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德尚艺•影响四川”名老美术家采访工程是四川艺术网、四川省美协共同发起,四川省艺术院全程支持,旨在走访看望一批在川70岁以上、在全国有重大影响力、健在的名老美术家的公益采访活动。
她,虽系出身名门,曾得到父亲伍瘦梅和陈子庄、冯灌父、吴一峰、周抡园、钟道泉、刘既明、朱佩君等一大帮巴蜀名家的悉心指导,但仍不骄不矜,潜心向艺,将梅花之风骨表现得苍劲清秀、气韵生动;
她,承蒙大家教诲,师从李苦禅、孙其峰、俞致贞、田世光、钟质夫、苏葆桢、康师尧、陈叔亮等国内名家,但从不炫耀,坚守传统,勇于创新,将工笔与写意、没骨技法完美融合,开创出别具特色的绘画风格;
她,是新中国成立后当代新蜀绣的奠基人之一,推动蜀绣跻身中国“四大名绣”;
她,主攻工笔花鸟图,兼作画写意,人品画品俱佳,技术艺术兼备;
她是伍端,一个低调的画家。
伍端,生于1936年,四川成都人,高级工艺美术师。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家学会高级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四川分会会员,成都美术家协会理事、成都市文联丙戌金石书画研究会副会长、四川省政协书画研究院名誉院副院长、四川文史研究馆馆员。
伍端出身名门,家学渊厚,自幼随父习画,主攻工笔花鸟,兼作写意画。又得李苦禅、孙其峰、俞致贞、田世光等名师悉心指点,画风自成一格,熔工笔、写意、没骨、重彩撞色各法于一炉,气韵生动,浑然天成。一花半叶,抑或只爪片羽,既体现出她戛戛独造的艺术才能,也表达出她万物一体的仁怀,以及对传统艺术的拳拳赤子之心。伍端为人清正淡泊,性格坚忍不拔,坚守传统书画艺术,潜心画艺钻研与革新,夙兴夜寐,笔耕不辍,在重彩工笔花鸟画上成就斐然。其人品与画品,都足以让人心生敬意。
出身名门,家学渊厚
伍端父亲伍瘦梅先生,乃是与陈子庄、冯灌父、吴一峰、周抡园齐名的蜀中书画名家。早在20世纪40年代,瘦梅先生就以诗、书、画、医四门绝学饮誉海内外。张大千先生曾赞叹其:“书画双强,文章畅达雄健,气质蕴于笔墨中,真如士大夫中人也,岂可仅以医言之。”
伍端幼时,父亲写字作画时,常在旁磨墨牵纸。父亲高洁的人格与古雅的画品,对她影响至深。瘦梅先生教授学生时,她亦常在其中。长期的耳濡目染,目识心记,使她逐渐对书画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她开始画些花鸟、仕女,其中尤爱画梅。她说:“从我懂事起,就喜欢在我父亲画桌旁玩耍,看他画画。每次他作画的时候,我就拖一个小板凳坐在他脚下,和他一起画。我喜欢画古代仕女,每次画不好的时候,父亲就帮我在纸上勾几笔。”然而,伍老教学生认真,对女儿却有些敷衍,仅略作指点,便拿画谱让女儿照着画。画谱是吴道玄的普贤菩萨像和黄荃的花鸟画。一笔一画,她都仔细揣摩,逐渐领悟到中国画“线”飞转流动的艺术精神。
瘦梅先生作画,有时会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这让伍端印象深刻。她说:“抗战时期,日本战机频繁轰炸成都,有一次防空警报拉响,我父亲把家人安排到外面躲空袭,他却气定神闲地一个人在家作画。”
伍端生性好静,年轻时身体羸弱,高中毕业时因病辍学,其后三年都在家疗养。在养病期间,她常去省图书馆借书,古今中外,诗词小说,凡是能借到的文艺书刊,她如饥似渴地阅读。徜徉于书的世界,大大缓解了她对病痛的忧虑,而病痛也超乎预期地痊愈了。阅读闲隙,她也加紧习画,勤学苦练,孜孜不倦。在这期间,父亲在画艺上悉心指导,对她进行系统的艺术教育。伍端回忆,有一天,她作了一幅梅花图,水墨灵润,花枝生动,不由心头暗喜,便拿去给父亲看。父亲看了,点头又摇头,肯定了梅花画得活,但指出梅花不同于别的花,用笔要泼辣,要画出梅花历经霜欺雪压而傲然不屈的虬劲,切忌柔媚,不要画成带脂粉气的“女史画”。这使伍端颇为触动,并谨记终生。
古训“易子而教”,为了博采众长,遍学百家,瘦梅先生让女儿到当时蜀中一些书画名家的门下拜师学艺。当陈子庄、冯灌父、钟道泉、刘既明、朱佩君等人看了伍端的画稿后,皆赞许道:“孺子可教”。在最好的年龄,得到各位名家的悉心指点,加之勤奋好学,伍端的画艺突飞猛进。
年少得志,锐意进取
1956年,伍端参加了省文联的国画组,有机会更多地受到一些名家的耳提面命。这一年,她创作出了工笔画《菊花》《肥料花》《我才两分》《峨眉杜鹃》《红岩村》《植树》等作品。其中,《肥料花》与父亲伍瘦梅及当时老一辈画家的作品一起参加了在成都举办的四川省第一届国画展,从此一举成名。展后不少人说,四川画坛有“一老一少”,一老指的是已年届80高龄的姚石倩,而少的就是刚满20岁的伍端。
《我才两分》是一幅工笔人物画,画中一个漂亮的小女孩拿着只得了两分的试卷站在门框旁,脸上挂着晶莹的泪珠。一些学校老师看后说:这么聪明可爱的小女孩为什么才得了两分,给我们作教师的提出了课题。多年以后,言及此画,不少画家都忍俊不禁说:“那时候的画,画得多有意思呐!”
1958年,伍端曾在青城山天师洞养病。《打破碗碗花》就是她在此期间她写生创作的,并参加了当年西南地区的展览。画家陈子庄看后,还特意要伍端去他地处康庄街的陈老师画室,经指导修改,于次年最终定稿。事后,陈子庄多次向人说起伍端,并要自己的学生坚持写生,努力创作。多年后,陈子庄的学生一川再见此画,一时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慨,赋诗曰:“三十年前莫漫夸,写生留迹遍天涯。石壶传得南田意,才有伍端破碗花。”由此诗可知,当年伍端修改此画时,陈子庄曾向她传授过恽南田的画法。
50年代末,中国轻产品设计制作十分落后,引起了党中央的关注。周恩来总理和朱德同志十分关心我国轻工业产品设计与制作技术的革新,特别是四川产品的出口创外汇问题。在他们的亲自过问下,有关方面组织人员进行技术攻关,西南的知名工艺美术品牌蜀绣开始走上了革新之路。当时,有关领导认为,伍端擅长工笔画,就把她调入成都市工艺美术研究所。1958年,年仅22岁的伍端应邀加入研究者行列。为了蜀绣针法的改进,她先后与工人共同研究,努力克服了以往蜀绣人物面孔传统绣法的不足。而正是那段时间成都蜀绣厂改革了生产技法,并把传统的工笔画作为重要的设计元素,最终才使蜀绣跻身我国“四大名绣”。这背后,伍端可谓功不可没,是新中国成立后当代新蜀绣当之无愧的奠基人之一。
次年,建国十周年,举国欢庆。伍端创作了大幅竹帘画《红梅》,被选入人民大会堂四川厅展出;参加全国工艺美术展的《薛涛思诗》《大地回春》也获二等奖。父亲在倍感欣慰之余,仍不忘谆谆告诫说,在受到奖励时不要骄傲自满,要谦虚,更要努力学习。父亲还说,书画同源,一定要练好书法,以书法入画才像写出来的、刻出来的,才立得住。
1963年,刚刚走出三年自然灾害的中国,正是百废待兴。当时,朱德同志专门提出了四川小商品的包装问题。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四川省组织了专家攻关组。伍端不仅参与攻关,还被派往上海广告设计公司学习装潢包装。她几乎每年都有作品入选全国工艺美术展与广交会的展览,并多次获奖。
第二年,国家主席刘少奇出访印尼,有关部门集中成渝两地部分专家教授及设计人员设计出国礼品。在两地专家教授及老一辈画家的帮助下,伍端设计的蜀绣《绿梅绶带》《山茶红梅》被面入选。同年,另一幅作品《红岩村》也被有关部门选作出国礼品。时年28岁的年轻花鸟画家伍端开始受到美术界的一致好评。她设计的工艺品有80余件分别去到美、英、日、意、法、德及港澳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展出,并被当地收藏或赠送。
然而,正当伍端忘情丹青之际,一场动乱开始了。伍端也受到了冲击。当时社会舆论认为,美术只能画工农兵,花鸟画则属于资产阶级情调,无法突出无产阶级属性。但由于她是“又红又专”的培养对象,受到的影响其实并不大。然而,父亲伍瘦梅的处境却不同了。瘦梅先生遭到了不公平的待遇,在病痛交加中凄然辞世。言及父亲,伍端满怀眷恋,她说:“我父亲希望我:为人正直、人品端正、勤奋好学。他常教我,对学业要‘下苦功夫、做笨活路’就是说学习不能投机取巧;要苦干、实干、踏踏实实地干,要巧干不能投机。他本人也是人品和画品都很端正的人。”又说:“父亲给了我很多终生受益的教诲,比如他对我说,学本领来不得半点虚伪,学画要求精益求精、画画不要太满,构图不要太逼仄,中国画要求笔有余、墨有余、纸有余。”
文革中后期,伍端几乎完全不问世事,整天埋头创作,每年全国工艺美术展览、广交会展览,包括各省高级产品展览,她都会参展和前往参观,有的作品还分荣获一、二等奖。
文革结束后,伍端被调入四川省政协,任《四川政协报》的美术编辑。(未完待续)
相关推荐
相关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