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怀淡泊写大雅——山水画家耿继斌写真(二)

    “崇德尚艺·影响四川”名老美术家专访系列之耿继斌
  • 2016-11-25
  • 四川艺术网
  • 周云
  • 加入收藏
  • 分享:

“崇德尚艺•影响四川”名老美术家采访工程是四川艺术网、四川省美协共同发起,四川省艺术院全程支持,旨在走访看望一批在川70岁以上、在全国有重大影响力、健在的名老美术家的公益采访活动。

采芹荐他拜名师,日积月累终有成


“我的祖父耿树宪,光绪举人。擅长山水、花卉、人物,作品活泼生动,栩栩如生,他还著有《二云仙馆》诗集。我小时候在亲戚家里看到过他画的山水,笔法秀丽,山石清新,在我幼小心灵留下了深刻的形象。《中国美术家名人录》载有他的传略。父亲耿少倪上世纪30年代在四川成都新繁教书,作画,人物仕女、花鸟画名噪一时。”


谈起八十年前父亲在画室为他人作画的情境,耿老迄今历历在目。追忆起慈父才40出头就离开人世,老人眼角掠过一丝淡淡的忧伤。


耿继斌告诉我们。也许是从小耳濡目染的缘故,使他儿时就对绘画产生了隆重的好奇心。记得五岁那年,一天父亲不在家,他便拿起他的画笔,小心翼翼地在他的画稿上涂抹,父亲回家后不但没有责备,反而握住他的小手说:“人物先从鼻子画起,小鸟先从嘴勾起。”边说边耐心地教他作画。


耿继斌少年时代,父亲已是成都、新繁有名的画家了。耿继斌喜欢照着画临摹,临过《汉初三杰》即萧何、张良、韩信的画像。一次父亲带他去赶庙会,庙会的戏台上正在上演《白蛇传》,其中的白娘子与法海斗法的精彩场面,人物众多,好看极了,回家后他便在一张大纸上把这个场面画了下来,受到大家的赞扬和鼓励。  


至今叫耿继斌难以忘怀的是父亲病故后,家中生活陷入贫困,耿继斌特别想像父亲那样画画,他坚定了自己学画的决心。于是,他便开始了临摹《芥子园》中的山水画稿。



1945年,20来岁的耿继斌在成都小学教美术,渴望能找一位老师学习绘画,正当苦学无门路之时,他有幸认识了成都著名花鸟画家、张大千的好友张采芹老师。他看了耿继斌的画稿后,热情地推荐他拜在成都南宗山水画名家芮敬予老师的门下。芮敬予,成都人,四川近代美术史的教育家,艺术家。芮老先生出生名门,家学渊博,有深厚的文学修养,擅长诗词,尤好昆曲,精于山水画,继承元人黄公望、“四王”遗意,格调清新、雅逸,神韵幽深,点染人物,渺渺数笔,行立坐卧,顾盼之情,信手而成。书法宗米蒂,得晋人笔意,飘逸潇洒,为文人画家之典范。尤擅四王,张大千对其青绿,浅绛山水钟爱有嘉,曾以二幅换一幅,他与齐白石,张大千,方旭,林思进为莫逆之交。当年,张大千说,他画青绿山水追不上吴湖帆,画四王抵不上<<芮敬予>>。


耿继斌记忆犹新的是第一次拜见老师是在1945年的夏天。当时老师是六旬以上的老人,他面容宽厚、精神爽朗。此前,张采芹老师已将他的情况告诉了芮老师。去见他时他正在作画,老师一边作画,一边询问学校的情况。作画完毕,休息片刻后,便看耿继斌带来的习作,一一指出可取和不足之处,并现场对他的画加工润色,经过老师的点染,耿继斌的一张拙作便有了生气。



敬予老师抗战时期曾任成都“蜀艺社社长”,受到成都文艺界的推崇。老师人品高洁,学养功深,不仅对耿继斌的习作认真修改,而且毫无保留的教导他,鼓励他要多读书,多习字。他给耿继斌推荐李斯小篆《峄山碑》,让他临字数年,并利用闲暇,认真阅读了傅抱石先生编写的《石涛画语录》。那时与耿继斌先后从师学艺的还有余斗南、李行百等人。


抗战胜利前后,成都美展十分活跃。一个星期天,耿继斌前往老师学艺。看到壁上挂有仕女和花卉图。老师告诉他,白描牡丹是袁师母画的,袁师母是明末爱国将领袁崇焕的后裔。老师和师母对于热爱艺术的青年都来者不拒,艺专一些学山水画的学生都到画室看老师作画,均受到老师的热情接待。


1950年初,解放后的四川,百废待兴,西康省干部学校在成都招考高中以上在校生(入康学习后分配工作),耿继斌报考了该学校。1952年因公去成都,芮老先生已经从泡桐树街迁往实业街居住,四川省博物馆馆长谢无量聘请他担任鉴定文物工作。曾经和老师一起工作的刘庭碧老师告诉耿继斌:老师在当时抢救文物作出了重大贡献。原来芮老师一位亲戚在收废弃物资时在原国民党二十九军师长家中,以五分钱一斤卖的废纸中发现一些花鸟画册页,便拿给老师看,老师便与刘庭碧老师一起品鉴,经鉴定这四张画是宋元名迹,艺术价值极高。便给了亲戚四十元钱,收为博物馆馆藏文物。四张画是,北宋赵佶《腊梅双禽图》、《荷塘玉鸟图》)(宋)、《秋葵图》(宋)、《林原双羊》(元)。四张册页游荡在四川的经过,刘庭碧老师说道,这套册页原本十二张,乾隆皇帝到江南的时候,突然要看这十二张册页,内庭将册页快马送至江南,乾隆离开江南时,册页落在丁葆桢手里。丁任四川总督时,册页流落蜀人手中。有求官者将此册页献给四川二十九军长田颂饶,田对此很不珍视,给了部下师长八张,另一位师长四张,解放后这十二张册页为四川省博物馆收藏,其中八张北京借去展览,以后就留京城了。



西干校毕业后,耿继斌分配到中共西康区党委宣传部。不久下乡征粮工作开始,9月中旬参加省委组织土改工作团前往西昌、会理土改。翻越大相邻、渡过大渡河、经彝区小道直达金沙江边,徙步往来三千多公里,沿途速与不少优美的风光,让耿继斌尽收眼底,工余,又宣泄于纸上。


1951年秋天,耿继斌从会理县绿水河乡回到雅安,参加机关,“三反”工作。在纪念南京解放三周年时,耿继斌画了“百万雄师过大江”的宣传小册子。西康文化处成立后调到该处工作,负责美术工作并派到文工二团(川剧)辅导学习,这期间,他多次带队前往康定演出,慰问藏民,翻越3000米高的二郎山,在银装素裹的景色中往来。


1955年中央决定撤消西康省与四川省合并,原西康省文化处文工二、三队,改为川剧团和京剧团。耿继斌被任命为雅安京剧团秘书。于1956年初下到雅安地区。半年后调到雅安市文化馆工作。


岁月无声,二十多年的文化工作,约一半时间他都在农村度过。


雅安素有“雅无三日晴”的说法,不到三日就有一次降雨。所以雅安的山山水水常常在烟雨中,他的速写本还留有那峰恋起伏、阴晴雨雪的景象。胸中有了丘壑,创作自然有了“生命”的源泉。



文革开始,耿继斌成了批判对象,工作组收走了他积累多年的画稿,1967年灾难再次降临,雅安武斗开始,耿继斌的宿舍被烧。衣物、书籍及老师送给他的山水画顷刻间化为灰烬,令他伤心至极。但他相信国画的山水画是民族的瑰宝,此后他仍坚持早晚临摹王羲之《兰亭序》及李邕麓山寺碑。又从图书馆借来黄君壁、陈树人、傅抱石等人的山水画、利用晚上时间悄悄地在昏暗的灯上临摹,刻苦学习前人的创作方法。后又得到石涛、黄宾虹大师的画册,潜心进行研习。石涛山水画作的雄浑奇秀,千变万化,黄宾虹墨韵苍劲,浑厚华滋的大作,自成一家,他们使中国山水画走向了最高境界,这些都深深地激励着身处逆境的耿继斌。(未完待续)


http://www.zgscys.com/news/20161125/5511.html胸怀淡泊写大雅——山水画家耿继斌写真(一)



编辑:四川艺术网 原文地址:http://www.zgscys.com/news/20161125/5512.html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胸怀淡泊写大雅——山水画家耿继斌写真(一)
  • 一棵遒劲的岩松——油画家何哲生散记(完)
  • 一棵遒劲的岩松——油画家何哲生散记(五)
  • 一棵遒劲的岩松——油画家何哲生散记(四)
  • 一棵遒劲的岩松——油画家何哲生散记(三)
  • 一棵遒劲的岩松——油画家何哲生散记(二)
  • 关键字耿继斌山水画国画


  • 分享:
  • 

    联系方式

  • 电话/Tel:028-69891838
  • 地址/Add: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一环路北一段99号3110
  • 邮箱/mail:scysw@zgscys.com
  • 扫一扫加关注四川艺术网
    底部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17 zgscys.com 蜀ICP:备13020192号 版权所有 四川艺术网 优源聚科技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