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者一画性空灵 彭先诚绘画艺术侧记(三)

    “崇德尚艺·影响四川”名老美术家专访系列之彭先诚
  • 2016-12-08
  • 四川艺术网
  • 朱学才
  • 加入收藏
  • 分享:

“崇德尚艺•影响四川”名老美术家采访工程是四川艺术网、四川省美协共同发起,四川省艺术院全程支持,旨在走访看望一批在川70岁以上、在全国有重大影响力、健在的名老美术家的公益采访活动。

惚兮若一梦  满纸盛唐风


对于那些艺术上有所成就的艺术家,人们总是自觉不自觉的给他们贴上简单、极易识别艺术符号,如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黄胄的驴、张大千的青绿山水......说到彭先诚,许多人总是先想到他的唐人唐马和骨画法。


 世界的绘画,高处都是统一的,殊途同归,不管是中国还是西方,都会殊途同归。绘画很多东西走到一定的时候就没有界限了,艺术观会走在一起,思想高度统一,思想在高点会走到一起。没骨法在宋代就有了,还可追溯到唐朝。没骨法并非没有骨头,线描很细而已。到了明代,没骨法在水墨中开始有比较好的运用,到了清代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1981年,杜甫草堂邀请彭先诚创作一批表达杜甫诗歌内容与意境的艺术作品。这个要求,竟如一道闪电,击开了他积淀多年的艺术素养,唐人诗意画如同夏花一样,在他的艺术沃土上绚烂绽放。创作时,他将之前掌握的前人的没骨画法,融入自己在敦煌写生汲取的壁画艺术精髓,再结合汉篆线刻和书法,尽管探索创新的过程异常艰辛,但最后呈现出来的作品笔调轻快、色彩柔和明亮、画面清新明丽、别具特色,别有韵味,别创一路。譬如唐人唐马的点染,其实用的是花鸟画没骨法,造型高古了,墨法笔法的大写意,却得益于新国画一代;又以疾速而纤细的白描勾勒仕女面相,能提炼,亦能传神,则显见速写的积蕴;他的大幅山水局部,似借元人、明人的若干局部,放大成篇,枝干山石的处理则是新国画的以墨代笔,以笔带墨,远观效果稠密繁复,近看,则恣肆放诞,不事小节,其间留置的空间,点缀人马,形影生动。


明皇幸蜀图  2004年  247cmx115cm


彭先诚的唐人诗意图以及他的人物画,大多取材于传统诗词歌赋里古代宫廷仕女和民族生活,涉及时代生活诸多方面如郊游、马球、狩猎等亲近自然的室外活动,还有深宫生活如闲凝、对镜、出浴、春怨等。他如此取材是着眼于历史上盛唐辉煌时期,人的精神相对自由饱满,身材健康快活,妇女地位有所提高所受压制比较小。熟悉历史的知道,当时关中妇女在家主政,干练泼辣,形成一种风气。她们思想比较解放,自由度很高,骑马过市,畅怀嬉戏,积极参与各类公共活动是后来宋明理学泛滥后不可想象的。因此也给后来画家带来丰富、广阔的想象空间。但画家大都受时代局限,如唐寅《王蜀宫伎图》中的女人就明显有些呆滞木讷,缺乏生趣,应是按照朱程理学的标准规制。而彭先诚这类题材,无论是《虢国夫人出行图》、《杜甫诗意图》、《明皇幸蜀图》,还是《游春图》、《弄妆图》等,我们可以清晰的发现,无论是他创造的金碧辉煌的宫廷环境下或者是春风拂柳马背上那充满真实而迷蒙的美丽身影,都更符合现代人想象中的盛唐时代。这种艺术想象的“不确定性”更符合东方人的审美情趣,让我们情不自禁的就联想起唐诗中所描绘的那些幽美、快乐的场景,让人更能感受到他笔墨下的轻松明快的诗样意境和美感。彭先诚成功之处就在于他巧妙地从唐代绘画、壁画、敦煌壁画、唐三彩陶艺以及历史文物、典籍、诗歌文学中得到精粹和灵感,凝练成生动真实、合情合理的心象,运用“似与不似之间”的虚虚实实、虚实相生的表现策略,把绘画艺术的种种视觉因素调动起来,揉进他的学识、思想,把形体、结构、空间、环境、线条、块面以及运墨用水的技巧,变现出既需且实、似朦胧又清晰、如梦似幻的图画,深沉内美,让观者赏心悦目,意味无穷。


虢国夫人出行图  2001年


水墨技法上的突破,是彭先诚绘画艺术的一大成就。他不仅深入研究、总结古人“十八描”和各种皴法的特点,还结合黄宾虹“五笔七墨”说与陈子庄先生“画家全靠一杯水”的经验,大胆地运用到自己的创作实践中。他的作品,特点鲜明,遥远的历史感与朦胧的真实感扑面而来。他在2003年创作的《渭城曲诗意图》题写了这样一段话就比较好的诠释自己的艺术见解:


“所谓化境乃笔不是笔,墨不是墨,形不是形,景不是景,然一切又皆是也,大而化之也,期图略近此境,先诚自狂,观者当为一哂。”


细细咀嚼这几话,再慢慢的品味他这幅作品,我们就可以领悟到他运用墨与色,在纸上经过笔的施行与水分渗透晕染洇化形成的物象,从中凸显出来,呈现一种似无意中的细微与精妙表达。画中山水景色用色与水的晕染,构制出景深,在寥寥几笔勾勒出一些树的灵动;几点飘浮的嫩绿,将春的信息与青青柳色的意境展露无遗;马且充分吸收唐三彩的表现手法,人物、衣着部分水分很重,面目五官因在湿纸上落笔而显得模糊,头、肩这些关键结构部位却精准的用笔清楚描画;图中人物衣袂飘飘,唐风古韵,跃然而出,恍惚间若梦回大唐,回到那首熟悉的唐诗中,与友人折枝赠柳、诗酒话别。突然间想起老子所说:“恍兮惚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借此来形容彭先诚的水墨境界,十分贴切。无论是朦胧,还是恍惚,都是他想努力表达的生活感悟,创造一种心象中特有的诗意境界,一种艺术氛围,一种雅致情趣。正如他自己所说,他的作品不太重题材。他的画既不是唐代历史的戏说,不是图解,更是历史风物、衣饰佩件、用具习俗的溯源,他只是想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文化美学,用唯美的形式,艺术的表达出来,传播出去,分享给更多人。


牧马天山  2007-2014年   179×97cm


唐人唐马的艺术呈现,是彭先诚多年艺术积累绽放,是他在艺术探索的路上,为自己树立的第一个具有符号性的艺术标示,为他的艺术创作开辟一条崭新的道路,为中国传统水墨的创新发展开启一个崭新的时代。(未完待续)


相关阅读:


诚者一画性空灵 彭先诚绘画艺术侧记(一)

诚者一画性空灵 彭先诚绘画艺术侧记(二)


编辑:杜畅 原文地址:http://www.zgscys.com/news/20161208/5651.html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中埃歌唱家蓉城演唱会将在ICON云端·天府音乐厅举
  • 【活动预告】李牧雨《明仔奇遇记》新书首发暨读书分享
  • “他乡”在远方——由甘洛写生所想到的
  • 崭新绿色公园
  • 德拉克洛瓦:为之醉心的幻象
  • 弥牟有座八阵图
  • 关键字彭先诚美术家


  • 分享:
  • 联系方式

  • 电话:028-69891838
  •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龙都南路576号
  • 邮箱:3078407186@qq.com
  •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17 zgscys.com 蜀ICP:备13020192号 版权所有 四川艺术网

    优源聚科技提供技术支持

    扫一扫加关注四川艺术网
    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