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高不就轻车熟,履坦偏寻崎路生——著名画家邱笑秋印象(二)

    “崇德尚艺·影响四川”名老美术家专访系列之邱笑秋
  • 2017-04-07
  • 四川艺术网
  • 周云 张少冬
  • 加入收藏
  • 分享:

“崇德尚艺•影响四川”名老美术家采访工程是四川艺术网、四川省美协共同发起,四川省艺术院全程支持,旨在走访看望一批在川70岁以上、在全国有重大影响力、健在的名老美术家的公益采访活动。

邱笑秋与张大千


2016年,在张善子、张大千创立的大风堂迎来90周年华诞之际,张大千先生的长女张心瑞女士携子女应邀回到成都,走进上清宫的大千故居,完成了大千先生和她自己76年的夙愿,邱笑秋被“十姐”点名参加了“张大千与青城山”学术研讨会。


“张家是客家人,全家只有一个‘阿爸’,就是二哥张善子,张大千的子女喊自己的爸爸不喊爸爸,喊‘八叔’……”


吉象图(396cm×158cm 2011.5)


邱笑秋是迄今为止对张大千生平研究最为透彻的艺术家。1954年调到内江工作,后来又搬到公园湾居住,这里离张大千祖宅的芭蕉井小院只有四、五十步台阶。那时,张大千的三哥张丽诚、四哥张文修两位老先生还健在,两家便时常走动。其时,张丽诚老先生住在简阳,只是过年回家。住在祖宅的张文修先生却很喜欢这个上进的年轻人,也非常支持邱笑秋学画,给他提供了很多临摹和阅读的资料。张家收藏极富,张大千虽然带走了精品,然而留下的好字画也还有不少,不仅有张氏弟兄三、四十年代的旧作,而且还常常收到张大千自海外寄回的近作,山水、花鸟、人物都有。为了临画方便,曾经有一段时期,邱笑秋更是将张家的堂屋当作自己的画室,进了“大风堂”的门槛。一边临画,邱笑秋就一边听文修先生和张家几位老哥、老姐摆家常。就这样,知道了很多张家的趣闻轶事。什么张大千是黑猿转世啊,中学时代被土匪绑票当过一百天黑笔师爷啊,逃婚做和尚啊,三上黄山、敦煌面壁、西康写生……


数十年后,当邱笑秋在青城山上拿出70年代在重庆黄桷坪唐平村(四川美术学院教师宿舍)张心瑞家临摹张大千黄山册页给张心瑞看时,张心瑞很是惊讶:“哦!这套册页在你那里呀!”


沧桑古树又逢春 (68cm×68cm 2016.7)


“十姐,你忘了吗,还是你拿得原作让我临的嘛!”邱笑秋对张心瑞说。一旁的四川美术学院老教授刘国书之子刘沛沛当时还是个10来岁孩子,回想起40年前的往事,用一口纯正的重庆话说道:“邱老师临摹这套画嘞时候儿,我就在旁边,那时候儿邱老师才30来岁儿!”


遍观研习张家珍藏的大师真迹和张大千的诗作、画作,张大千的艺术思想与实践历程在邱笑秋眼前如长卷般徐徐展开,让邱笑秋茅塞顿开,幡然领悟,得到了极大教益。与张家子女和门人的长期交往,也让邱笑秋对张大千在国外和台湾的情况了然于胸。那段时间,邱笑秋就沉浸在张大千老来深沉的思乡之情和在全面继承传统绘画艺术之后开创“破墨泼彩”新法,由形似升华到神似的新阶段中。


“前者是思想,后者是画风;思想驾驭画风,画风反映思想。晚年,以他的新法创作了大量的青城、峨眉、三峡风光的佳作,寄思乡之情于画图之中。”在自己的文章中,邱笑秋这样写道。


春风得意高原狂 (45cm×35cm 2016.7)


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所带来的更加昌明的文化政策,张大千回国的所有障碍似乎都已经扫清,内江、成都乃至北京、上海等地都流传着“张大千要回来了”的消息,张文修拉着邱笑秋,要亲自推荐他跟张大千学画,邱笑秋也有一大堆久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希望向大师求教。


然而张大千始终没能实现他回乡的愿望。1983年,一代大师溘然长逝,留下了多少永久的遗憾。


在大千先生去世之后的那些日子里,总有一个银须白发,临海扶杖遥望大陆的张大千的形象反复地出现在邱笑秋的眼前。大海掀起的狂涛,一次又一次地拍打着他那颗几乎是冷透了的写戏的心。不久,邱笑秋在与画友们攀谈时有意无意地谈起了大千先生怀故思乡的事,简单地把一件一件零散的情节串联起来,逐渐形成了场序,勾出了人物,摆来摆去就摆出了戏的雏形。有的朋友听后还打算用这些材料编舞了。也许是责任心、进取心或者是艺术良心在鼓动吧,邱笑秋突然决定又写戏了!写张大千!


川剧《情探》


没有戏剧性特别强的事件,邱笑秋决定在“情”上下工夫。


同一个地方同一个角度取景作画,由于“情”的差异各自画的画都不一样。只是以不动情的色染纸,才会相互雷同。


川南吟(70cm×70cm 2016.4)


写川剧《张大千》的时候,邱笑秋总想试探着以细节写人写情,从细小处见精神,仿大画的气势,取小品的趣味。总想通过写这出戏,在实践中向传统小说、传统川剧和传统国画学点方法来表现现代题材,来写现代人,在他后来对创作的回忆中,他写道:


川剧《张大千》共有五场戏,时空跨度很大,且仅以六、七个人物的活动展开情节,以张大千“欲归”而“未归”的基本矛盾贯穿全剧。第一场《桃源惊变》写张大千在巴西苦心经营了一座貌似家乡的中国式的园林“八德园”,以此假象来安慰他的乡心,排解他的乡愁。偏偏这块“桃源”、“乐土”又因巴西政府兴修水利被征用了,致使张大千移居美国。第二场《欲归未归》正好与第一场形成对比,写张大千一心想回国,又因国内进行“文革”而不敢动身了。比较而言,第三场《佳节思乡》是前两个“动音”后的一个“静音”。这一场简直就没有什么情节,一段长达八十多句的唱段着重唱了一个“月”字。“月是故乡明”,望月思乡,佳节思亲,这是全剧的中心,也是写情的重点。如果有人问:“川剧《张大千》写了些什么?”从绘画的角度回答:“月!海!”传统川剧的悲剧十分讲究以喜衬悲的手法,在一出大悲剧里往往出现一段引人发笑的喜剧情节或逗趣的喜剧人物,这是川剧独具特色之处,犹如回锅肉在起锅时勾几滴醋,以酸衬咸,香味更浓一等。第四场《梦回敦煌》,从舞台色彩、导演节奏和音乐的浓度上都加重渲染了这场戏的欢快气氛,让观众开心地笑一笑然后进入第五场《绵绵遗恨》。这场戏,通过徐雯波卖画,张大千捧故土哭诉乡愁一直到他“神游故乡”等情节,把悲痛的情绪一层一层地烘染上去,最后,以张大千盼聚而未聚告终。


我是流着眼泪写完这个剧本的。戏,只是写了情。当时我怀疑,会不会是由于我易激动,或是我与张家有感情呢?加之自己又是画国画的才会如此动情呢?后来演出了,我看见很多观众也动情了,我这才相信了一句老话:“只有首先打动了作者的文艺作品,才能打动读者。”


合欢树下尽合欢(90cm×97cm 2011)


邱笑秋认为,是自己“苦心孤诣”所营造的“情”最终打动了读者,打动了观众。然而,若非藉着诗画和家人与大师结下难解的缘分,和他对张大千三十余年的细致研究中,所凭借的由衷的真情和对艺术的孜孜以求,又如何能够将这样的情意与情怀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昨日应邀驱车赴仙山下豪生国际大酒店参加“夢囬青城•张大千与青城山”座谈会。我在会上作了发言,列举了一些当年先生留下的有关青城山的诗文。缅怀先生深厚的爱国怀乡情结。“青城在万里,飘夢结灵根。”“万里故山频入夢,挂帆归日是何年?”见到了久别重逢的心瑞十姐和柔嘉丶自明贤侄,谈心敘旧,倍感亲切……


——邱笑秋•2016年10月28日 (未完待续)


相关阅读:

攀高不就轻车熟,履坦偏寻崎路生 著名画家邱笑秋印象(一)


编辑:四川艺术网 原文地址:http://www.zgscys.com/news/20170407/6769.html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中埃歌唱家蓉城演唱会将在ICON云端·天府音乐厅举
  • 【活动预告】李牧雨《明仔奇遇记》新书首发暨读书分享
  • “他乡”在远方——由甘洛写生所想到的
  • 崭新绿色公园
  • 德拉克洛瓦:为之醉心的幻象
  • 弥牟有座八阵图
  • 关键字邱笑秋崇德尚艺·影响四川国画


  • 分享:
  • 联系方式

  • 电话:028-69891838
  •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龙都南路576号
  • 邮箱:3078407186@qq.com
  •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17 zgscys.com 蜀ICP:备13020192号 版权所有 四川艺术网

    优源聚科技提供技术支持

    扫一扫加关注四川艺术网
    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