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遒劲的岩松——油画家何哲生散记(三)

    “崇德尚艺·影响四川”名老美术家专访系列之何哲生
  • 2016-11-18
  • 四川艺术网
  • 刘粮库
  • 加入收藏
  • 分享:

“崇德尚艺•影响四川”名老美术家采访工程是四川艺术网、四川省美协共同发起,四川省艺术院全程支持,旨在走访看望一批在川70岁以上、在全国有重大影响力、健在的名老美术家的公益采访活动。

向往经典


 “凝视深渊过久,深渊将回以凝视”。表面看,艺术是娱人乐己、赏心悦美的事儿。然而在我看来,艺术(这里指纯艺术,不包括娱乐术)也如深渊,陷进去之后能否活得出来,绝对未知。若再进一步,能不能在艺术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发光显彩,更是“小概率事件”。故而,深渊回以凝视之时,对很多从艺者而言,其实正是进退抉择的机会。“行百里者半九十”,青史留名者几稀,古往今来,多少人在艺术道路上半途而废!语云,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天性热爱艺术的艺术家来说,境遇的顺逆,无关其志。


 

何哲生与方振合作  油画《彝区结盟》142x255cm  1977年


1977年,为办好纪念建军五十周年及纪念红军长征展览,何哲生受成都军区创作室主任方振之邀,接受了《彝区结盟》重大题材创作任务。为再现那一辉煌的历史瞬间,从1976年起,他与方振一道,深入彝区,翻山越岭,走乡串户,访问故老,采集形象,推敲情节,修改构图……历经两年,终于完成。画面里,风光旖旎的彝海边,军民和乐融融。彝族“毕摩”(巫师)主持仪式,持刀杀鸡,洒血酒中,刘伯承举杯立誓,向彝家赠枪、授旗。小叶丹面对刘司令员的坦诚情谊,喜悦之色,溢于言表。明亮偏暖的色调,情感淋漓的笔触,准确的人物造型和彝、汉军民群像动势协调的比例关系,无不强化着主题。1977年,作品参加全国、全军美术展(曾被军事博物馆收藏),1981年获四川省优秀作品奖(政府级奖,不分等级)。


桃花寨当年见过红军的老人  1976年


油画《彝区结盟》的成功,奠定了他在美术界的地位。此后,其作品多次入选国家级美术展并参加美、法等国展览。


对于艺术的追求,他一直有自己的坚守。在几次访谈中,他都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的艺术主张,说,“无论中西,几千年传承下来的绘画全因素,如点﹑线﹑面、明暗、色彩、体积、透视、空间、虚实、肌理、解剖等等,是人类共有的宝贵财富,艺术只能在继承中发展创新。艺术是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人类是有共识的,不论古今,都崇尚和趋向真善美,这符合人之天性,历史上留下来的经典,都是经过这个标准之筛,筛出来的。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就因为它们超越了所有个人或集团的利益,符合人的本性。不要标准,没有规矩,就什么事都会干得出来!”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现当代艺术风行,写实画派受打压的时候,学生劝他,你的技术那么好,搞点抽象的吧!他不为所动,说,那些国画的笔墨,油画的精髓都没有的人,别看画价上去了,迟早要水落石出!我的标准是经典,看作品是否闪耀着人性的光辉,看他对美术史有什么贡献。


忆故乡·霜叶正酣  130x90cm  油画  2015年


谈到流行一时的当代艺术,他认为情况很复杂,需要加以分析,“我不否认现代艺术的探索,对某些社会病态现象加以定格﹑质疑,有反讽和批判意义。一个时期所谓的当代艺术泛滥,背后可能有外部强势文化话语诱导、商业运作因素、以及一些人的忽悠等等,国内当代艺术尚在摹仿阶段,还缺失本土化的创新。


“一个民族,没有经典,没有标杆,必定平庸!家教、学养,加上在文博单位工近三十年的磨砺,培养了我对艺术、历史和社会的责任感。长期的中间状态,我似乎总不入主流,却给我提供了看问题的多重视角,也逼着我独立思考”,何哲生认为,川美八年的读书和专业训练,让他学会了一种思维方法:先从全局、整体着眼,再认真观察局部,用整体的观念指导局部的刻画,之后再回到整体视角加以检视,用整体性思维处理各种关系,如此等等。“从附中起,老师就注意教我们观察思考问题的方法,每幅作业,无论尺幅大小,什么题材,都很严格。这种思维方式的养成,让我终生受益。整体性思维,要求我们把握事物的关节点,抓住事物的本质,这对思考人生、社会乃至国家事务,都有助益。”由此,他无论画人物还是山水等等,都重视整体的大关系。除了形的肖似,特别注重动态、情态、神态等个性的把握,坚持把高技术难度和深刻的精神内涵相结合,力求使得作品都有深度,有厚重感。


油画《山水》  100X81cm   2003年


整体性思维方式的养成,让何哲生格外看重经典的价值,始终心向往之。他认为,巡回画派那批画家,都具备高超的写实技巧,重视艺术的民族性、文学性、以及细腻的心理刻画,特别是列宾、苏里科夫的历史画,如《伏尔加河的纤夫》、《伊凡.雷帝杀子》、《近卫军临刑的早晨》等等,能让人透过画面理解历史的本质。由于意识形态因素,西方美术史对之一直排斥,以至于上世纪50年代吴冠中留法归国任教时,竟然不知列宾何许人。“我们的民族有个好走极端的毛病,批艺术工具化思潮一来,就否定一切,俄罗斯巡回画派也全盘否定了;为强调现代性,作品的社会价值、诗性都不讲了,只剩下玩弄绘画颜色,笔触的表现,个人情绪的宣泄。看看中外那些经典,无不在高技术难度之中蕴含着光辉的人性和人的崇高精神性。我看,美术要健康发展,需要重新认识人类经典文化,重新回到经典”。


崑崙换秋装  150x100cm  油画  2016年


对经典的推崇,也成为他艺术实践的巨大动力。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他曾画过三幅历史画《深淘滩,低作堰》(此油画曾获四川省优秀奖)《稻田足水慰农心》《三顾茅庐》。他总觉得,生在四川,不把对李冰父子、三国时期蜀国刘备诸葛亮故事的感悟表达出来,不把它们转化成可视形象,对不起滋养自己的地域文化。但当时对画稿不满意却一时无力完善。30年间,“如何画得更好些、更有精神深度?”一直是他心中挥之不去的结。此后,对相关历史资料的收集、筛选,完善表达技巧的思考,没停止过。直到退休后的2010年,感觉积累得差不多了,于是动手,呕心沥血,反复打磨。次年完稿时,恰逢七十生日,他说,这是给自己最好的一份礼物。(未完待续)


油画《李冰与都江堰》 200x350cm    1978—2011年


油画《三顾茅庐》  200x200cm    1983—2011年


编辑:四川艺术网 原文地址:http://www.zgscys.com/news/20161118/5419.html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一棵遒劲的岩松——油画家何哲生散记(完)
  • 一棵遒劲的岩松——油画家何哲生散记(五)
  • 一棵遒劲的岩松——油画家何哲生散记(四)
  • 一棵遒劲的岩松——油画家何哲生散记(二)
  • 一棵遒劲的岩松——油画家何哲生散记(一)
  • “自强 圆梦”——四川省第二届残疾人文化艺术节在凉
  • 关键字何哲生油画


  • 分享:
  • 

    联系方式

  • 电话/Tel:028-69891838
  • 地址/Add: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一环路北一段99号3110
  • 邮箱/mail:scysw@zgscys.com
  • 扫一扫加关注四川艺术网
    底部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17 zgscys.com 蜀ICP:备13020192号 版权所有 四川艺术网 优源聚科技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