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德尚艺•影响四川”名老美术家采访工程是四川艺术网、四川省美协共同发起,四川省艺术院全程支持,旨在走访看望一批在川70岁以上、在全国有重大影响力、健在的名老美术家的公益采访活动。
画布上的诗情雅韵
虽说作为美术教育家、美院院长的马一平,比作为油画家的马一平,知名度和影响力似乎更大一些,虽说马一平几十年来的精力和创造热忱,确实更多地投向了美术人才的教育培养方面,但他本质上还是一个艺术家。艺术家以作品说话,有人说,马一平的作品以激情、诗意和色彩的炉火纯青,影响了一代一代的学生,这话不是溢美之词。
马一平的艺术创作范围很广,大致可以分为人物油画、风景油画和大型壁画三大类。几十年来,他的绘画风格也在逐步发生变化,每次变化,都显示了他作为美术老师的功底和实力。他的艺术道路,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上世纪60年代初到70年代末。这个阶段,在前苏联模式和中国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大背景下,马一平主要是从俄国“巡回画派”吸收艺术营养,苏派技法痕迹明显,内容大多为主题性非常鲜明的革命题材,代表作有油画《南来北往》(1965年,参加全国美展),油画《重庆谈判》(1972年,参加四川省纪念延安文艺座谈会三十周年美展),水粉年画《聘请辅导员》(1975年,参加全国年画、连环画大展),油画《翻身农奴迎亲人》(1977年,参加全国双庆美展),油画《难忘的征途》(1977年,参加四川省纪念建军五十周年美展),油画《雷电颂》《心血》(1979年,参加建国三十周年全国美展,获四川省优秀作品奖(未设等级,二人合作)等。其中油画《南来北往》是马一平1962年毕业时到贵州体验生活时创作的,也是他第一次参加全国美展的作品。画面上险峻的山、盘曲的路、流动的车和打水的人,强烈的形式感,和谐的色调,显示出作者发现美、表现美的独特眼光和技能。而《重庆谈判》《难忘的征途》《五四运动》等主体性油画作品,则体现着作者驾驭重大历史题材的能力。
《俄罗斯情怀2——雷声远去》 布面油画 100cm×60cm 2015年
第二阶段,从改革开放到上世纪90年代末。这个阶段,中国美术界空前活跃,不同流派此起彼伏,各种艺术思潮令人目不暇接。马一平则沉下心来,聚焦民族的、民间的传统艺术,从本土厚重的艺术渊源探骊得珠。其机缘,是80年代初马一平带学生到敦煌半个月时间考察,沉雄博大的佛教艺术给他心灵巨大震撼的那种感觉,至今难忘。“这次考察对我此后十几年都有很大影响!”从80年代创作的油画《早安》《小街》《回春之曲》《阳春三月》等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西方油画的纯正基因已经与很多中国元素实现了完美融合。特别是《含笑的山庄》、《乡村艺术家》(参加第六届全国美展并获优秀作品奖)等,大量运用中国年画的造型手段,注重平面感,造成一定的装饰性变形,凸显了当代油画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这一时期创作的大量作品中,油画《青纱颂》(1995年)《虎门销烟》(1997年)和大型丙稀壁画(1989年)等获奖作品,堪称经典。其中,他设计并主持制作的大型丙烯壁画《血与火的洗礼》(1989年全国第七届美展获银奖,同年获四川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通常被视为马一平的代表作。那是1986年,根据重庆市委建立青少年革命教育基地的要求,时任四川美院院长的叶毓山给他下达一项任务:创作反映中美合作所革命烈士事迹大型壁画。这个家喻户晓的故事被无数画家以各种美术形式画过多遍,起初他坚辞不受,两个月后发现无可推脱,才集中全力,调动艺术积累,终于找到了一种独特的形式——波澜壮阔、大起大落的构成关系,强化、夸张的造型语言,情绪激越的色彩处理,造成极富冲击力的视觉效应。30多年后的今天,回头审视这件鸿篇巨制,仍会让人产生心灵震撼的感觉,说它是当代中国政治性主题壁画中的标杆,似不为过。
1986年,大型壁画《血与火的洗礼》完成时留影
第三阶段,从90年代末至今。这一时期,马一平的艺术探索开始向写实回归,有意识地弱化了中国符号,更多地强调意境之美。实际上,这是一种更高境界的回归,是对中国艺术中最精髓的“形神说”、“意象说”以及中国古代哲学与美学核心的“天人合一”、“虚实相生”、“冲和淡远”、“无为空灵”等传统美学思想的自觉践履。这个转变肇始于90年代初期开始的《大地无言》系列油画创作,画了十几张之后,感觉有点受束缚,加之到领导岗位后一方面时间少了,一方面视野更加开阔,他希望自己的作品,应该向更自由、更能给人心灵慰藉方面倾斜。这个阶段,他做了大量的风景油画写生,多为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场景。一棵大树、一片竹林、一幢古宅、几间农舍、几个草垛、一段破旧的石梯、一道古老的城墙、一个古镇的街道、一条热闹的集市,数段梯田、几朵鲜花、皆能进入审美视野。娴熟的技巧和色彩活化了生活,鲜活的场景、恬淡的现实,带着丰沛的激情,跃然呈现于画布。此间,他创作的《大地无言》系列、《动地长歌》系列以及《夏威夷风景线》系列等油画作品,撰写的教材 “廿一世纪艺术教育丛书”之一《色彩》、《油画风景教学》等著作,范画《油画风景》和多篇学术论文,都在美术界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夏威夷风景线1号 布面油画 120×90cm 2007年
对马一平的艺术成就,业界有很多评价,高言大论,皆凿凿有据,限于篇幅,不复赘述。个人以为,更值得参考的是其弟子的概括,认为他几十年的艺术探索是英雄情怀,平民情感与大地眷恋的三重奏,作品“气象宏大,明丽与沉郁相间,气韵与节奏相携,形式与理想相望。端庄而浪漫,俭朴而丰富的质地,是与他的时代、他的梦想、他的命运交织纠结密不可分的结果。”对马一平其人其作研究颇有心得的陈美渝教授认为,“他几十年来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无论是他的大型壁画,还是众多的人物油画和风景油画,以及大量的风景写生作品,各种类别、各种体裁、各种题材以及各个领域的创作,均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对人性的关注和对人的生存状态和情感状态的重视。在每幅作品的创作过程中,无论是画风景抑或人物,都有一种情之所致的东西在驱遣着他,包括风景画创作和风景写生,本质上都是以景为依托去表达人的情感。所以在先生的风景油画中有一种稚子的天真的情怀,有一种童贞童趣的单纯,有一种浓得化不开的诗情画意,有一种文人士大夫追求的隐逸之风。这些情愫的表达正是属于深层次的人文关怀和精神关怀。”
大地无言24号 布面油画 180cm×140cm 2003年
采访中,在问到所秉持的艺术观时,他坦言,一百多年来,围绕为人生而艺术,还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争论,没有断过。在我自己,更倾向于前者,虽然很喜欢那些为艺术而艺术的大师们的作品。马一平认为,艺术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激励人的艺术,一种是抚慰人心灵的艺术。这两种艺术,他都做出过出色的努力,但在他后期的作品中,我们会更深切感受到他对抚慰人心灵方面的偏爱。
为写此文,曾集中研读过马一平的艺术作品和相关文字,从一个艺术爱好者、艺术欣赏的角度,我感觉他的艺术风格,除了学界的概括的之外,最能够打动我的大概有三:一是唯美的形式构成,二是如诗如歌的抒情意味,三是静雅和谐的色彩韵律。
很感谢把采访马一平任务交给我,为我这个艺术爱好者对业界好评如潮艺术的范儿,提供了一次近距离接触的机会。在成都北郊木兰山附近一200多平米的大画室,采访组一行美美地欣赏了四壁挂满的本真画作,大快朵颐。
《四月之润》 布面油画 100X80cm 2014年
采访近结束时,大家对这里清雅优美的环境赞不绝口,刚巧,马夫人驾车来接,马一平一脸笑容,自我解嘲,“我这个人某些方面很低能,比如不会开车。因此,早上起来,太太去上班时顺便把我送到工作室,中午跟园子里的员工一起吃饭,晚上妻子下班时候再把我接回去,呵呵。”卸掉了行政的重荷,“大哥”过起了普通艺术家的生活,可以全身心投入他钟爱绘画了。“除了必要的应酬,我真是个自由人啦!有生之年,趁筋骨尚硬,还想画几幅大型作品,了却夙愿。”
“这样的生活,多惬意呀!”道别后,大家感叹着,好一个艺术范儿,好一位不老的大哥!(完)
相关阅读:
相关推荐
相关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