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德尚艺•影响四川”名老美术家采访工程是四川艺术网、四川省美协共同发起,四川省艺术院全程支持,旨在走访看望一批在川70岁以上、在全国有重大影响力、健在的名老美术家的公益采访活动。
对话何哲生
院校训练,重要的是打基础,学方法
问:在您这辈艺术家中,像您这样受到严格专业训练的很少,而且几十年没放下过画笔,您体会最深的是什么?
何哲生:我从川美附中读到大学本科,中央美院研修班的机会也赶上了,整个教育形态都经历过。体会最深的,是学院教育不可或缺,好的教育传统要坚持。文革后有很多思潮,包括否定院校派的思潮,甚至有的提出要打倒学院派。在艺术界,没进过院校的也有大师。但是必须看到,院校集中了全学科最好的资源,最优秀的老师,有一套系统的科学方法,有利于学生全面地打好基础,就美术学科来说,要画人体有专门的解剖课,画空间体积有人专门教透视,还有素描、色彩、创作等等,美术学科所需的主要因素,都配齐了,这是一大优势。科学的教育方法要坚持下去。现在,美国、法国等西方一些美术院校,学生一进来就搞现代的,随便你自由画,想怎么画就怎么画,这是很大的损失。学校的使命,就是把人类积累下来的好传统,包括技艺、思想、方法,系统地教给学生,打好基础。至于今后如何发展,那是个人的事。我能走到今天,能够比较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情感、思想,就是得益于院校教育。至于有人认为素描可以不学,说学素描会扼杀年轻人的思想等,我不那样看。素描是基础教学的重要内容,它不仅仅是一种造型技法,还是认识对象、感知世界的科学的思维方法。用这套方法,一步一步,一个单元一个单元,从静物到组合人体等等,几年培训下来,不仅能让学生掌握描绘对象、表现客体、塑造形象的技巧,更重要的是能够学会科学的认识方法和思维方法,这也是我在此后成长过程中,感觉受益最大、体会最深的。
重回经典,就是要高扬人性的光辉
问:您多次讲要回归艺术本体,回归经典,我理解,这里头包含着您对现实主义艺术思想和实践的总结。
何哲生:是的。几十年来,现实主义经历过多次演变,五六十年代是革命的现实主义,后来加上浪漫二字,因为要为政治服务,搞典型化,就无限拔高,说假话。文革后拨乱反正,又出现了乡土现实主义、玩世现实主义等等。很长一个时期,我也是真诚地跟着社会主潮走的。我接受的教育,所处的那种社会历史环境,也只能如此。路走过来了,就成了历史,但需要总结和反思。这样走,距离艺术本体越来越远了。为什么会这样?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很长时间内,通过各种政治运动搞去经典化,否定经典文化、经典作品、精英人物,这是很大的损失!经典是标杆,是高峰,代表着崇高,正义,寄托着人们向上、向善的情感,一个社会砍掉了经典,是非常可怕和悲哀的!这个问题,至今还没形成共识。这些年影视娱乐业,充斥着商业化低俗化,引导人们追求感官享乐,谁还关心公平正义,谁还仰望星空?无论别人怎么看,我坚信人们会回归经典文化。
问:您认为经典里最重要的是什么?能否举例说明一下?
何哲生:古今中外的经典,之所以经得起时间的检验,被各个民族的绝大多数人接受,就因为其中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我提出回归经典,回归艺术本体,核心是回归人性,高扬人性的光辉,这无疑有利于重构社会道德。人性的光辉,就是能够体现人类本性、符合人类自由自觉发展要求的那种精神意味,换言之,也就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真善美。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之所以有那样的历史地位,首先,他是以真诚的态度对待真实的人,认认真真地画了4年时间!以前的艺术形象是虚构的,歌颂的是天上的神,文艺复兴让人们的注意力回到了人间,歌颂的是现实的活生生的真人。第二,他歌颂的是人的微笑,是向善的,又是很美的(当然在表现方法、技巧上有创新),如此等等,所以才被后人崇敬。
何哲生 藏洼寺大管家 80x65cm 油画 2016年
在继承传统前提下的创新才是正道
问:现在的年轻人都有创新冲动,您怎么看待创新?或者说,对年轻一代有什么建议?
何哲生:我是从传统走过来的,希望年轻人还是认真关注一下传统。我们面临的中、西两大传统是人类千百年的文化积累,是绕不过去的。要想有所建树,特别是美术领域,不弄清两大传统,你往哪个方向创新?美国当代艺术以新为标准,有人拿自己的大便送展,还卖了高价,开了很恶劣的先河。后来有个台湾人干脆就当场拉屎,前些年国内有个教师在课堂上吃自己的大便,这样搞创新,不是艺术的正道!你的艺术品要能够让多数人理解,实现情感的、心灵的沟通交流,又与传统的有所不同,这才是创新。当然,搞美术的不止是绘画,更重要的是对人生、社会历史、乃至人类的事有所思考,这样才有表达的需要,有作画的冲动。
何哲生:我的艺术观念
〈一〉重回经典
重塑对文化精英、文化经典及经典作品的至高崇敬和模拜。
文化精英、文化经典和经典作品是社会文化发展走向的标杆和旗帜。它引领人们精神指向崇高为归宿。是一个社会或一个民族不可或缺的精神依托。
一段社会历史如果没有文化精英,没有文化经典和经典作品,那这段社会历史是苍白的。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文化精英,没有文化经典和经典作品,那这个民族是平庸的。
纵观历史:唐朝有"唐诗"。宋朝有"宋词"。元有"元曲"。明朝有"青花瓷"。清有"章回小说"。 这些历史阶段的经典文化,都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深厚基石。都已成为流趟在中华历史文脉中的强大基因。
只要一提起唐朝,首先想到的是"唐诗",由唐诗可以窥见唐朝人的大气、毫迈。进而推见政治的开明、经济的繁荣、国力的强盛。
能够被人类历史认可的文化精英、文化经典及经典作品,有一个共同指向,即:无不是充满着"人性的光辉"。人性的光辉包含着人性的"真"、人性的"善"、人性的"美"。人性的光辉超越任何主义、超越任何利益集团。这是人类各个族群共同追求的理想王国和精神家园。
之所以要重回经典,是因为我们曾经把经典视为粪土,把文化精英、文化经典视列为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糟粕而打翻在地,踏上一只脚,要它永世不得翻身。重塑对经典的崇敬是我们的社会责任。把断代的文脉续接起来是历史的必然。
然而作为在中国的艺术家,面对经典的文化传统,关涉到的是深厚的东方文化传统和同样是深厚的西方文化传统。这已是绕不开的课题。所以我想从两方面来展开学习。
〈二〉回归现实主义本源
关于现实主义,几十年来我们经历了多种选择。革命现实主义、浪漫现实主义、批判现实主义等等。都对现实主义加以功利性定冠,使现实主义成为社会功利运作的陪伴,成为"陪伴文艺"。
回归现实主义的本源,是当今社会文化的诉求。正本清源,还原到本应有的自然状态,真挚、诚恳地待遇自然,是艺术家应当有的现实态度。所以,就叫"诚恳现实主义"吧!
〈三〉关于风景画
人立于天地之间,长于自然的怀抱,人和自然的关系从原初到当代都已是注定的密不可分。只是人在处理这关系时的态度存在差异。或是顺应自然规律,融洽和谐相处;或是凌驾于自然之上,征服和战胜自然。地球村的历史已是有目共睹。
艺术呈现自然的状态是人的情感使然。风景油画可以是面对自然写生,将人对自然的直观感受留在画布上。也可以是体现人与自然关系的观念,经过对自然景物的综合,并融入人的情感体验而创作风景画。
风景画作为艺术的一种载体,总是于存在中寻求前行的步伐。然而,“历史上向前一步的进展,往往是伴着向后一步的探本穹源”(宗白华语)。作为中国的风景画家,特别是油画风景艺术家,要走的路却带有双重交汇的重负。一是要研习西方油画艺术的传统技法;二是要回首东方(中国)传统绘画的审美心灵。两者的自然体合无间已成为当今美术界有志者的自觉追求。
然而,油画风景画怎样承继西方油画之“光”和“色”的特征,以及由光和色所派生的“空间”意蕴,尊崇印象派的感觉至上和后印象派对理性的升华。而又同时融进东方一中国绘画将万物纳入胸中吞吐自如、组合重置、别构灵奇、独辟诗样的意境,确是一道难题。探索和解决这一命题是中国风景油画家的历史重任。
〈四〉关于写生
写生作为绘画艺术实践的必修课,几十年来走南闯北,历尽奔波。我的体会是:“写生,要把此地﹑此时自然的生命气息畄存在画布上!”
相关推荐
相关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