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茫中的一抹萤光,画者白德松的故事(七)

    “崇德尚艺·影响四川”名老美术家专访系列之白德松
  • 2016-11-08
  • 四川艺术网
  • 南远景
  • 加入收藏
  • 分享:

“崇德尚艺•影响四川”名老美术家采访工程是四川艺术网、四川省美协共同发起,四川省艺术院全程支持,旨在走访看望一批在川70岁以上、在全国有重大影响力、健在的名老美术家的公益采访活动。

重彩山水,写意花鸟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白德松暂时放下他最为擅长的人物画,一头扎进五彩缤纷的花鸟山水世界,信马由缰地在这个过去着墨不多的领域自由驰骋,创作了一批与传统山水画和花鸟画迥然不同的艺术新作,令业界耳目一新。


《小院》系列、《小镇》系列、《临溪》系列各四幅工笔重彩山水画,唱响了他心灵深处的田园牧歌。这一组田园牧歌不是古人的世外桃源,不是文人的凭栏吟唱,不是书生的空中楼阁,更不是远离现实的无聊画匠的无病呻吟,而是那个时代中国农村的艺术写照,是蕴藏于画家心底的安详静谧的和谐社会。


盘古开天地


《小院》系列四幅作品,乍看是表现,细看是叙事,再看是抒情,是在讲述画家儿时憧憬过、年轻时期盼过、生活中经历过、却又比经历过的更为美好的童话。画作表现的是现代农村生活,是农家小院内外的凡人常景。第一幅,出行。群山怀抱的乡村,清晨的小院,宽敞的草地上,两头调皮的水牛在嬉戏打闹;小院的主人一家三口离开小院出行。他们要到哪里去?无数双观者的眼睛会得出无数结论,既引人入胜,又发人深思。第二幅,回归。老爷爷背着背篓领着小孙子向着家园的方向行进,门口的“阿黄”以期盼、渴望的目光等待着主人回归,正午的阳光洒满小院和丰收的田野,山川起舞,花木展枝。第三幅,望远。小院的主人站在自家门前河边,背着的手里紧握着永远也离不开的烟锅和烟袋,远处,群山逶迤,林木葱郁,他在关注大山迷人的景色,拟或是展望幸福美好的明天?第四幅,劳作。这是农家一年四季的主题,也是山里小院永恒的旋律。小院的主人又出门上工了,面对漫山遍野丰收的庄稼和挂满枝头的果实,农家的喜悦和满足充盈他的步履,也充盈在观者的心头。白德松的《小院》系列,是一个完整的四部曲,依稀可见当年的连环画影子。所不同的是,比当年的连环画思想更为深刻,技法更多创新,刻画更为精湛,是对千百年来人类理想的艺术关照,揭示了人类生活的本质。



《小镇》系列四幅工笔重彩画,描写的仍然是普通人的生活,而环境从“小院”升格为“小镇”,自然多了乡村集镇的元素和商品经济的场景,赶集、买卖、食府、酒肆等初步商品经济符号成了作品的主体,现代农村与现代城市结合部的农家慢生活被艺术地表现了出来,静谧而和谐的田园理想得到进一步升华。由于作品立意高远,表达方式新颖,技法可圈可点,创作完成之后即被中南海紫光阁收藏。《临溪》系列四幅皆为水岸农家。之一为清晨牧羊,之二为静水渔舟,之三为牧归河饮,之四为日暮归途。四个时辰,四种色彩,四个场景,四种感觉,继续表现一个“慢生活”主题,讴歌劳动光荣与生活美好。让人过目难忘,印象深刻。


嫘祖织茧


《小院》系列、《小镇》系列和《临溪》系列12幅作品构成了一曲田园生活交响乐,是田园生活的现代版。从描写对象到创作手法,从价值取向到理想追求,都有许多共同特点。就技法而言,堪称以现代文化和审美视觉对传统工笔重彩画进行变革的范例。一是以中国画独有的铁线描为基础,大胆融入西画画法和敦煌壁画以及中国民间美术的传统技法。二是把抽象元素与装饰美感引进绘画,丰富了作品的表现力。三是从感觉和客观入手,充分考虑光源色、固有色和环境色,以色块区分空间,以色调区分时间,以色的轻重区分阴阳,极大地丰富了色彩语言的表现领域。


花鸟系列是白德松这一时期的另一个探索领域。其中工笔花鸟画继承了传统画法工整细致、先勾后染、设色艳丽、富有装饰性的特点,同时在构图、色彩、写意和抽象方面融入了自己独特的创造。如《工笔花鸟系列之一》,构图上将大片红花置于画面上部,而将飞鸟置于画面下方,颠覆了传统具象的“鸟上晴空”“大地似锦”的空间排列,给人以锦鸟穿行于花丛之中的更为广阔的空间感受。《工笔花鸟系列之四》,将意笔写出的洁白鸭群置于墨色背景之中,黑白对比,突出了鸭群的圣洁与灵动;而将墨色背景置于灰绿色背景之上,以抽象的线条点缀期间,给人以春风和煦、柳絮纷飞的动态感觉,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这个系列画作不失传统工笔花鸟画的传神写照,但又多了写意花鸟的气韵生动,在令人赏心悦目的同时,留给观者无穷的想像空间。


在工笔花鸟画的创作风生水起之时,白德松又一次将探索的方向调整到写意花鸟上,创作出一系列别出心裁的佳作。收入《白德松88-96画选》中的8幅写意花鸟画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这一系列画作构图新颖别致,设色典雅,用笔简单凝练,花与鸟都已高度抽象化并嵌入了拟人化的元素,看花是花而非花,看鸟是鸟而非鸟,花能传情,鸟能歌唱,直觉画面拙朴而美妙,却又无法用一两句话准确地说出好在哪里,美在何方。作品在技法上的创新也可圈可点,偶尔可见的泼墨泼彩绝非传统笔墨可为,其外围酷似眼中角膜状的无规则韵化发散效果,鬼差神使,美轮美奂,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只能意会,不可言传。作品与观者融合之后实现了艺术的再创造,一万个观者眼里有一万个艺术形象和艺术解读。这是许多画家终其一生追求的艺术境界。“道可道,非常道”的哲学意境,在此遇到了抽象而又直观的解读。(未完待续)




相关内容:


在微茫中的一抹萤光,画者白德松的故事(一)

http://www.zgscys.com/news/20161108/5302.html


在微茫中的一抹萤光,画者白德松的故事(二)

http://www.zgscys.com/news/20161108/5303.html


在微茫中的一抹萤光,画者白德松的故事(三)

http://www.zgscys.com/news/20161108/5305.html


在微茫中的一抹萤光,画者白德松的故事(四)

http://www.zgscys.com/news/20161108/5304.html


在微茫中的一抹萤光,画者白德松的故事(五)

http://www.zgscys.com/news/20161108/5306.html


在微茫中的一抹萤光,画者白德松的故事(六)

http://www.zgscys.com/news/20161108/5307.html


在微茫中的一抹萤光,画者白德松的故事(七)

http://www.zgscys.com/news/20161108/5308.html


在微茫中的一抹萤光,画者白德松的故事(完)

http://www.zgscys.com/news/20161108/5309.html


编辑:杜畅 原文地址:http://www.zgscys.com/news/20161108/5308.html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一棵遒劲的岩松——油画家何哲生散记(完)
  • 一棵遒劲的岩松——油画家何哲生散记(五)
  • 一棵遒劲的岩松——油画家何哲生散记(四)
  • 一棵遒劲的岩松——油画家何哲生散记(三)
  • 一棵遒劲的岩松——油画家何哲生散记(二)
  • 一棵遒劲的岩松——油画家何哲生散记(一)
  • 关键字白德松美术家崇德尚艺•影响四川


  • 分享:
  • 

    联系方式

  • 电话/Tel:028-69891838
  • 地址/Add: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一环路北一段99号3110
  • 邮箱/mail:scysw@zgscys.com
  • 扫一扫加关注四川艺术网
    底部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17 zgscys.com 蜀ICP:备13020192号 版权所有 四川艺术网 优源聚科技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