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张名片”厚植城市文化软实力

  • 2016-12-07
  • 龙泉新闻
  • 加入收藏
  • 分享: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文化既是软实力,也是生产力,更是竞争力。成都市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强调指出,城市实力靠经济,城市品位靠文化。


在建设成都副中心道路上,区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龙泉驿区要加快建设独具魅力的人文之城。这为全区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自觉履行文化担当,聚焦提升与建设“中国大车都、成都副中心”相适应的城市文化软实力,全力以赴加快推进世界旅游目的地、独具魅力的人文之城各项建设任务指明了前进方向。


关键词:特色文化

把“四张名片”投递给全世界

特色文化就像是城市的特有符号,是城市的一张张名片。谈起龙泉印象,人们首先就会想起蜚声海内外的“中国·成都国际桃花节”、“汽车城”、“中国西部客家第一镇——洛带古镇”……它们,是龙泉最为靓丽的文化名片。


区档案馆研究员胡开全,20多年一直致力于龙泉本土特色文化的挖掘、宣传、展示,“最大的愿望就是想让世人知道,龙泉除经济实力强劲之外,历史人文等软实力也一样让人钦佩和羡慕。”


区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将大力实施“特色文化”塑造工程,让胡开全很是兴奋,“我们龙泉有底蕴厚重的客家文化、历史悠久的古驿文化、浪漫休闲的桃花文化、现代时尚的汽车文化‘四张名片’,打造好这‘四张名片’,龙泉响誉世界就指日可待。”


“依托四张‘文化名片’,进一步挖掘地区特色文化资源,编制有前瞻性、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是我们的当务之急。”区文旅局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规划的引领下,龙泉驿区将深度挖掘,精耕细作,打造特色文化极核,把“四张名片”传递给世界。


据了解,未来,龙泉驿区将抓住特色文化这个根本,打造区域文化品牌,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的发展思路、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培育一批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的骨干文化企业,推动特色文化要素与旅游、教育、体育、购物、餐饮、娱乐、地产等相关业态融合共生、互动发展,不断延伸文化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关键词:文创产业

“一园多点”文化活力激发

12月1日,《人民日报》以《一部剧为何卖出一个亿》为题,聚焦刚刚闭幕的成都创意设计周。文章中所提到的剧,正是备受关注的中国艺库的原创戏剧《湖广填四川》。该剧与洛带古镇旅游相结合,以街道为剧场,演员融入人群,游客边走边看,打造“街就是剧、剧就是街,游客即演员、演员即游客”的新型演艺模式。在本届创意设计周上,该剧以1亿元的高价成交。


在创意周上,中国艺库除了斩获1亿元合约外,还被国家文化市场调查评估中心认定为文创产业发展全产业链建设基地。近年来,中国艺库汇聚了舞台演出、艺术原创、非遗传承、衍生品开发等优秀资源,在全国乃至国际具有示范引领和产业推动作用,成为文创与旅游、文创与科技、文创与资本和文创领域的“双创”基地和实验园区。



12月2日,大面街道东洪路666号,“321”文化创意园区明星云集。太合音乐集团旗下厂牌合音量主办的“T榜”季度盛典第二季在此举行。活动现场,“太合音乐集团合音量·天府新区原创音乐孵化计划”在“321”文化创意园区落地启动,今后将在我区展开一系列的原创音乐孵化行动。


很多人并不知道,被不少人称为龙泉“东郊记忆”的“321”文化创意园区,其前身是一个破产的无缝钢管厂。沉寂数十年之后,这个破败的老厂区迎来生机:经过重新打造后,这里成功吸引数十家文创企业的入驻,为“创客”们提供筑梦空间。


中国艺库的“双丰收”和“321”文化创意园区的文创企业聚集,是我区文创产业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区集聚文创企业120余家,未来还将以中国艺库、“321”创意园区为核心,辐射带动集创意设计、音乐产业、工业设计、动漫互动、创业孵化、艺术工作室等文创项目为一体的文创业态聚集发展,形成“一园多点”西部文创产业发展规模,丰富成都——西部文创中心的内涵。


关键词:文化惠民

让群众成为人文之城受益者


文化是人的文化,脱离了“人”这一尺度,文化毫无意义和价值。如果判断一座城市是否具有人文魅力,往往可以通过生活在这里的个体故事见诸端倪。那么,从市民艺术节舞台走上央视《黄金100秒》舞台的张幸奋,无疑是一位典型人物。


在今年市民艺术节市民艺术学校专场演出中,61岁的张幸奋和舞伴张志坚领舞《天边的鸿雁》。旋转、跳跃、游移、托举,各种难度动作两人信手拈来。这是一直坚持在市民艺术学校学习的张幸奋第十次参加市民艺术节了。“免费学艺术,改变了我的生活,改变了我的人生。”张幸奋如是说。


走过十载的市民艺术节,成为展示龙泉文化惠民的丰硕成果的舞台。在实现文化小康的道路上,我区广大群众的文化自信油然而生。透过市民艺术节,我们看到了我区文化事业大发展的初心:让群众成为文化发展的主角。


提升文化软实力,打造更高追求的人文之城,除了抓住区域文化特色这个根本,提升文旅产业、文创产业,打造文旅品牌之外,是更高层次推进文化育人,让群众成为人文之城受益者,这既是重点,也是其落脚点。


区文旅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我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市民艺术学校“1+12+N”模式惠及了越来越多的城乡居民,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处处彰显龙泉文化活力。未来,我区将以加快规划建设“五馆一中心”等重要文化地标为主,按照新标准提前规划布局一批社区公共文化场地和设施建设,确保基本文化设施全覆盖,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不断满足城乡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不断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真正让群众成为人文之城受益者。


让文化涵养城市灵魂

汉置邮亭,唐设驿传,元改站赤,明曰“驿站”,自古以来,龙泉驿就是人文荟萃之地。实施“特色文化”塑造工程、加快推进文体设施建设,提升文旅产业、文创产业,加快建设独具魅力的人文之城,让世人向往龙泉驿、让龙泉驿走向世界。这是我区建设“中国大车都、成都副中心”相适应的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方向。


人文之城建设,像一片森林的成长,需要高远的天空和肥沃的土壤。建人文之城,既要注重挖掘传统文化特色,又要跳出地域文化的局限,把本地特色文化与现代主流表达的形式与内容融合起来,引领市场需求,打造城市文化品牌,才能让人们诗意地栖居在文化龙泉的大地上。建人文之城,要坚持以人为本,只有把全社会蕴藏的文化积极性和创造力充分发挥出来,才能展现丰湛壮美的迷人画卷。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提升文化软实力,打造更高追求的人文之城,更高层次推进文化育人,更高标准发展文化事业,更高水平培育文化产业,正是龙泉打造人文之城的重点。只有这样,龙泉人文之城才能创造出百舸争流、春华绽放的新天地。



编辑:四川艺术网 原文地址:http://www.zgscys.com/news/20161207/5632.html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中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出台 通过法律保障人民基本文
  • 手机轻松一扫 把图书馆搬回家
  • 成都武侯区文化惠民为百姓幸福加分
  • 成都市民文化艺术培训“2016年度教学成果展演”举
  • “春熙放歌”2016年锦江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
  • 五年内高新区将新增10个以上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

  • 分享:
  • 

    联系方式

  • 电话/Tel:028-69891838
  • 地址/Add: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一环路北一段99号3110
  • 邮箱/mail:scysw@zgscys.com
  • 扫一扫加关注四川艺术网
    底部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17 zgscys.com 蜀ICP:备13020192号 版权所有 四川艺术网 优源聚科技提供技术支持

    艺术品经营单位 编号:51010618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