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淅沥沥的秋雨,打在金桂那不屈的叶上,溅出星星点点,在树下矗立的白头上隐现着闪光。
淅淅沥沥的秋雨,打在金桂那不屈的叶上,溅出星星点点,在树下矗立的白头上隐现着闪光。老人家穿着家居的拖鞋,执意要从他那“风雨园”匾下走下来,让我们紧张之余肃然起敬。
田老画中的菜园
“田老,您留步,留步。下雨天不安全,回屋吧。”我握着田明珍老先生的手,着实不敢烦劳年近八旬的他来相送。
温热从田老已然枯瘦但是依旧有力的大手传来,“今天你们来,我很高兴,来者是客,送一下应当的。”
鸡冠花旁就是进“风雨园”的台阶
在田老真挚的眼眸中,我仿佛回到了50年之前,只不过,那时候,站在我的位置的是年轻的田明珍,而他所在的位置,是书法家陈无垢先生。
“无垢先生每次都要送我出门,我多不好意思。我才二十来岁,年轻娃娃,哪当得起他老人家亲自相送呢。先生就给我说,来者是客,送客是我们最基本的礼数……”在之前的采访里,田老就坦言,陈无垢先生对他最大的影响,便在“做人”一道。
和蔼可亲的笑容
礼数周到,不厌其烦,是我对田老最直接地印象。
“老师他也一直这样,记得以前去老师家还得爬楼梯,我每次去看望老师,他硬是要把我送下楼。我又把老人家送上去,来来回回要跑好几次。”田老的徒弟丁无罣告诉我。
与田老交谈十分开心
“我们有几千年的文化,我们的先辈留下了无数宝贵的遗产给我们,诗书画印是艺术上的遗产,知书识礼是文化上的遗产。”田老缓缓打开老旧的书柜,小心翼翼地拿出一套1991年荣宝斋出版的《荣宝斋画谱·山水部分·陈子庄》,“我很幸运,从孙竹篱先生那里知道了学问要广博的道理,从无垢先生那里了解到做事先做人的道理,还在子庄先生那里在艺术上得到了悉心的指导。”
在书牍和相谈中,我们踏着田老数十年来在艺术道路上摸索,从学习到仿效,到自成一家的印迹,了解这位可敬老人的生平、情趣和轶闻。
新作蔬果画卷(局部)
“当……当……”客厅的座钟响了起来。在我们感慨如今座钟之少见时,田夫人却道出缘由。“这个钟用了20多年了,半个小时就打一次点。现在虽说没有那么准了,但是也差不到好多。跟到钟点走,啥时候该干啥,就清楚了……”
田明珍的人生就是这样,读书、工作、画画,一步一步踏踏实实的走着,拙厚而朴实,又如他津津乐道的蔬果画卷新作一般,肆意率真地流露着生活味和家常味。
田老正在和卢加强院长聊着最新的画作
“艺术很苦,爱这个事业,苦也甜。一个艺术家,想用书画来发财,来出名,是可笑的,也是画不好、写不好的。我们有几千年的文化,希望年轻人要看到国家的好处,从内心爱惜我们祖国,有大智大勇去继承,去发展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遗产,这才无愧于炎黄子孙,希望现在的年轻人,一辈更比一辈强。”
崇德尚艺,在田明珍老先生这里,又有了新的解读。
“崇德尚艺 影响四川”名老艺术家采访工程——田明珍
“崇德尚艺•影响四川”名老美术家采访工程是由四川艺术网、四川省美协共同发起,四川省艺术院全程支持,旨在走访、看望一批在川70岁以上、在全国有重大影响力、健在的名老美术家的公益采访活动。
通过组织专题访谈,采用视频、音频、图片、文字等多媒体手段,对名老艺术家们的艺术经历、艺术成就和珍贵影像的进行专题采访、整理,集中展示,并拟编辑出版《四川名老美术家访谈录》图书和影像记录片,使其成为四川艺术对外交流合作的一张靓丽名片,为艺术爱好者学习、品鉴、收藏提供专业指导,为四川文化事业发展和繁荣贡献力量。
主笔记者:朱学才
辅助采访:张少冬
摄影:麻亚东
花絮记录:郑楚荟
后勤:石红梅
四川美协信息资源部:杨李
相关推荐
相关排行