统中国重彩画的基础上吸收了民间艺术和西方绘画的语言与元素之后产生的中西方绘画融合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一代代画家的探索,彩墨画逐渐回到了重视传统文化,重视笔墨精神的道路,在增添了现代构成意味的视觉效果之后,丰富了中国画的艺术表现力。


“用这种画法来表现青藏高原,那是绝配!所有的景物都是灿烂的,都是透明的,都是绚丽的!我们彩墨画正好表现这种,所以,它们之间有着最好的默契。”


这样的默契,让邱笑秋如鱼得水,他在自己源自历代大师们的根深蒂固的中国意识和传统审美情趣的指引下,去感悟,去分析,去提炼,去艺术的再现他眼前的种种场景。


也许是他身体里有太多太多属于音乐和戏剧的因子,他的画面中总能飘出烈风的呼号,荡起牛羊的欢笑,响起圣山的低吟,传来渺渺的梵音。


那高原的韵律让观者的器官变得混淆,我们要把眼睛当成耳朵,当成口鼻,当成腿脚,在画面中去听,去嗅,去踏步前行,去那画面中喷涌而出的神山圣水的气息中洗礼,咏叹和礼赞。


春风染绿清江岸 (68cm×68cm 2016.7)


一件件作品不断问世,一个个荣誉接踵而至。


1988年是邱笑秋在美术、戏剧两个艺术领域丰收的年月。3月10日,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与四川美术家协会联合主办的“四川八人中国画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邱笑秋的《湖光山色》、《外婆的一生》等新作受到高度评价。后来,他以多幅作品入选由中国美协主办或联办的展览加入了中国美协并在1998年9月出席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4月20日,应中国戏剧家协会艺委会等6家戏剧单位的邀请,邱笑秋的川剧新作《张大千》在首都剧场正式公演,受到曹禺、赵寻等戏剧界权威的赞赏,首都各大报刊杂志发表20多篇文章从编剧、导演、音乐、舞美全面高度评价该剧。1990年1月号的《剧本》月刊发表了川剧《张大千》剧本,同年,他被批准成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


这年,他写了一篇《又是耕耘时》的短文,画了一幅叫《这山望到那山高》的画,来表达他的喜悦心情和继续攀登的决心……


净土(70×90cm 1993)


面对媒体和藏家络绎不绝的来访,有的人意气风发,不可收拾,但邱笑秋却选择了沉寂,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内。


在他的八旬画展上,他这么说道:“有人问:‘邱笑秋,这十多二十年你在干啥?你都哪儿去了?’有人说:‘他早就走啦!’又有人说:‘他已经画不动了.’……”


“我有幸生逢盛世,有幸得到一个极为美好的创作环境和创作氛围,我要做的,就是不断出作品!出好作品!”


三十余年,18次进藏,邱笑秋画遍了圣洁的高原,又把目光投向了美好的远方。他驾起贡嘎山吉祥的云朵,飞越长江,飞越赞比西河,去朝拜神圣的乞力马扎罗,他向那异域的圣山诚挚地许诺,要用自己的彩墨画笔,谱写一首,赞美非洲的歌。(未完待续)


相关阅读:

攀高不就轻车熟,履坦偏寻崎路生 著名画家邱笑秋印象(一)

攀高不就轻车熟,履坦偏寻崎路生 著名画家邱笑秋印象(二)

编辑:四川艺术网 原文地址:http://www.zgscys.com/news/20170407/6770.html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中埃歌唱家蓉城演唱会将在ICON云端·天府音乐厅举
  • 【活动预告】李牧雨《明仔奇遇记》新书首发暨读书分享
  • “他乡”在远方——由甘洛写生所想到的
  • 崭新绿色公园
  • 德拉克洛瓦:为之醉心的幻象
  • 弥牟有座八阵图
  • 关键字邱笑秋崇德尚艺·影响四川国画


  • 分享:
  • 联系方式

  • 电话:028-69891838
  •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龙都南路576号
  • 邮箱:3078407186@qq.com
  •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17 zgscys.com 蜀ICP:备13020192号 版权所有 四川艺术网

    优源聚科技提供技术支持

    扫一扫加关注四川艺术网
    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