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茫中的一抹萤光,画者白德松的故事(二)

    “崇德尚艺·影响四川”名老美术家专访系列之白德松
  • 2016-11-08
  • 四川艺术网
  • 南远景
  • 加入收藏
  • 分享:

“崇德尚艺•影响四川”名老美术家采访工程是四川艺术网、四川省美协共同发起,四川省艺术院全程支持,旨在走访看望一批在川70岁以上、在全国有重大影响力、健在的名老美术家的公益采访活动。

巨大的争议18年后仍在持续


18年后的2014年,白德松又一次拿出一批新作参加在重庆举办的画展。这是他退休隐居故乡龙泉东山后第一次出现在公众场合。仍然是在白布上作画,水墨、丙烯、油彩、国画颜料结合得更加出神入化,甚至在一些地方还使用了乳胶。而画作的题材进一步向古代人物开掘,系统表现了他一直心仪的魏晋文人风骨。


展出作品共有四幅,分别是《归去来兮》《东山待起》《正始之音》和《兰亭春禊》,全部为长320厘米,宽150厘米的大幅作品。白德松认为,这些作品的展出,标志着他的创作从自发走向了自觉,预示着他的国画一步步走向成熟。中央美院、浙江美院、天津美院、四川美院以及鲁迅美院的国画系主任和一些非艺术学院的画家、评论家参加了展览、观摩和座谈。大多数人给白德松的探索以积极评价,但仍然有人持批评的态度。有的甚至说:“在布上画画,标志着中国画的断裂!”白德松没有直接回答这些质疑,而是继续朝着自己选定的路子走了下去。在前四幅作品的基础上,他又创作了《建安文气》和《竹林之游》两幅新作,使得魏晋文人系列作品达到6幅。


竹林之游


建安文气


六幅作品形象地展示出魏晋时代风起云涌的社会大势及慷慨悲凉的文人情怀。其中《建安文气》刻画了“三曹”及“建安七子”的艺术形象。作为建安时代政治风云人物和文坛核心的曹操、曹丕、曹植父子居于画面中心,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七子”,列于不同位置。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俊朗而坚毅的面庞、随风飞扬的红色斗篷显露出胸中壮志、腹内良谋、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曹植一袭白袍,乘风舞剑,风流倜傥,骨气奇高,那种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的“仙才”气质跃然纸上。孔融为“七子”之首,其昂首向天,自负高傲、锋芒毕露、才气横溢的形象似一尊雕塑居于画面右端显著位置,与画中曹操遥相对立,深刻地揭示了人物的鲜明性格,也寓含着其最终不为曹操所容的悲惨命运。其余人物或仰天长啸,或低头沉思,或手托简牍,或把酒吟咏,个个才华不俗,桀骜放荡,“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的自由学者形象令人过目难忘。《建安文气》以灰白黑为基本色调,气势高峻,格调苍凉。人物睿智高雅,风流倜傥,多气而慷慨,体现了建安文豪的风骨和气节。人物外轮廓线刚劲起伏,衣袍用国画山石皴法写出,远观如奇峰崔巍,刚毅挺拔,近看仙袂乍飘,风流千种。而且每一个人物都是精心刻画的,所有的局部都是一幅国画精品。远景以淡墨渲染,云谲波诡,象征魏晋年代战乱频仍而思想自由、文化蓬勃发展的时代特征。在风云激荡的广袤天空,一群群写意飞鸟展翅翱翔,“万类霜天竞自由”,这不正是建安文人的矫健身影和自由思想吗?


兰亭春禊


《东山待起》缘于东晋宰相谢安的故事。谢安年青时聪慧敏悟,气宇非凡,朝廷多次征召做官,他以各种借口回绝。二十岁应开国贤相王导之邀赴宰相府做“佐著作郎”,一个多月便辞职不干了。之后隐居会稽郡山阴县东山(今绍兴),每天与王羲之、许询、孙绰、李充等名士游弋山水,言咏诗文,饮酒娱乐,放浪形骸。四十岁应征西大将军桓温所请担任司马,历任吴兴太守、吏部尚书、中护军、中书监、司徒等职。桓温死后,接替桓温掌东晋军政大权。时前秦南侵,东晋危机,谢安临危受命,出任宰相,率军在淝水击败秦军,进而挥师北伐收复失地。因谢安长期隐居东山,后人把他重新出来做官的事迹称为“东山再起”。白德松认为,谢安并非无意仕途,隐居东山是为了等待奋起的最佳时机。他对谢安的理解便是形象化的《东山待起》。


《东山待起》撷取谢安隐居东山唱诗抒怀的一个场景。画面上,谢安盘坐于根雕书几旁,仰天望远,若有所思;三位歌妓弹琴品箫相伴于前;左边临水,体现南方的地域特征,右面依山,说明地点在东山;远处长空、彩云、飞鸟,象征人格与思想的自由奔放。之所以要画上三位歌妓,是因为东晋贵族文人大都有“纵心事外,疏略常节,每蒿女妓,携持游肆”的生活习惯。李白诗句“谢公东山三十春,傲然携妓出风尘”就是对这一历史现象的客观表述。事实上,谢安的隐居生活,是在风流美丽的“东山妓”的歌声舞姿中度过的。当然,“东山妓”陪伴左右,并不是谢安追求的理想,他的政治抱负是天下社稷。因此白德松笔下的谢安,“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与埋头丝竹的歌妓形成鲜明对比,隐卧东山,等待时机,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远大志向经白德松艺术地勾皴点染得到生动诠释。而白德松退休亦隐居龙泉东山,每年春节都要亲自拟写一幅诸如“花间竹下一壶酒,窗前案上数编书”“但见梨花缀户,更有竹影摇窗”“几间南座北朝屋,一个东张西望人”类的对联贴在大门口,这在冥冥中是否与谢安有某种心灵深处的契合呢?


《归去来兮》在白德松魏晋文人系列作品中属于另类构架、另类表现手法,至少在象征分量上多于其余各幅。作品的主人公仅陶渊明一人,而陶令的隐居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有“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静谧安适,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耕作,有“狗吠深巷里,鸡鸣桑树颠”的原生态热闹,有“舟摇摇以轻扬,风飘飘而吹衣”的渔舟晚歌。为了将多彩多姿的桃园生活表现在一个二维平面上,同时使画面更具美感,白德松大胆运用了多种象征手法,甚至将汉砖图案运用于创作之中。画面主体是劳作稍息的陶渊明吟诗作赋的情景。主人公头顶草帽,脚蹬草鞋,一身粗布麻衣,半靠半坐在木桥之上,身边一把镢头,脚下半篮菊花,左手捋袖,右手伸开。在他周围,有四个层次的环境描绘。第一层圆头矩形内,符号化的树木、鸡犬、飞鸟、茅屋,是主人公衣食住行生活圈;第二层上下边围,汉砖图案表现的田间耕作,记录了归隐生活的环境;第三层左边圆弧,劳动扩展到耕地、伐木等领域,既是现实生活环境的外延,又是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描述;第四层遥远的天际,给人以无限的想像空间。作品除借用远古岩画和汉砖图案外,将自己独创的写意花鸟表现手法纳入其中,扩大了画面的视觉广度,体现了历史的厚重感,表现了“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的深刻主题。


正始之音


  《正始之音》《竹林之游》《兰亭春禊》分别撷取了魏晋时代著名历史文化事件的精彩瞬间,与《建安文气》《东山待起》《归去来兮》有异曲同工之妙。“艺术不是欣赏故事,而是欣赏表达。”六幅作品所富含的创造性艺术表达为当代中国画的发展摸索出可供借鉴的路子,她所传达的魏晋文人的骨气、才气和理想追求,为当代文化人竖起了一面参照的镜子。


静观荷


2015年,成都龙泉区委宣传部领导听说辖区内有一位“大画家”隐居东山,并且创作了一批堪称“新潮”的美术佳作,便找到仍处在创作状态的白德松,承诺政府出资为他举办画展,同时出一本他的新作画册。故乡“父母官”的盛情令他感动,他毅然打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个人禁忌,在故乡的洛带小镇举办了平生第一次个人画展。这一次,他推出了六幅魏晋文人系列国画和一组巨幅《静观》系列丙烯水墨作品。《静观》系列作品以别致的构图、创造性的笔墨写出他对故乡的一往深情,也是他寄情山水、回归自然的心灵写照;魏晋文人系列作品则是他理想追求与价值取向的形象展示,也是他面对现实世界滚滚红尘寻找的心灵归宿。


这一次画展,引起了业界更大的震动,同时激起了更为广泛而深入的争论。慕名而来的一位资深画家说,白德松的作品像雕塑,有力量,有厚度,不简单。还有的说,这批作品具有强大的震撼力,震得人“头皮发麻”!有的观众说:“远看是座山,近看是个人。”还有的说:“看不懂,走球了!”。


原四川美术学院院长叶毓山教授对白德松的创作给予鼓励。著名画家邱笑秋连续观看了三天,然后撰写了一篇题为《归去来兮东山待起——白德松新作展观后》的长文予以肯定。


争论还将持续,褒贬自在人心。一个美术现象引起如此巨大而长时间的争论,不正是她的艺术生命力之所在吗?从这个意义上说,白德松已经成功。而他今天所走的路,其实是一生的心血浇筑而成的。(未完待续)




相关内容:


在微茫中的一抹萤光,画者白德松的故事(一)

http://www.zgscys.com/news/20161108/5302.html


在微茫中的一抹萤光,画者白德松的故事(二)

http://www.zgscys.com/news/20161108/5303.html


在微茫中的一抹萤光,画者白德松的故事(三)

http://www.zgscys.com/news/20161108/5305.html


在微茫中的一抹萤光,画者白德松的故事(四)

http://www.zgscys.com/news/20161108/5304.html


在微茫中的一抹萤光,画者白德松的故事(五)

http://www.zgscys.com/news/20161108/5306.html


在微茫中的一抹萤光,画者白德松的故事(六)

http://www.zgscys.com/news/20161108/5307.html


在微茫中的一抹萤光,画者白德松的故事(七)

http://www.zgscys.com/news/20161108/5308.html


在微茫中的一抹萤光,画者白德松的故事(完)

http://www.zgscys.com/news/20161108/5309.html


编辑:杜畅 原文地址:http://www.zgscys.com/news/20161108/5303.html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一颗遒劲的岩松——油画家何哲生散记(二)
  • 一颗遒劲的岩松——油画家何哲生散记(一)
  • “自强 圆梦”——四川省第二届残疾人文化艺术节在凉
  • 在微茫中的一抹萤光,画者白德松的故事(完)
  • 在微茫中的一抹萤光,画者白德松的故事(七)
  • 在微茫中的一抹萤光,画者白德松的故事(六)
  • 关键字白德松;艺术家崇德尚艺•影响四川


  • 分享:
  • 

    联系方式

  • 电话/Tel:028-69891838
  • 地址/Add: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一环路北一段99号3110
  • 邮箱/mail:scysw@zgscys.com
  • 扫一扫加关注四川艺术网
    底部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17 zgscys.com 蜀ICP:备13020192号 版权所有 四川艺术网 优源聚科技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