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遒劲的岩松——油画家何哲生散记(四)

    “崇德尚艺·影响四川”名老美术家专访系列之何哲生
  • 2016-11-21
  • 四川艺术网
  • 刘粮库
  • 加入收藏
  • 分享:

“崇德尚艺•影响四川”名老美术家采访工程是四川艺术网、四川省美协共同发起,四川省艺术院全程支持,旨在走访看望一批在川70岁以上、在全国有重大影响力、健在的名老美术家的公益采访活动。

艺术情怀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在我眼中,艺术家最富有情感,或者说是情感格外丰沛的一群人。情感丰沛,易与外物感应,发生情感冲动,又有技巧,故而长于艺术表现。艺术家的情感特点与天性有关,但他们的情感偏好、趋向,则与个人经历,特别是价值观相连。


何哲生爱他的油画艺术, 无论时尚怎么变幻,个人际遇如何,一直以燃烧般的激情投入艺术创作,进行艺术探索。省博虽然不是理想的归宿,但浏览一下他在省博期间的创作,不得不为他的执着精神所感动。1991年他的《色彩人体范画》著作及论文出版,1993年何哲生油画个展及《何哲生油画》画册出版发行仪式在四川省美术馆举办,2007年《何哲生油画艺术》由天津杨柳青画社出版社出版。这期间,他的多幅作品参加文化部组织的作品展和全国美展,参加巴黎卢浮宫世界艺术沙龙展、法国布列塔大区艺术协会举办的“中国绘画展”,还应邀为国务院会议室创作绘制大型风景画等等。他把艺术作为自己的生命的支点,把兴趣爱好与从事的工作结合起来,无论多苦多累,无论上班时间还是节假日,都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而乐此不疲。为了集中精力作画,他在办公室门上贴出“讨厌抽烟,拒绝闲聊”字样。同事们理解他那种只争朝夕精神,慢慢地,连上门办事的人也都养成了习惯——进门前先把烟灭了,说完事立马走人。因为经常加班,单位附近的小孩子们说,这个叔叔不放假!忆及上班的日子,何哲生一脸笑容,“在省博几十年,我是全天候地工作、创作,精神上很愉快。”


1972年创作"育苗"刋发在四川画报


翻阅何哲生的画册,仿佛能窥视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美术发展的一个缩影。就题材内容而论,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历史绘画、乡土写实,到后来的文化热、怀旧风和形式关怀,从肖像、人物、重大历史事件,到历史文物、民居和山水风景,无不涉猎。在表现方法上,从八十年代前被视为正统的苏派画法及厚涂写生法,到此后流行的肌理制作法、古典画法以及来自新表现画法等技巧,他都有尝试。而在何哲生开阔的视野和深厚的情怀中,关注人、人的生存状态以及人的未来发展,构成了一条鲜明主线。正如美术理论家、批评家高天民所说,“何哲生无论如何延伸自己的艺术和文化触角,都没有离开一个基本的中心,那就是潜藏于他心底的人文情怀。”仔细品鉴何哲生的作品,这种感觉就愈发强烈:


一以贯之的人文关怀。纵观他几十年的作品,人,是他关注最多、寄情最深、用功最大焦点。如果说,在他早期那些歌颂现实生活和英雄人物的作品中,这种情怀是隐藏到政治题材背后的,那么,改革开放后创作的大量人物题材作品中,随着创作环境的宽松和个人积累、思考的深化,这种关怀更多是自由抒发,直抒胸臆的。例如借助神话传说题材的《白娘子小青》(1987——1992),画面通过巧妙构图传达出的纯真友情,对人世的深深眷恋和生的欲望,强烈地激发着观者的同情与怜悯之心。再如彝族人物题材的《白梅》、《竹乡村姑》(1989——1990),在一片冥暗深沉的黑色背景上,白梅、翠竹的天然形质和人文品格与人物意象“物我交融”,化为一体,诗意、乐韵悠然而生。一如他在创作随笔中所言,“人类思索自然及自身,并反思历史,渴求文明,这是人们普遍共有的心态,人类社会正是在这种动态的精神性回还中求得发展的”。


何哲生 山林苗女之二 90x90cm 油画 2005年


古今物象重构的哲思。得益于巴蜀深厚文化传统的浸润,也或许受益于文博单位的环境濡染,何哲生精心创作的文物题材作品,常常给人以巨大的历史感。如《古代的巴蜀之一、之二》(1989)、《巴蜀遗韵》(1990)、《说书俑》(1991)、《汉代陶马》(1991)等等,作品里的人,显然被文化化、历史化了,而曾经的他们创造的文明,构成了滋养我们割不断的传统。 “一个久远的过去激发着现代人的冥想”,这句警句般的创作感言,同作品一起,在观者心中引起了鸣响。被业界认为何哲生独创性的文物与肖像重构之类的作品中,《巴蜀遗韵》常被提及,中央美院教授孙美兰给予高度评价,“其语言形式愈益简化单纯,意象凝聚力更强,其精神意蕴深化,表现性也更充分。”面对当代人的精神焦虑,如何构建我们的精神家园?这是何哲生经常思考的问题,思考的结果,自然会在作品中流露出来,对此,何哲生毫不讳言:“我长期从事文博工作,对文物有一种厚爱,文物与肖像的重构,是人们也是我自己对远古时空与现代文明的思考。”


油画《蜀韵长歌》 180x180cm   2010年


蜀乡山水中的人格力量。何哲生热爱家乡的山山水水、风物民情,深深爱恋这里的人文自然,他的创作大多直接源自西蜀生活根土。即使纯粹画风景,也倾注无限深情。因此,他笔下的山水草木 ,似乎充盈着一种人格力量。在气象万千的自然造化面前,何哲生格外钟情对树的精神性的表现。千姿百态的树,演绎着自然界生命枯荣的各种形体,隐喻着人、人格、人生的本质,由此,他的许多人物画里对树的表现颇为倾心。中央美院教授朱乃正解读说,何哲生这样做,“除了借物达情的内在要求外,更可借用中国书法独有的以线造型的美学法则,以丰富其表现意识,增强其表现力度,由此闪现出我们东方民族的风采与气质”,信哉斯言!以前看油画《九月》、《白光》、《阿米子》、《绿林》等等系列人物画,曾不解为何作者在玉洁冰清的少女身旁或背后,总要安排一棵盘曲干枯的老树,随着对何哲生人文情怀了解的加深和审美能力的提高,如今再读,越读越有味道,并深为其中隐含的生命意味所打动。


油画《嘉莫寺藏族老人》  80x65cm    2016年


肖像画的精神意味。在何哲生的创作中,人体,特别是肖像画占了很大比重。他的美学追求、艺术风格,很大程度上凝聚在其肖像画作品中。他关注的人,是具体的,更是精神上的,笔下的肖像是他对人、人的存在和精神状态的思考,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他对生命的体验。几十年来,各色人等,各类相貌,不知道画过多少,至今仍是他的“自修课”。2012年,他生了一场大病,昏睡六天。身心进入了一种奇妙的状态,轻飘飘不知浮在何处,渐渐失去知觉,仿佛一切都没有了。亲朋好友怀着焦虑的心情前来看望,声声呼唤之下,他重又回到现实世界。“我慢慢睁开眼睛看见无数的人,包括我的亲人、朋友以及我过去画过的模特儿,都真诚地、深切地关注着我,他们一张张焦虑的面孔,诚恳地担忧我的生存境遇的表情使我难以忘怀。”他决心记录下这些生动的情态。于是愈后用近两年时间画了二十多张肖像组画。有邻居的幼童、青年学生、画界朋友、农民工、老大娘等等。为了避免单调,他精心寻找每一个头像与其职业、性格和当下情感相吻合的"动态"。在艺术语言上挠开了风格化的流行趋势。尽力做到每一个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形象使用不同的画法。他说,我就是“要给自己一个挑战”。这样迎接挑战的两年,反而成了他生命中辛苦而又愉快的两年。此次历险,让何哲生更加珍视生命,也引起了他对人的生存状态更多、更深的思考。他告诉笔者,最近他思考的一个重点方向是,如何认识我们的时代精神,如何把对现代人精神状态的解读,再现到画布上。(未完待续)


编辑:四川艺术网 原文地址:http://www.zgscys.com/news/20161121/5432.html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一棵遒劲的岩松——油画家何哲生散记(完)
  • 一棵遒劲的岩松——油画家何哲生散记(五)
  • 一棵遒劲的岩松——油画家何哲生散记(三)
  • 一棵遒劲的岩松——油画家何哲生散记(二)
  • 一棵遒劲的岩松——油画家何哲生散记(一)
  • “自强 圆梦”——四川省第二届残疾人文化艺术节在凉
  • 关键字何哲生油画


  • 分享:
  • 

    联系方式

  • 电话/Tel:028-69891838
  • 地址/Add: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一环路北一段99号3110
  • 邮箱/mail:scysw@zgscys.com
  • 扫一扫加关注四川艺术网
    底部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17 zgscys.com 蜀ICP:备13020192号 版权所有 四川艺术网 优源聚科技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