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遒劲的岩松——油画家何哲生散记(二)

    “崇德尚艺·影响四川”名老美术家专访系列之何哲生
  • 2016-11-17
  • 四川艺术网
  • 刘粮库
  • 加入收藏
  • 分享:

“崇德尚艺•影响四川”名老美术家采访工程是四川艺术网、四川省美协共同发起,四川省艺术院全程支持,旨在走访看望一批在川70岁以上、在全国有重大影响力、健在的名老美术家的公益采访活动。

艰难求索  


何哲生的曾祖父,随湖广填四川迁到江油,打铁为生,老实勤勉,性极节俭。爷爷继承父志,接着勤俭积攒,置地买田。1999年出版的江油县志记载,何哲生的父亲何敏诚(1901——1989年),1924年考入北平政法大学(后并入北平大学),是当年江油县仅有的两个大学生之一,博士毕业后,被梓潼县公派到法国巴黎大学读国际公法,学成获法学博士归国,在多所学校任教,曾任重庆《济川公报》经理,1941年-1947年任四川省立艺术专科学校教授兼总务主任(该校后来一分为二:四川音乐学院,四川美术学院)。后任四川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教授,1948年写出中国第一本法制史专著《中国法制史》(现仍存四川大学图书馆)。或许源于家学传承,或许是后天耳濡目染的熏陶,何哲生从小就显露出绘画天性。孩提时代,家住省立艺专的他“近水楼台”,成天在艺术学校进出玩耍,成天浸泡在笙歌乐舞、吟诗作画的氛围,成天看着李有行、庞薰琹、沈福文……这些民国时期大名鼎鼎的艺术家们进进出出,自幼聪慧过人的他,上中学时的水彩画习作,就获得了联合国少儿画展一等奖!此后读川美附中、川美本科、中央美院(研究生)进修班,一路拔尖,好生令人艳羡!


——1959年读川美附中二年级期间,创作油画《钢铁线上彝家军》,在省级文艺刊物《峨眉》(四川文学前身)杂志创刊号封底发表;



——1961年川美附中毕业,老师带同学们到煤矿体验生活期间,他根据写生素材创作的讴歌煤矿工人火热生活的水彩画《黑色的河流》,成为当时颇有影响毕业创作;


水彩《黑色的河流》  40x74cm   1961年


——1964年读大三那年,他把下乡社教中从生活现实捕捉到的生动瞬间——放映员放完电影、举灯给群众照路的生动场景,经过精心加工提炼再现到画布(题为《农村放映员》),作品入选建国十五周年全国美展,《中国文学》杂志英文版特来信表示刊登,课堂上,系主任蔡振輝举着来信激励同学,“大家看看啊,只要作品好,就不会被埋没!”


油画《农村放映员》 1964年


这些让他早年出名的人物画作品,题材不同,构图、用色,刻画细节的技法也有变化,但都有一个共性,环境典型,画面靓丽,主题鲜明,紧扣当时主旋律,这些显然烙着时代印痕。何哲生从成长到成熟,无论学历,画绩,在同辈中都堪称佼佼者,但命运之神似乎总是有意锤炼他。大四时,国家历史博物馆到学校招人,学校推荐他,结果因为1965年毕业前文革爆发,未果。留校后任教的十年,恰逢浩劫,没法做事,只能画大批判漫画。有时实在憋不住想画油画了,只好管紧门窗,蹑手蹑脚地偷着画,画完后藏起来,绝不敢声张。遇到什么风声,就悄悄地销毁。十年间的作品,至今只留下了一张静物花卉油画。1975年因家在成都,调到四川省博物馆(直至到退休),这个当年学绩出众的留校教师,在文博系统被视为敲边鼓的,画画是不务正业,成天价要干跑龙套的活儿。而在美术界,他又成了业余的。


 

文革中偷偷在寝室中画的静物写生


“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焦虑的不仅仅是身份定位。正值艺术生命的盛年期,何哲生苦心学到的艺术思想、技法和多年训练积累的思维方式,与后来的时尚流风总是格格不入。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各界全盘学苏,他接受的专业训练,曾经奉为圭臬的艺术理念,改革开放后很长一个时期,不再时兴了;他曾经笃信的现实主义艺术思想,经过包括艺术典型论、艺术工具论等各种政治附加因素的搅合,特别是历次政治运动的折腾,也被业界疏离,随着西方各种观念的进入、漫漶,似乎也不合时宜了。“我总是时尚潮流的看客”,他在公开发表的文章中多次自嘲。


“我们附中升本科的同学,油画专业9个,国画系11个,学工美的14个,在政治运动接二连三的岁月,各奔东西。到1972年恢复办画展时,有作品参展的,同学中已很少了”。忆及当年求学情景,何哲生语调带着苦涩。自然,激情燃烧岁月里的许多难忘情景,也给他欣慰。“那时川美地处郊外,进城很远。星期天,最大的快乐是与同学结伴进城到书店抢购图书。最抢手的是俄文版的《星火》杂志,里面有苏联的精美油画。回到寝室,大家如饥似渴,争相传阅,热烈交流。读书期间,家里给的生活费不多,全买了书。有年冬天格外冷,夜里把所带衣物加盖完了,还冻得浑身哆嗦,为多购几本书,硬是挺着,舍不得买衣物。三年困难时期,人均每月二两肉,虫蚀豌豆、红薯根根成了主粮。同学们分饭的规矩,是值日者最后选。为能分得均匀,个个绞尽脑汁。那一铲怎么切下去,关乎肚皮,紧张啊!大家都水肿啦,但还对艺术那么痴情!读大学时,学习外光画法,我喜欢上了印象派,当时学校不提倡学,资料极少,在图书馆查资料,发现一本《印象画派史》,欣喜若狂。市面买不到,于是花功夫硬把书抄了一遍!”这般如饥似渴的的精神,听着,品着,着实让人感动。


油画《山林苗女》之三  80x100cm  2005年


何哲生至今记得报考川美附中时,父亲鉴于一生的遭遇,口将言而嗫嚅,满脸无奈莫名状,口中淡淡地吐出一句,“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最好不学文科”。但是…


“我爱艺术,对当初的选择,无怨无悔,”何哲生说。


何哲生  山林苗女  80x100cm  油画  2005年


参天大树的苗子,栽进怪石嶙峋的山隙里,要发育成长,得把根须深入岩缝深处,以惊人生命力,坚韧不拔的意志,迎接雨露,拥抱阳光,以奇特的方式寻找养分。风风雨雨几十年之后,这棵“遒劲的岩松”傲然挺拔,洋溢着生气,摇曳生姿。(未完待续)


编辑:四川艺术网 原文地址:http://www.zgscys.com/news/20161117/5405.html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一棵遒劲的岩松——油画家何哲生散记(完)
  • 一棵遒劲的岩松——油画家何哲生散记(五)
  • 一棵遒劲的岩松——油画家何哲生散记(四)
  • 一棵遒劲的岩松——油画家何哲生散记(三)
  • 一棵遒劲的岩松——油画家何哲生散记(一)
  • “自强 圆梦”——四川省第二届残疾人文化艺术节在凉
  • 关键字何哲生油画


  • 分享:
  • 

    联系方式

  • 电话/Tel:028-69891838
  • 地址/Add: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一环路北一段99号3110
  • 邮箱/mail:scysw@zgscys.com
  • 扫一扫加关注四川艺术网
    底部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17 zgscys.com 蜀ICP:备13020192号 版权所有 四川艺术网 优源聚科技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