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华区2016年群众文艺精品展演
全民健身运动会拔河及跳绳比赛
小学亲子书香游活动参观图书馆新设备
在去年12月底召开的成都市成华区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成华区的《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将“单项争第一、全面争先进,勇当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排头兵”定为了未来五年的总体目标。今后五年,成华人的攻坚行动,就是以市委“157”总体思路为遵循,以全区“19项重点工程”为抓手,加快打造现代成华、活力成华、繁荣成华、魅力成华、美丽成华、幸福成华、和谐成华。
未来五年,在成华区委、区政府领导下, 成华区文化广电新闻旅游体育局将立足新起点,开启新航程,着力将公共文化发展提升到新高度,为成华勇当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排头兵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滋养。
2017年元月,成华区对该区文化资源禀赋、文化设施配置、文创产业现状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研究,制定了《成华区“文化品牌塑造”工程实施方案》,通过公共文体设施提升、文化景观建设、文化活动品牌打造、文艺精品创作、文艺名家聚集、历史文化保护和传承、公共文化服务管理创新、文化社会组织培育和文创产业发展,推进“九大工程”建设,塑造文化品牌,全面提升成华文化软实力。
阵地建设 发挥两馆龙头带动作用提档升级
报告点睛
《报告》指出,要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原则,力促省方志馆和国学馆等省市重大公共文化设施落户成华,建成开放区图书馆龙潭分馆,启动区演艺中心等项目规划建设,完成70%以上的社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丰富“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落实全民健身计划,丰富完善公共体育设施,建成“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办好区第六届运动会。
成华区充分发挥“两馆”在全区公共文化服务中的龙头带动作用,提升全区公共文化服务阵地整体水平。2016年3月,成华区文化馆、图书馆新馆正式免费开放。成华区图书馆馆舍面积3500余平方米,藏书达到26万册,坚持天天开馆,每周开放时间达72小时,年累计开放服务3684小时。以区图书馆为中心,建立了公共图书“通借通还”管理平台系统,实现了全区公共图书“一卡通”借阅服务。
成华区文化馆馆舍面积4000平方米,配备有19个功能室和流动演出车等设备,2015年被文化部评定为“国家一级文化馆”,今年该馆入围由文化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主办的“中国最美区县文化馆”,并通过投票获得排名第一。该馆全年开放336天,每周开放时间达56小时,年开放累计2688小时,开设服务项目10余个,年接待服务群众10万余人次。
在加强区级两馆阵地建设的同时,成华区还采取调剂资源、公建配套等多种方式,切实解决街道和社区文化阵地建设用房问题,确保了每个街道有面积不低于500平方米的综合文化活动中心,每个社区有面积不低于100平方米的综合文化活动室。街道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和社区综合文化活动室每周开放时间分别不少于56小时、42小时。
全民健身,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必不可少。成华区文化广电新闻旅游体育局今年拟订了《成都市成华区全民健身设施管理办法》。新建全民健身路径10条,更换全区99处公益性体育基础设施器材,共计613件全民健身器材和7处15片街头篮球场。同时,2016年该区还完成4片5人制足球场和1片7人制足球场的建设。截止12月,该区公益性体育场馆(熊猫体育公园)免费、低收费开放数达26.6万人次。
创新服务 以科技创新为手段整合公共服务资源
报告点睛
《报告》要求,要坚持把创新驱动作为面向未来的核心战略和推动城市转型的第一动力,围绕全市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活力城市,大力推动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着力提升城市创新力、创业力和创造力。
成华区以科技创新为手段,建设了具有“信息集成、服务便捷、工作高效”特点的全区性公共文化数字化管理服务平台和“成华公共文化服务”微信供需平台。平台有效融合了现有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电子阅览、图书服务,实现了本土图书杂志报刊、文艺演出、文化展览及各类图文、音视频资源的数字化、网络化。
成华区图书馆装备了先进的图书馆管理服务平台,为读者免费提供借阅一体、结合了传统纸质图书和现代电子图书的阅读服务。该馆各个窗口都配备有自助借还机和自助图书消毒设备供读者使用,为读者提供更加便捷贴心的人性化服务。图书馆购买了电子图书资源3000余种,电子报刊资源4000余种,供读者进行电子图书、电子报刊的借阅、少儿有声读物下载等。成华区图书馆还是省内第一家为读者提供库克数字音乐平台服务的公共图书馆,平台引进大量国外优秀音、视频资源,曲目数量已超过100万首。新馆开放后,该馆充分利用新增的亲子阅读室和日益丰富的绘本资源,放开参与活动儿童的年龄限制,定期举办涵盖中、英文的少儿绘本趣味阅读活动。成华区图书馆还新增了少儿英文绘本故事会活动,采用澳大利亚原版英文绘本,由外教、中教同时授课,让少儿读者有机会体验新的语言环境,感受真正的跨文化交流。英文绘本活动一经开展便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读者报名热情高涨,名额供不应求。
该区还积极开展科学健身指导服务,2016年开展区级科学健身指导6次,体育进社区指导展示活动60余次,组织培训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124人。精心组织开展了“运动成都”成都市第二届“奥美之路杯”社区体质达人通讯赛成华区预赛和2016年成华区国民体质监测,对该区2325名3-69岁的市民进行了抽样体质监测,并给市民开具了运动处方,为他们正确健身提供科学指导。
活动精彩 积极培育打造多元化群众活动品牌
报告点睛
《报告》提出抓好“19项重点工程”,这是成华区第七次党代会提出的实施交通畅行、公共配套品质提升、公共空间品质提升、创新引领、经济证券化、双向开放、引才聚智、工业二次腾飞、服务业加速崛起、文化品牌塑造、增花添彩、宜居水岸活水成都、优质教育倍增、全民健康促进、扶贫攻坚、群团枢纽、社会治理创新、干部素能提升、廉洁清风共19项工程。
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在文化品牌的塑造方面,成华区的做法可圈可点。成华区针对不同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采取“菜单式”服务和政府采购专业机构服务的方式,积极培育和打造多元化的群众精品活动和品牌活动。多年来,成华区以“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文化人”为宗旨,逐步形成了在全市范围内颇具影响的 “国际友城青年音乐周”、“成华之声社区合唱节”、“成华区社区群众新春音乐会”、“成华区文化惠民‘六进’行动”(“戏曲进社区”、“高雅艺术进广场”、“文化直通车进校园”、“慰问演出进工地”、“文艺培训进中心”、“公益电影进院落”)等示范性精品文化品牌活动。通过品牌文化活动的示范和带头,提高群众整体性文化素养,引导文化需求,实现高水平的文化供需平衡。
成华区文化广电新闻旅游体育局大力推广普及高雅艺术,对文化产品内容进行提档升级,优化文化产品结构和质量,让群众享受“高端”文艺精品的魅力。在“戏曲进社区”100余场的文化活动中,培育了近800人的青少年川剧新戏迷,同时也将本土的“成华区百家班川剧团”打造成为成都市优秀的草根剧团。在每年一届持续举办的“成都国际友城青年音乐周”中,参与人数更是达到了40万人。高雅艺术活动的持续举办。成华区图书馆携手成华区残联及社会公益组织积极举办关爱特殊群体的公益活动,影响广泛。
成华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实施文体活动品牌打造工程。成功举办“运动成都”成都市第三届全民健身运动会暨“快乐体育·健康成华”成华区第三届全民健身运动会,共有20项比赛,参与人数达2万人次。
社会组织 高度重视文化类社区组织的作用
报告点睛
《报告》要求,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力度,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探索社区、社会组织、志愿服务“三体联动”公共文体服务模式,打造一批优质文化产品、文艺作品,让优秀文化看得见、摸得着。
成华区高度重视文化类社区组织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目前,全区各类特色群众文艺队伍发展到392支,队伍成员约1万人,文化志愿者注册人数近1000人。龙鑫艺术团、永乐艺术团等文艺社团,带领广大业余文化人才在基层文化活动、文艺培训、文艺展览等领域广泛开展工作,发挥了积极的带动和示范作用,形成了推动全区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重要力量。
成华区文化志愿者协会2012年由成华区文化馆发起注册成立,成员单位有成华区文化馆、成华区图书馆。注册志愿者1100余人。主要为音乐、舞蹈等领域的骨干。在成华区各类文化艺术活动、文化设施管理、服务等领域积极发挥志愿服务作用。
在体育领域,今年在成华区正式注册的区级体育协会达18个,街道体育组织14个,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81个,极大的推动了我区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
未来展望
工业文明的辉煌和荣光犹在昨天,建设新成华、勇当排头兵的重任在肩。在文化的发展方面,成华区将深入挖掘熊猫文化、工业文明、古蜀文化等区域特色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着力实施文化品牌塑造“九大工程”,到2020年,建成一批标志性的公共文体设施,建设一批高品质的主题文化景观,推出一批特色化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文化活动品牌,创作一批有传播力的精品力作,培育一批有号召力的文艺名家,集聚发展一批重大文创产业项目,形成文化形态特色浓郁、文艺创作繁荣发展、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文创产业特色发展的生动局面,塑造“魅力成华”文化形象。
在全民健身方面,该区将全面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紧紧围绕“全面推动体育发展,服务健康成都建设”大局,努力实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均衡发展、体育文化品牌凸显、全民健身赛事众多、体育人才汇聚、体育市场活跃、体育法制健全的全国全民健身引领城区”的总体发展目标。
相关推荐
相关排行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17 zgscys.com 蜀ICP:备13020192号 版权所有 四川艺术网优源聚科技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