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

    ——记画家龚学渊(三)
  • 2017-02-06
  • 四川艺术网
  • 加入收藏
  • 分享:

“崇德尚艺•影响四川”名老美术家采访工程是四川艺术网、四川省美协共同发起,四川省艺术院全程支持,旨在走访看望一批在川70岁以上、在全国有重大影响力、健在的名老美术家的公益采访活动。

在《龚学渊画选》中,一幅与其他画作风格迥异的仕女图特别引人注目。画中的女性面目清秀,神情专注,体态丰腴,仪态优雅,衣着朴实却又十分大方,于静止中又颇具动态,可谓形神兼备。纯正的红、黄、蓝、绿色在图中交替使用,艳丽而和谐。在这件古意盎然、单色平涂的工笔重彩仕女图的题跋上,画家龚学渊这样书写道:摹四川平武古城奉亲山明代土官王玺墓壁画供养人图三十年旧本甲申年仲冬龚学渊并记。


三十年旧本。从甲申年(此处指2004年——笔者注)往前30年,正是处于文化大革命尾声的1974年。


那年3月,平武县古城乡奉亲山(现名小坪山)的农民在整治土地时,挖出了闻名遐迩的平武“深山宫殿”报恩寺的修建者——明代龙州宣抚佥事王玺家族的墓地,其中王玺墓旁更是发现了一个长约20米的盗洞,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赶紧组织人员对墓葬进行抢救发掘。


当时,工作队本想邀请四川省博物馆的赵蕴玉先生前往临摹墓葬中的壁画和浮雕,但赵老年事已高难以胜任。于是,求助的电话打到了四川美术学院。


丝路年华图


学校在得知情况以后非常重视,当即研究派出哪位老师前往。这时候,有老师就发言了,平武不是在绵阳吗?守在那里就是我们学校出去的龚学渊,让他去就好了嘛。如果龚学渊都搞不好,那我们去了也白搭。


校领导一听没错啊,龚学渊在四川美院上学的时候,就跟着萧建初老师临摹了不知道多少敦煌壁画,蔡振辉、郭其祥、冯建吴几位老师也都对他大加称赞,加上他又在绵阳本地工作,担任着绵阳地区美术创作班的负责人,对当地民间艺术也有非常深刻地了解,而且近年来创作出了一批在全国获奖的优秀绘画作品,1973年的获奖作品《我是大海一滴水》更是在全国美术界引起热议,底蕴和手上功夫那是绝对没有问题的,确实是一个适合的人选。


就这样,一纸借调之下,龚学渊从他任职的梓潼县文化馆出发,风尘仆仆地赶往平武深山。


到了发掘现场,龚学渊一看,好家伙,这是家族墓葬啊,村民平地刨出来的望柱、石狮、石马、文官武将残破不堪横七竖八的摆在那里,墓穴也不是一座两座,一大片20几座。其中最为著名的王玺和他的四位夫人的墓室在墓葬群的东北面,需要临摹的壁画和浮雕也大都在那里。


为了避免墓室中的浮雕和壁画色彩迅速氧化,考古队只能在墓顶开出“天窗”,用吊篮进出。龚学渊不得不顶着秽气和毒虫,下到近10米深的地下,钻进那只有1米宽的墓室,进行色标标注。


“洞非常小,就我一个人,打起火把,坐在吊篮里,他们就慢慢地放我下去……”也许是印象太过深刻的缘故,龚学渊回忆起那次考古的细节,点点滴滴都非常清晰,“一下去,光线一照。嚯,金闪闪的,完全像新的一样!”



漆黑发亮的雾山石凿成的四壁上,形态各异的人物“生鲜鲜”的凸显在那里。


云蒸霞蔚的寿山福海上珍宝飘飞,土司长官和土司夫人在侍者和武士的簇拥下端坐,衣带飘飘的飞天在空中散花降下祝福。大红、朱砂、赭石、石黄、石青和金粉等矿物颜料让这些浮雕和壁画的色彩无比持久和艳丽,看上去人人穿金戴玉,个个流光溢彩,气势宏大,活脱脱就是一幅巨型的明代土司王宫乐舞图。


摩挲着这些温润如玉哈气成雾的雾山石浮雕上历久弥新的线条和矿物颜料,感受着指间传来的阵阵湿润和寒意,龚学渊陷入深深地迷醉。


“雾山石是绵阳特有的一种石料,矿物颜料在上面能够持久保存,而且越是湿润的环境,保存得就越久,颜色看起来也越鲜艳。即使后来这批浮雕的颜色氧化了,但是把浮雕浸水,都还会有颜色显现出来……”回忆起当时的场景,龚学渊不禁对雾山石浮雕的细节和特性也一一阐述起来。


好在这批壁画和浮雕都是单线平涂,临摹用线忠实原味,记准颜色才是重中之重。


虽然没有完全敞开,但墓室一经开启,浮雕和壁画的颜料便不断在与氧气的接触中氧化变色。


不能准确的反映最原始的笔线和色彩,保护古代工匠的心血和结晶,这是龚学渊不能接受的。


争分夺秒最好的办法,就是待在墓室里,用最快的速度完成色彩的标注和线条的记录。



没有资料,没有现代化的设备和器材,只能被动的依靠近乎原始的方法摹写。那段时间,白天里,龚学渊就着馒头夹泡菜,两三口下肚,一口水灌下去,用最快的速度一座座浮雕一幅幅壁画的标注颜色。标完,就拿起半透明的油纸铺在浮雕和壁画上,小心翼翼地临摹。晚上,便在临时搭建的工棚里整理。


氧化褪色终是不可避免的,当那原本精美的色彩,在氧化作用下褪得一干二净时,龚学渊心里充满了无奈,而后,便全是庆幸。


颜色标注完了,浮雕和壁画也从墓室里起了出来,临摹的工作也就没有必要再在逼仄的墓室里完成了。龚学渊终于可以换个好一点的环境,在深山王宫——报恩寺里腾出一间工作室,专心摹画起来。


朱墙碧瓦旧王宫,翠柏凌霄映日红;


身居古殿为家日,独看群山带晚风。


龚学渊用这样一首诗,记录了当时的生活



还原这样的壁画,自然要和原作一样,走工笔重彩的路子,龚学渊却突然发现,手头的宣纸都是生宣纸,画不了工笔。为了赶进度,龚学渊一边安排采购,一边自己矾制了一批熟宣纸。靠着自己在大学里的刻苦学习以及临摹张大千敦煌壁画摹本和任伯年手稿所积累的深厚功底,赶在几个月里,完整准确的复制出了180幅浮雕和壁画。


这批摹本一完成,立即送到省上和北京,由文物专家审验,得到了各地各级专家们的一致好评。


然而,除了归档的一套摹本之外,其他的几套摹本都被当做“封资修”的垃圾就地销毁。所幸龚学渊悄悄地将其中一套已经标注了色标的线描粉本保留了下来。


改革开放后,龚学渊萌生了重新整理完成这套壁画的愿望。不过这次,龚学渊担任的却是指导和监督的角色,在他手把手的指导下,沿着父亲的路线,同样在文化部门工作的女儿龚迎春经过三年努力,终于在2005年完成绘制。170余幅壁画摹本,在30多年以后公开亮相,立即引起了省内外文物部门和艺术界专家的高度重视。绵阳市政府将其定位二级文物,由平武报恩寺博物馆收藏了这套珍稀的全色明代土司墓葬壁画摹本。(未完待续)


相关阅读:

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 ——记画家龚学渊(一)

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 ——记画家龚学渊(二)

编辑:杜畅 原文地址:http://www.zgscys.com/news/20170206/6160.html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中埃歌唱家蓉城演唱会将在ICON云端·天府音乐厅举
  • 【活动预告】李牧雨《明仔奇遇记》新书首发暨读书分享
  • “他乡”在远方——由甘洛写生所想到的
  • 崭新绿色公园
  • 德拉克洛瓦:为之醉心的幻象
  • 弥牟有座八阵图
  • 关键字龚学渊国画


  • 分享:
  • 联系方式

  • 电话:028-69891838
  •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龙都南路576号
  • 邮箱:3078407186@qq.com
  •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17 zgscys.com 蜀ICP:备13020192号 版权所有 四川艺术网

    优源聚科技提供技术支持

    扫一扫加关注四川艺术网
    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