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德尚艺•影响四川”名老美术家采访工程是四川艺术网、四川省美协共同发起,四川省艺术院全程支持,旨在走访看望一批在川70岁以上、在全国有重大影响力、健在的名老美术家的公益采访活动。
2012年7月13日,《龚学渊画选》首发仪式暨龚学渊50年艺术生涯座谈会在绵阳开元酒店举行,绵阳市委、市政协、市文联多位领导出席,四川省委常委、时任宣传部长吴靖平专门来信祝贺。在文艺界,像这样由地方党委政府出面策划出版作品集的事例不多。能够得到如此殊荣的艺术家,大都是堪称地方“文化名片”的文艺领军人物。
龚学渊得到这样的荣誉,是实至名归的。
从1962年分配到梓潼县文化馆,1987年调到绵阳市文管所直至退休,在近40年的文艺创作与管理工作中,龚学渊在绵阳市的美术普及、专业提升、人才培育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973年,龚学渊创作的国画《我是大海一滴水》选送参加全国美展,并被四川人民出版社、四川省文化厅《四川文艺》等专业刊物彩印出版,获得全国美术界一致好评。从这一年开始,龚学渊便一直担任绵阳地区美术创作学习班国画组的负责人,他在完成自己创作探索之外,又承担了更多的组织工作。
1977年,龚学渊收到一批画稿,展开一看,多是花鸟,用笔气派,颇有齐白石之风,虽然其中几件略有败笔,但瑕不掩瑜。当即拉住一旁的德阳画家张志武询问起来:“这人是哪个单位的?”
难忘的记忆
张志武回答道:“这是射洪的一个美术老师。”
龚学渊又追问有没有什么政治问题,听说是“活孔老二那档事”,只把手一挥, “那都不是事!通知他来吧。”
几天以后,长着一副“长褂褂脸”的孙竹篱坐到了龚学渊对面。
1978年初,上级布置下来一批创作任务,其中一项要求以“农业学大寨”为主题,在提倡花鸟画为农业服务的当时,这项任务便落在孙竹篱身上,负责组织工作的龚学渊也极其重视,连续几天和孙竹篱一起构思。
“要不咱们就画俩鸦雀,一只低头在水渠里喝水,一只正在昂头吞水,再配个山桃花开下来,那个画面和意境应该错不了……”
两人都觉得行,那就动手。几稿下来,感觉确实不错。完了以后又有新问题了,这标题咋起呢?
好在两人都是走的传统文化路子,博览群书,诗词底子深厚,大概一商量心里就有了底,加上龚学渊搞了多年的政治宣传画,“要不就叫‘红渠春水润心甜’?”孙竹篱一听挺好,赶紧写将上去。没过多久,好消息来了——作品受到广泛好评。不仅如此,这件作品也成为了孙竹篱的代表作之一。
龚学渊常常讲,搞美术组织工作,不能贪图名利。出出点子,做好服务,让艺术家们在更好的氛围和环境里创作出更好的作品才是这项工作的目的。
荷塘观鱼图
“能够看到别人在自己的协助之下取得成果,也是一件非常开心的事。曾经也有同志说让我也署名,我不干。我就是出个主意,‘点’一下,更多的还是别人自己的努力,我们不能贪这个功。”
让其他人放心大胆搞创作,取得优异成绩,为绵阳梓潼的驻军、九院培养大批美术人才是一方面。而发掘被埋没的人才,又是另一方面。
许多知识分子、传统文人因为种种原因隐没于乡里,名声不显,其中有一部分既有水平,又有担当的人士总是以种种方式造福乡里,在书法界被称为“四川北碑第一人”的蔡竹虚就是如此。
这位1910年出生的老人,家学渊源,师从大师谢无量,民国时期其书法即驰誉川西北,而后却因政治运动不得不沉寂下去。
1967年2月,龚学渊下乡办事,路过蔡竹虚所在的梓潼县金龙场乡。只见金龙场乡遍街春联字体多样,莫不精绝,一问,才知道蔡竹虚的情况。因为当时的文革背景,只能把蔡老的名字记下来。直到1981年全国文化形势好了,龚学渊趁着到金龙场办文化站的机会才找到蔡竹虚。一番了解下来,龚学渊对老人的艺术和遭际感慨不已,回到梓潼以后,便极力向上级推荐蔡竹虚,引起了县领导的高度重视,终于让蔡竹虚的书法艺术重显于世,成就了“四川北碑第一人”的美誉。
为孙竹篱、蔡竹虚和后来的安居泊奔走,在龚学渊看来,是职责所在,但更为重要的,是不愿意看到如此的美好被人为埋没。(未完待续)
相关阅读:
相关推荐
相关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