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遒劲的岩松——油画家何哲生散记(五)

    “崇德尚艺·影响四川”名老美术家专访系列之何哲生
  • 2016-11-22
  • 四川艺术网
  • 刘粮库
  • 加入收藏
  • 分享:

“崇德尚艺•影响四川”名老美术家采访工程是四川艺术网、四川省美协共同发起,四川省艺术院全程支持,旨在走访看望一批在川70岁以上、在全国有重大影响力、健在的名老美术家的公益采访活动。

真情不变


美术界前辈刘海粟认为,艺术是生命的表白,“不能畅快表白,就觉得苦闷欲死。”


在艺术家眼里,人的生命是一个自由创造的过程,是心灵与万物互相映射、呼应关照的过程。正如美学家白宗华所言,“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物,代山川而立言,他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这灵境就是构成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意境。”或许可以说,艺术家天性就是要表达,表达其观所感,所欲所念。贝多芬为他的音乐世界而生,曹雪芹为撰写《红楼梦》而活。艺术家为什么要表白,目的是什么?很赞同高尔泰的观点,他说,艺术创作的目的,是同情。人类有共通的情感,有情而欲与人同,于是有表现的需要。“艺术家为使情感获得一种别人可以感觉到的形式的活动,是一场艰苦的搏斗。”“如果艺术家并未体验到某种情感,他就不会有表现的冲动,从而也就不会有艺术创作活动。”由此,高尔泰特别强调真艺术与假艺术(娱乐术、催眠术)的区别:是否真诚!何哲生对艺术活动,也特别在意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多次在各种场合说,真诚是艺术的生命线,是向善的基础,对人,对事,对表达技巧,都要真诚,否则没有真艺术。


“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一晃几十年过去了,作为一个有较高艺术追求的画家,何哲生已经“表白”了不少(包括学术文章),但他自己满意的较少,内心里需要表达的真情很多。退休后,获得更多自由时间的他,反而觉得有做不完的事,整天忙着写生、创作、读书写作、参加艺术活动,总感觉时间不够用。 


油画《童谣》  180x160cm    2007年   

 

在近几年的创作中,何哲生自己感觉比较满意的是以母亲视觉形象为母题,按老、中、青三个时期创作的一组油画“母仪三部曲”。其中,老年母亲肖像最显功力。沧桑的面容,突出的额骨、沉陷的眼窝和深刻的沟纹,圈椅、粗布棉袄,变了形的双手以及右手中指上戴的铜质“顶针”、别在胸前的钢针,都是超写实手法,铁红色调的背景上,类似中国石窟艺术中的神像、神龛隐约可辨,成为与画面有机统一的整体。画面各部的细节,有机地串联在一起时,很有生活味。其中透出的精神内涵,更使观者不由得生出一种敬意。此幅作品入选第11届全国美展。何哲生在创作感言中写道:中国人自古便把无私奉献给人类的大地比喻为伟大的母亲,把浇灌滋润中华民族的黄河、长江比喻为母亲河,亦把泽被、养育人民、具有深情厚意的祖国比喻为伟大的母亲。这是长期在诗经、唐诗宋词等诗性文化哺育中成长的伟大民族,这是中国人的智慧母亲所具备的优秀品质,所以我以真情歌颂母亲,我把对母亲的亲情感受与民族文化对慈母的精神敬仰融进了这幅肖像画创作的整个过程。何哲生的母亲善良,宽厚,爱帮人,不计较,再大的事,一句“没来头”就放下了。“没来头”(川话俚语,意思是“没什么大不了的”)三个字,含义颇深,让我想起了大哲学家张载“大其心能体天下之物”的人生哲学。它表达了一种体察万物,包容一切的胸襟,一种隐忍、豁达、能消解万般冲突于一瞬的气度和定力,非历经磨难不能领会其深意。我曾几次有机会亲睹《母亲》原作,在感受作品艺术魅力的同时,也对这句口头禅有了更深体悟。


油画《母亲》  170X170cm    2009年


何哲生作为一个执着于油画艺术的名家,在岗时没有机会出国,退休后才随艺术家组团到巴黎卢浮宫、奥赛博物馆,亲睹西方油画大师们的真迹。20天的时间,大开眼界。“伦勃朗、维米尔、德拉克洛瓦、高更、莫奈、梵高、雷诺阿,在这些大师的作品面前,我激动万分,真舍不得离去,用五天时间,小学生似的,每天一早带上面包、矿泉水进卢浮宫,一看就是一天。”他感慨,“若年轻时能来看看,将会少走很多弯路!”还说,历史上那些大师,都有真贡献,譬如伦勃朗那幅《哲学家在思考》,荷兰厅里有幅同题作品,一比较,伦勃朗的就跳出来了,各因素的大关系、特别是主次关系,处理得极好,很放松,重点很突出。讲到这些,眼里放着光,天真得像个孩童。他顿了顿,道,“大师就是大师,没有一个是炒作出来的!”


谈及今后打算,何哲生踌躇满志,“四川名山大川多,打算近几年抓紧时间画一批山水组画。还有,我一直关注现代人的精神状态,对中国社会的时代精神没有停止过思考,总想加以表达。至于小时候听到的很多故事,有的不用加工,就是很好的绘画题材。四川历史厚重,从三星堆走来的先民,留下了很多宝藏,需要挖掘整理。想做的,太多啦!”。


何哲生  東·南·西·北   180x60x4cm  油画  2008年


几次造访,获益多多。告别时,他和夫人站在大门口,一直挥着手,直到我和同伴走出巷子,拐弯。何哲生,一个睿智、儒雅、率真的学者型画家形象,在我心里定格。


编辑:四川艺术网 原文地址:http://www.zgscys.com/news/20161122/5444.html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一棵遒劲的岩松——油画家何哲生散记(完)
  • 一棵遒劲的岩松——油画家何哲生散记(四)
  • 一棵遒劲的岩松——油画家何哲生散记(三)
  • 一棵遒劲的岩松——油画家何哲生散记(二)
  • 一棵遒劲的岩松——油画家何哲生散记(一)
  • “自强 圆梦”——四川省第二届残疾人文化艺术节在凉
  • 关键字何哲生油画


  • 分享:
  • 

    联系方式

  • 电话/Tel:028-69891838
  • 地址/Add: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一环路北一段99号3110
  • 邮箱/mail:scysw@zgscys.com
  • 扫一扫加关注四川艺术网
    底部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17 zgscys.com 蜀ICP:备13020192号 版权所有 四川艺术网 优源聚科技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