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如花 人生如画 著名花鸟画家、美术教育家邵仲节和他的牡丹画艺术(四)

    “崇德尚艺·影响四川”名老美术家专访系列之邵仲节
  • 2016-12-26
  • 四川艺术网
  • 周云
  • 加入收藏
  • 分享:

“崇德尚艺•影响四川”名老美术家采访工程是四川艺术网、四川省美协共同发起,四川省艺术院全程支持,旨在走访看望一批在川70岁以上、在全国有重大影响力、健在的名老美术家的公益采访活动。

天下更无花胜此 人间偏得贵相宜


在我国姹紫嫣红、争奇斗艳的百花园中,牡丹以它雍容华贵的丰姿和卓冠群芳的气韵,鲜明地展示了风雅大气、和谐吉祥的“国花”风采。当问及邵老为何对牡丹“情有独钟”之时,邵老笑谈到——


古往今来,历代文人墨客留下多少赞美牡丹的诗辞名句,如“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有此倾城好颜色,天教晚发赛诸花”,“春来谁做韶华主,总领群芳是牡丹”举不胜举。宋代大文豪欧阳修更是发出“天下真花独牡丹”的赞叹。我想这些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句,证实了牡丹在历史上难以替代的“国花”地位吧。我是个花鸟画家,大自然中的梅兰竹菊及花鸟虫鱼都是我涉猎的创作对象。但是,我对牡丹情有独钟。我自少年习画之时,正是由于崇尚和迷恋牡丹的“国花”神韵,才与牡丹结下近七十年的艺术之缘。


牡丹花的天姿国色为历代画家所倾倒,应运而生的牡丹画艺术在中国花鸟画中也占有一席之地。几十年来,在艺术实践的道路上,我恪守“师造化”的古训,潜心研习历代大家有关牡丹艺术的宏论佳作,扎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注意吸收西画绘画技巧,坚持艺术上的传承创新,追求形神兼备的艺术特色,努力赋予牡丹画新的寓意,探索新的表现技法,终于形成自己“典雅、秀婉、厚重’’雅俗共赏的艺术风格,得到社会和同行们的肯定,被大家称为蓉城“邵牡丹”。上世纪九十年代,我还被推选担当中国文联牡丹书画艺术委员会副会长等多种社会职务。欣喜之余,也深感传承中华文化的重任在肩。



书画艺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牡丹画艺术也在几千年的传承中总结出不少成功的经验,画家要在这一传统题材上推陈出新并非易事。言至此,问及邵老,他思忖片刻,侃侃而谈——


我的体会是,艺术贵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艺术创新则需要我们善于广闻博览、兼学并蓄,仅靠闭门苦练还不够,还要善于用心用脑。古人云:“功夫在诗外”“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艺术之路是没有捷径可走的,要经过长期艺术实践和生活的积累,不断丰富自身艺术修养,紧随时代的脉搏,与时俱进。


中国画讲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大自然是艺术取之不竭的生命源泉。我认为画牡丹,如果不熟知牡丹的习性特征,单纯描摹名作,没有自身的第一手真情实感,作品也是缺乏艺术感染力的。尤其不要以所谓写意夸张为由,过于随心所欲,而失去牡丹的特性。我在牡丹画的创作中,特别注重实地的观察和写生。丹景山—我的第二故乡,备受名人感慨。“常记彭州送牡丹,祥云径尺照金盘”,是爱国诗人陆游备受艰辛中一杯酣畅爽饮!我除了常去河南洛阳、山东菏泽和四川彭县几个牡丹之乡采风外,还在院子里亲手栽种几株,平时注意观察牡丹生长习性。牡丹是有生命的,在风晴雨露的气候变化中,花头的正、侧、扬、垂、藏的姿态各有不同。随着时间和时令的转移,花朵、枝口十的深、浅、干、润也有变化。我总结在大自然中观察牡丹,最好上午十时前,那时光线柔和而斜射,花叶层次分明,牡丹花含苞藏露别有韵味。在四季中观察牡丹,要春观花、夏观叶、秋看枝、冬看杆,不同的时期各有侧重。还要注意不同品种、不同地域的差别。每次写生都让我受益匪浅,都会获得新的创作灵感,激发探索创新的热情。艺术要源于生活,还要高于生活。画家既要再现自然,又要妙造自然。经验告诉我们,艺术家要善于将大自然中摄取的营养融于创作之中,做到胸中有数,妙合天成,犹如唐代岑参所讲:“始知丹青笔,能夺造化功”。



宋代诗人黄庭坚指出:“凡书画当观韵”。美术作品的神韵就在于它的艺术感染力。牡丹是花中之王,高雅艳丽、雍容华贵是它的特征。当代牡丹大家王雪涛强调作画要“形似之间求神似”。那么,画牡丹怎样才能避免“俗气”、“匠气”,或者形似而无神呢?访谈至此,邵老渐入佳境,神采飞扬。他说——


我画牡丹,为了追求牡丹花姿态、意境和笔墨技巧的完美结合,总是将牡丹看作婀娜多姿、亭亭玉立的美女和品冠群芳的花神、花仙。按照拟人的手法,把美女的体态、风姿融人笔端,绘其生动,显其神韵。我还注意从戏曲、音乐、舞蹈、摄影等姊妹艺术中获取创作灵感,探索和丰富新的表现形式。特别是从古典诗词中品味人与花共有的情感和意境。古代诗词中有借花喻人的名句,如唐代李白诗日“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杜甫诗云“风轻粉蝶喜,花暖蜜蜂喧”等。我也反其道而喻之,借人喻花。那些耳熟能详的诗句,在我的脑海里演变出栩栩如生的牡丹映像,产生心灵的交流和碰撞。心有所想,笔随心动,下笔则自添几分气韵生动。比如说,花的构图“犹抱琵琶半遮面”花的妩媚“月移花影约重来”;花的张扬“皎如玉树临风前”;花的娇娆“楚腰纤细掌中轻“;花的呼应“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还有花的惊艳“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我在创作中反复品味,真是有如身临其境,画添多样情怀。我还注意把大自然中观察到牡丹在风晴雨露时的变化,拟作美女含羞、带笑、私语、斗俏时的情态。“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多年来,我尝试用人性化、人格化的笔法创作牡丹画,注重花的灵动和画的内涵,即在形似中追求神韵。



历代画家各有心得,值得我们研究借鉴。古人云:“学书在法,其妙在人。法可以人人而传,而妙必其胸中之独得”。法是指规律法则,而妙则是指艺术上的融会贯通,妙出心裁。问及邵老为何痴恋牡丹数十年,是怎样用激情和灵性描画出牡丹的魂骨,将牡丹画得技压群芳,别具一格时,邵老笑谈到——


宋朝的王安石论画说“丹青难写是精神”,讲得很深刻。我早期学画时,专心描摹牡丹千娇百媚的自然风姿,以后坎坷的人生经历使我更倾注于表现牡丹不畏严寒、总领群芳的精神气质。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泰民安,国家强盛,我深感唯有“国花”牡丹最能体现大国气度和时代风貌。盛世画牡丹,“笔墨当随时代”。艺术家在创作中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将时代精神融人笔端,努力反映欣欣向荣的时代风貌,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艺术精品。苏东坡在《书吴道子画后》提曰“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对我探索创新也很有启迪。我在创作中探索突破传统牡丹画的程式局限,在用色上,常用石青、石绿、藤黄、朱砂等色渲染牡丹的华贵亮丽。在用笔上,注意笔势的气脉连贯,疏密结合,以厚重的色彩、粗壮的枝干表现“国花”的豪放大气。在构图上,一改常用的折枝花的表现形式,舍凋疏而取饱满,常采用整幅宣纸甚至几丈幅大画安排牡丹的布局,也从不先勾草图,酝酿构思于胸中,寄心迹于娴熟笔墨之卜,揽盛世于万紫千红之中,胸有成竹,一气呵成。我在整体画面的把握上,着力于在静态中追求动态的气势,以绚丽多彩的画面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画家常说,意在笔先,画如心声。我一生经历过苦难和挫折,是改革开放给了我艺术新生。每当我看到姹紫嫣红的牡丹时,心中就涌动着歌颂时代、赞美祖国、把美丽献给人民的激情。我就是愿意用笔下的牡丹倾述自己热爱祖国、赞美时代的美好心愿。我精心描绘牡丹繁花似锦,寓意国家的繁荣昌盛;赋予牡丹以风骨和飘逸,呈现花呈人意、吉祥富贵的民族和谐之美;还借展翅盘旋的蝴蝶、蜜蜂,寓意人民生活的甜美与幸福。(未完待续)


相关阅读:


著名花鸟画家、美术教育家邵仲节和他的牡丹画艺术(一)

著名花鸟画家、美术教育家邵仲节和他的牡丹画艺术(二)

著名花鸟画家、美术教育家邵仲节和他的牡丹画艺术(三)


编辑:杜畅 原文地址:http://www.zgscys.com/news/20161226/5846.html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中埃歌唱家蓉城演唱会将在ICON云端·天府音乐厅举
  • 【活动预告】李牧雨《明仔奇遇记》新书首发暨读书分享
  • “他乡”在远方——由甘洛写生所想到的
  • 崭新绿色公园
  • 德拉克洛瓦:为之醉心的幻象
  • 弥牟有座八阵图
  • 关键字邵仲节花鸟画牡丹


  • 分享:
  • 联系方式

  • 电话:028-69891838
  •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龙都南路576号
  • 邮箱:3078407186@qq.com
  •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17 zgscys.com 蜀ICP:备13020192号 版权所有 四川艺术网

    优源聚科技提供技术支持

    扫一扫加关注四川艺术网
    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